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z1 G. v5 R$ V; O3 M , l/ T3 l% E( V2 B8 e
如何保证大明江山永属朱家?朱元璋寄望于分封诸王的制度。他在《祖训录》中,强调子孙们必须“勿失亲亲之义”,否则就会“倾朝廷而累身己也”。《祖训录》中有这样一段,说: + J1 b. t4 Q: i H
: Y& a, N7 n5 S$ P “盖王与天子,本是至亲。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异谋,自家不和,外人窥觑,英雄乘此得志,所以倾朝廷而累身己也。”
$ c, Y3 n$ a- F2 I* X1 E; v- ?" R: `3 g' x4 Y8 B( E
这段话是直接向得到“王”位的人说的。能得王位的都是至亲。其实,要以一个家族永远统治天下,实在极不容易。最直接、必然的思路是:由自己最亲的人来掌权,具体办法是让其中最具血脉直系的长子来做皇帝,其他的人,依次封王。王的责任是使皇室有一道藩卫。藩,这个字的意思是藩篱、屏障。天下很大,把各地方分封给至亲的人,大家又很明白“亲亲之义”,都守本份,又保卫朝廷,这就很安全了。
- C8 ~2 n) P2 \4 C' J; M6 [$ b' \/ m8 R) E' \2 y% g
但是事实上没有法子实现这样的理想。朱元璋死,传位给孙子,朱元璋的弟弟就起兵夺了帝位。 - ^, ?( b5 ]" f: r6 S, r5 \
- N' A# y6 z4 ~& S' ], V- |
朱元璋有没有预想到出现这样的事情呢?也许想过。传说朱棣(明成祖)夺帝位时,朱允T(建文帝)在宫中大火之后失去踪迹了,是按祖父朱元璋的安排,由宫中地道出走的。如果真是这样,那说明朱元璋对于自己亲人相争的可能性,仍然看得很大。不过,他始终只能够寄望于大家都能按“亲亲之义”来行事吧。 $ Q7 J( ?6 F4 l' t
g4 C2 d$ Z8 b
由于预想到子孙可能相争,所以必须规定皇位继承的制度、次序。当一两代以后,子孙蕃众,不容易说清楚每一个人在家族中的地位。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只要每个儿子有三、四个儿子,那么到了这一辈就过百个,再下一辈就是几百个。 ; G6 J! z8 _$ C9 d
2 D) o* E* F* W7 w& P8 d/ O8 F8 ~7 x
朱元璋设计了一个制度,在各个子孙出世的时候,取名要按照一个制度,那二十多个王子的儿女,名字有二个字,第一个字是预定的,一看就知是哪一系。第二个字,取的偏旁,以金木水火土为序。一看就知道是哪一系的第几子。
7 E6 C3 J% F& q% ~# a* l, u; F9 H. e, G- w
这种种周密的设计,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且不去说它,但可以知道朱元璋是全力寄望于亲族,大家有地位上的次序,又都发扬亲亲之道。这样来使朱家永远拥有天下。 - b4 ~0 y r, X8 D6 }
0 h5 z L# W* l& G
朱元璋既然把保持政权的希望,重点放在亲族上,那么自然也要给他们实际的利益。这些藩王们的俸禄是非常高的。亲王的禄米是每年一万石,郡王(亲王的世子)二千石,依次而下,一代代递减,到了第七代,奉国中尉,也有二百石。虽然每一代递减,但这时各代的人数都大大增加。现在可以找到的纪录,万历二十九年(一六一一年),宗藩人口已达到313712人;天启六年(一六二六年)达到627424人。这些贵族都有禄米,政府的收入,根本已经无法应付。 . E: x! f4 S* p% K
5 q2 _0 x/ z: u# m
嘉靖四十一年,御史林润列出收支数字。天下岁贡京师粮食四百万石,但给诸王府的宗禄支出就达到八百五十三万石。从地方上看,以山西为例,存留粮一百五十二万石,但宗禄支出要三百一十二万石。 3 C% Z, @& N$ A/ D+ O) F" B
8 ~% L0 \+ s m 社会上的利益这样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这些藩王们还直接掠夺民田。方式有二:一,把一批民田说成是荒地、退滩地、闲地,上奏皇帝,经皇帝批准了,就占有这些田地;二,以权势压力,低价收买,强硬白占,或者说是自愿“投献”。明代诗人何景明有句:“惟余芳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
; f+ s- ^8 j1 ~
, g: c: D/ `. Z7 v# H! k 这里面蕴含的巨大矛盾,就是干柴,一旦有火头点着,遍地造反,就燎原了。那就是明朝的末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