撫州素有『才子之鄉』美譽,自古名人輩出,形成獨特的人文景觀。市內有王安石紀念館、湯顯祖文化藝術中心、湯顯祖紀念館、湯顯祖墓、曾鞏讀書岩、曾鞏紀念館、譚綸墓、陸象山墓、樂史墓、吳澄墓,舒同書畫博物館,還有數條以撫州名人命名的街道。歷代到撫州爲官或週遊的文人墨客如顏真卿、王羲之、白居易、陸游、謝靈運等,爲市內留下了大量詩詞、文賦、字畫、雕塑、摩岩石刻及許多美好的歷史傳說。 / Z n1 L& N* r% t6 |" s# |! y
* u, H6 x# r# t8 y0 L
王安石
6 C% u! A/ [: W P- u! {9 e
- s4 u" g& [6 P- v+ L0 m' U6 X- h9 \0 f # S4 _4 v% ]' ?) ~3 n$ b: p2 w# w
. E/ \$ |1 p/ q( g7 P. P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
( |" x4 @" ^- R l% `5 Z( b! s* ?& I# Y
王安石出生於仕宦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曾隨文宦遊南北各地,接觸到一些社會現實。對農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因此,年輕時便立下了『矯世變俗』之志,他於二十二歲中進士後,歷任淮南推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東刑獄提典等職,均能體恤民情,爲地方除弊興利。北宋嘉佑三年(1058)任支度判官時,向宋仁宗上萬言書,對官制、科舉以及奢靡無節的頹敗風氣作了深刻的揭露,請求改革政治,加強邊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理財原則,但並未引起朝廷的重視。
4 R* q0 b: {, N: k: X1 M; {
0 p* A8 M2 [. Q6 \/ E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寧(今南京)知府,旋被詔爲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即開始實施變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場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同時,改革科舉制度,爲推行新法培育人才,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對農民的剝削,促進了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國家財政狀況有所改善,軍事力量也得到加強。但由於司馬光等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新法在推行中屢遭阻礙,宋神宗也時有動搖。熙寧七年,王安石被迫辭相,再任江寧知府,次年二月復任宰相,不久又因維護新法得罪了神宗而再次罷相,退居江寧半山園,被朝廷封爲『荊國公』。後人稱其王荊公。
7 ?: Q2 S8 f& |4 |
4 l! a. x+ e9 w0 ` 革命導師列寧曾稱王安石爲『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執政之所以能敢作敢爲,矢志改革,是受自己進步的哲學思想支配,他認爲世界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還把『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發展變化的規律,從而樹立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這些進步思想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剛勁著稱,使他成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則遒勁清新,豪氣縱橫。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殘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條)
& _! I" {, A' n; F/ D6 i4 s
2 L X4 a0 n9 e7 ? 爲紀念這位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人民政府在臨川區修建了王安石紀念館,該館於1986年冬建成之後,前往參觀、遊覽的中、外人士絡繹不絕。 " t3 J1 k9 z* T
1 i' u$ }- T) t( u8 T1 n) L* Q4 t 湯顯祖
" n; E$ D! @1 w& M3 m * B2 W, \4 |' t. e# D7 b
2 {# L5 E8 d1 @2 m2 D9 C$ n& f5 a
2 W7 \2 P; ~- e3 h1 [ [* f
" i/ d2 G0 x" @: g# W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又號海若、清運道人。明代傑出的劇作家、文學家,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地位,被譽爲『東方的莎士比亞』。 ( K$ B# Q1 |8 b, }' n
0 p2 ^4 v }1 t9 d0 D8 L) S 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家山(今臨川區)。湯顯祖從小聰明好學,二十一歲時中舉。由於不肯依附權貴,雖博學多才、『名布天壤』,到三十四歲才中進士。後歷任太常博士、詹事房主簿、禮部祠祭司主事。明朝萬曆十九年(1591)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彈劾大學士申時行並抨擊朝政,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爲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里,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
" C6 i& R% h+ ~$ @6 p5 U Y) H0 n$ j: y! X
湯顯祖少年時受學於泰州學派的主要人物羅汝芳,受到了反正統宋學思想的薰陶。在南京爲官時,又受到李贄、達觀等人反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加上他對當時腐敗社會的深刻認識,使他成爲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進步文人,這也是他在文學事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 i6 c; d- u/ K8 N/ @& ^9 L: {1 a- }6 ~4 z# x7 ?' w
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爲最,其戲劇作品【紫釵記】、【南柯記】、【牡丹亭】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爲我國歷代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爲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此外,湯氏的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也是我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學起了拓荒開路的作用。湯顯祖同時還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其詩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一卷、【問棘郵草】二卷。 ' L7 D/ F1 L6 E) N. n, c; m' J
5 \# v2 Q& |+ } 新中國成立之後,有關部門對湯顯祖的作品進行了全面認真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湯顯祖集】。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戲劇家、文學家,人民政府在臨川區修建了湯顯祖墓園,玉茗堂影劇院,影劇院內設有湯顯祖紀念室。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央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江西省文化局和中國劇協江西分會在撫州玉茗堂影劇院聯合舉行了紀念湯顯祖逝世366周年大會。人民政府修建的湯顯祖紀念館已建成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