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 ]# y/ e2 F" t2 u
. v+ z1 {/ V5 b! @
如何保證大明江山永屬朱家?朱元璋寄望於分封諸王的制度。他在【祖訓錄】中,強調子孫們必須『勿失親親之義』,否則就會『傾朝廷而累身己也』。【祖訓錄】中有這樣一段,說:
& l% J O0 U$ u, j5 o S3 K0 A4 t1 c& s4 `* f" o/ v% a
『蓋王與天子,本是至親。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異謀,自家不和,外人窺覷,英雄乘此得志,所以傾朝廷而累身己也。』 # k5 p* _% {, g/ M" l2 P. `
; j* o% E3 S, M- f( J4 j 這段話是直接向得到『王』位的人說的。能得王位的都是至親。其實,要以一個家族永遠統治天下,實在極不容易。最直接、必然的思路是:由自己最親的人來掌權,具體辦法是讓其中最具血脈直系的長子來做皇帝,其他的人,依次封王。王的責任是使皇室有一道藩衛。藩,這個字的意思是藩籬、屏障。天下很大,把各地方分封給至親的人,大家又很明白『親親之義』,都守本分,又保衛朝廷,這就很安全了。
6 @; s1 W5 p- b- a, H2 N. u& J
]$ V& {7 P1 E4 Y# v5 p$ J 但是事實上沒有法子實現這樣的理想。朱元璋死,傳位給孫子,朱元璋的弟弟就起兵奪了帝位。
- f F. C' [! R k8 ]9 G8 r6 E! k- J3 m& p
朱元璋有沒有預想到出現這樣的事情呢?也許想過。傳說朱棣(明成祖)奪帝位時,朱允T(建文帝)在宮中大火之後失去蹤跡了,是按祖父朱元璋的安排,由宮中地道出走的。如果真是這樣,那說明朱元璋對於自己親人相爭的可能性,仍然看得很大。不過,他始終只能夠寄望於大家都能按『親親之義』來行事吧。 U9 @2 C, s+ }' x$ r1 w
& Y- v0 J% ?6 U+ b
由於預想到子孫可能相爭,所以必須規定皇位繼承的制度、次序。當一兩代以後,子孫蕃眾,不容易說清楚每一個人在家族中的地位。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只要每個兒子有三、四個兒子,那麼到了這一輩就過百個,再下一輩就是幾百個。 % J: v- V) c: T3 u' l/ ~
! A+ P! }: I ]
朱元璋設計了一個制度,在各個子孫出世的時候,取名要按照一個制度,那二十多個王子的兒女,名字有二個字,第一個字是預定的,一看就知是哪一系。第二個字,取的偏旁,以金木水火土為序。一看就知道是哪一系的第几子。
c: ~7 o/ v$ X+ \1 D) w; v; y k9 O g& w z
這種種周密的設計,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且不去說它,但可以知道朱元璋是全力寄望於親族,大家有地位上的次序,又都發揚親親之道。這樣來使朱家永遠擁有天下。
& t' @: K( j3 X8 | Y7 f# [& E ~# R- `9 l7 l9 {
朱元璋既然把保持政權的希望,重點放在親族上,那麼自然也要給他們實際的利益。這些藩王們的俸祿是非常高的。親王的祿米是每年一萬石,郡王(親王的世子)二千石,依次而下,一代代遞減,到了第七代,奉國中尉,也有二百石。雖然每一代遞減,但這時各代的人數都大大增加。現在可以找到的紀錄,萬曆二十九年(一六一一年),宗藩人口已達到313712人;天啟六年(一六二六年)達到627424人。這些貴族都有祿米,政府的收入,根本已經無法應付。 ! U0 s9 @% s9 l. y, V
$ g; Q$ P ]8 ]) b! K
嘉靖四十一年,御史林潤列出收支數字。天下歲貢京師糧食四百萬石,但給諸王府的宗祿支出就達到八百五十三萬石。從地方上看,以山西為例,存留糧一百五十二萬石,但宗祿支出要三百一十二萬石。 ! o$ a- v* H+ ~4 h& j2 ?$ J8 Z
0 j- H- L6 c5 B; _4 ?2 J( J G 社會上的利益這樣集中在少數人手裏,而這些藩王們還直接掠奪民田。方式有二:一,把一批民田說成是荒地、退灘地、閒地,上奏皇帝,經皇帝批准了,就佔有這些田地;二,以權勢壓力,低價收買,強硬白占,或者說是自願『投獻』。明代詩人何景明有句:『惟余芳草王孫路,不入朱門帝子家』。
/ T9 Q! A J- A3 c. b: M, L( o
t) \ p2 y* m, y5 J 這裏面蘊含的巨大矛盾,就是乾柴,一旦有火頭點着,遍地造反,就燎原了。那就是明朝的末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