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 A2 ?" a l8 H- F/ o+ N* x7 O& D" t
在風光秀麗的寧波東錢湖畔尚存不少南宋史氏墓葬,其墓道依山而上,兩旁相對豎立石翁仲、石馬、石虎、石羊、牌坊等石雕,是我國南宋時期規模最大、雕刻最精美的墓道石刻遺存。其中史浩與其子史彌遠、其孫史嵩之(史彌遠之侄)的墓道最為著名,因為他們祖孫三代相繼為南宋丞相。
- L" X" r9 r/ C3 M, R# T" [
) }2 x* f% K2 X' Y1 w9 E 史浩是宋代有名的政治家。1106年,史浩出生在一個生活貧寒、『世無達官』的家庭,早年以叔父為師,刻苦讀書,廢寢忘食。紹興十五年,40歲的史浩終於大器晚成,考取了進士,被任命為餘姚尉。當時的餘姚經常有盜賊出沒,剽劫百姓,官府搜捕6年仍未捕獲,史浩上任後不久就設計捕獲了盜魁9人,使地方治安狀況得以明顯改觀。任滿赴京候選改官,秦檜特地示意籠絡,被史浩斷然拒絕。後來在溫州教授任上,獲得郡守張九成的器重,秦檜死後史被舉薦至朝廷,任太學正,遷國子博士。由於在朝堂上,史浩當面敦促無子的高宗儘早確定皇位繼承人,獲得了高宗的賞識,當即被提拔為秘書郎,三日後又命史浩兼任普安王和恩平王的老師。
6 ]; x) [! L1 b0 ]; n; ?: o4 t. I7 R* `, [, L
高宗在選擇皇嗣舉棋不定的時候,時常有一些試探二王品德的舉措,史浩總是分析是非,立即為二王提供正確的應對方式。一次,高宗賜二王宮女各10人。史浩告誡說:這些宮女都曾侍候高宗,二王應該待之以禮。一個多月以後,高宗召回這20名宮女,詢問之後得知:普安王對她們非常有禮,恩平王卻對她們各有所犯。多次試探之餘,高宗下詔立普安王為皇子。不到一年,高宗決意內禪,傳位給太子,孝宗因此正式登基,史浩為南宋皇位的第一次順利更替,穩定南宋政局作出了貢獻。 7 {3 J$ G. I6 D, k/ |
# N+ z* P% R& ]% k) z 孝宗登基不到半年,就拜史浩為右相兼樞密使。史浩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議孝宗順應民心,撥亂反正,為抗金民族英雄岳飛平反昭雪。在史浩的主持下,岳飛冤案獲得平反,不但恢復了原來的官職,還禮葬於棲霞嶺,並啟用其後人為官。同時,史浩還為貶謫至死的前朝抗金領袖趙鼎、李光等人平反,盡復他們的官職,安排了他們的後代。史浩這一系列伸張正義的作為,既落實了激勵忠良的政策,也使當時的社會風氣為之一振,從而開創了南宋朝野抗金北伐的新局面。 ! A+ L6 S9 [6 E8 G7 ?$ g
) W% v0 B$ c- J4 c8 [1 ^
史浩任丞相後,不問親疏,不計私仇,不念舊惡,竭力舉薦人才。陳之茂和莫濟都曾經詆毀過史浩,史浩依然薦舉他們出任合適的官職,在回答孝宗的疑問時,史浩自稱『臣不敢以私害公』。相比之下,反而是被薦舉的個別人顯得心胸狹窄,張蟣鬩蛭其父張浚過去曾與史浩政見不同,不肯應薦,時論對此都是肯定史浩而非議張頡6嗍人則對史浩的知遇之恩銘記於心,葉適在祭悼史浩時,仍念念不忘地說:『我不知公,公亦薦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