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28|回覆: 0

明君勞於求賢逸於治事(圖)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10-7-22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722308198192893.jpg

* A) v" l0 G5 Y5 F6 M1 B0 g( Q( R* B
5 H+ r: e2 E- F/ _: O9 k
郵票【三顧茅廬】
% A& l. H( A9 G: w
9 u* p9 B# {$ M: {
    荀子:主道知人 臣道知事

' n! X3 F  x$ e, l

4 C, r, d0 l  D, h. V2 D) i
     【淮南子】:君臣異道則治同道則亂 4 _3 R- P. @( f% s4 x! Z/ S- V
& R  V( Q  l: J! _( G9 J
    古代帝王的統治術又稱『人君南面術』。爲什麼稱爲『人君南面術』?這就牽涉到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問題。我國地處北半球中緯度和低緯度地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古人建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這種朝向的房子冬天可以避寒,夏天可以迎風。 ' ~* w1 r6 X; r" b( b! u

$ D9 V9 P1 ]: `+ m6 o# n    由於房屋都是南向,輩分高的人一般住在正中,面向南方,輩分低的人自然就要面向北方,『以南爲尊』的習慣因此而形成。【易經・說卦傳】稱:『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春秋繁露】說:『當陽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以陽爲位也。陽貴而陰賤,天之制也。』 9 Z. A* l4 j6 g1 c0 {( [3 ?

+ P' T7 A9 M8 m" M+ A5 O5 T4 P4 Z1 t    人君南面術與道家有密切關係。【漢書・藝文志】指出:『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 P  c4 Z$ p# a/ U" M

7 t! ]) u! n, B: q    明君『任人而不任智』
% m; W' m9 _# A$ F& E

/ L& g2 j/ N0 z# @! Q" ]    人君南面術的核心內容是『清靜』和『無爲』,所謂『清靜』就是清心寡欲,謙虛禮讓,遇事以卑弱自處。所謂『無爲』並非什麼事都不干,而是『任人而不任智』,遇事不是先把自己的辦法拿出來,而是向臣下要辦法,通過發掘臣下的才智以爲己用,以收『無爲而無不爲』之效。 " l6 V  K1 ^3 M! E1 {: o
  b- p$ x5 F. y) |( o2 s  Y- {2 A* ?8 c
    【呂氏春秋】認爲,『有道之主以不知爲道,以奈何爲寶』,意思是一個懂得領導藝術的君主要經常把『不知道』和『怎麼辦』掛在嘴上,裝出一副糊塗的樣子。這樣才符合老子所說的『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宗旨。
0 t" P* n, Z. g1 ~8 n& d
5 Y, ?: I  e( I; W; n. H3 y    既然人君南面術強調君王要少說話,少做事,那麼君王有什麼事可做呢?古代智者認爲,君王可以什麼事都不做,但有一件事非做不可,那就是求賢。【荀子・大略篇】說:『主道知人,臣道知事』;墨子說:『善爲君者,勞於論人,而逸於治官』;【呂氏春秋】也說:『賢主勞於求人,逸於治事』。
8 U6 n  G) b  ?$ _8 }
" u, I; @4 H# C, \    在中國歷史上,有作爲的帝王都明白『勞於求人,逸於治事』的道理,無不把『求賢』作爲第一要務。如禹從民間訪求到舜,經過多番考察後把天下交給舜;舜起用高陽氏才子八人和高辛氏才子八人,天下大治;漢高祖劉邦一生最大的本事就是知人和用人,他重用蕭何和張良,『拔韓信於行伍,納陳平於亡命』,無論打天下還是守天下,都得力於大批有才能的臣下的幫助和啟發;漢文帝多次下詔諸侯公卿『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漢武帝初即位就『招選天下文學材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三國時期,曹操曾三次發布【求賢令】,不拘一格起用人才;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歷史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 I9 Q4 F% Z7 V: m
" w9 d% {8 K2 P" M7 n# @, _# C
    唐太宗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他深知爲君『清靜無爲』和『求賢』的重要性,他曾經對侍臣說:『夫治國猶如栽樹,木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靜,百姓何得不安樂乎?』又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爲本,人以衣食爲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爲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安人寧國,惟在於君。君無爲,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聯所以抑情損欲,克己自勵耳。』 , L! z3 q3 o+ o: _% U
+ q3 X9 P1 R  a# M* k
    唐貞觀年間,有一天唐太宗發現時任宰相的房玄齡和杜如晦事務繁多,沒有時間訪求人才,便批評他們說:『公爲僕射,當廣求賢人,隨才授任,此宰相之職也。比聞聽受辭訟,日不暇給,安能助朕求賢乎!』於是下詔書:今後凡是瑣碎事務一律交給左右丞處理,只有重大事情才可找房玄齡和杜如晦處理。 3 t" f0 H! Q% Q! }
, G4 G) _- h- w- I/ o0 M, z
    楊堅處理瑣事廢寢忘食
8 l$ y" k- I5 ]& g" f9 s) \/ i# c  {
7 W; {6 {$ j' J/ w9 }& \    當然並非所有帝王都知道人君南面術的關鍵是『勞於求賢,逸於治事』,如隋朝的開創者隋文帝楊堅就不懂治道。史籍記載,隋文帝勤於政事,『每旦臨朝,日昃不倦』,常常廢寢忘食。禮部尚書楊尚希對隋文帝說:『周文王以憂勤損壽,武王以安樂延年。願陛下舉大綱,責成宰輔。繁碎之務,非人主所宜親也。』治書侍御史柳也上疏諫隋文帝切勿『親裁細務』,但隋文帝始終改不了喜歡處理小事的習慣。 4 o- r' r1 N5 c6 G: \- v# P1 {9 p
: i, \3 F( i. |4 o- `0 @
    南北朝時齊明帝蕭鸞常常『躬親細務』,南康王侍郎鍾嶸上書道:『古者,明君揆才頒政,量能授職,三公坐而論道,九卿作而成務,天子唯恭己南面而已。』齊明帝看了不但不接受意見,還責怪鍾嶸多管閒事。
2 a" [$ H$ n1 T% {# E
2 G' x' F4 K7 O% y    隋文帝和齊明帝身居帝王之尊,但處事『抓小放大』,其政績當然不會好,隋朝兩世而亡,齊明帝死後沒幾年齊朝也就滅亡了。 8 M5 a) y* A6 m/ [

$ J) X+ h0 t5 Y" q! ]' o    啟示 , @8 K+ G3 O5 C$ e" m

1 O/ H, {+ o" {: @    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職
. V% ^+ v# d# F3 G8 h
8 q! m+ R3 D1 @% N# y) V; W0 O
    【管子】說:『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職,上下之分不同任,而複合爲一體。』意思是說做領導要明白『勞於求賢,逸於任使』的道理,做部下要各守其職,上下齊心協力,就會成爲一個富有活力的整體。 . S' O: X+ b3 i6 A) C

* M% Y1 w4 w4 U    【淮南子】說:『君臣異道則治,同道則亂。』更加明確地指出君臣之道不能混爲一談,人君如果不明上下之分,不抓大事抓小事,必然會導致混亂。【尚書】所記載的『虞廷之歌』也表述了同樣的意思:『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所謂『叢脞』就是指瑣碎無大略,『股肱』是指輔佐之臣。這首歌說元首如果躬親細務,做臣下的就會懈惰,這樣的話萬事都會墮廢。雖然這是古代的經驗教訓,但對於現代社會的領導者來說,仍借得借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