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95|回复: 0

蔡邕与王允(图)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0-7-22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020100722327809422227.jpg
8 q0 W& u$ q$ s, d2 h
6 \, q$ L% Z/ Z5 O2 B$ i) q
    在非正常死亡的中国文人中,屈原、蔡邕都排在前列。提到蔡邕的死,必然要涉及到的两个人,就是《三国演义》开篇时的董卓和王允。这两位,一为武将,一为文臣,一为丘八,一为书生。按道理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蔡邕有一百个理由应当死在董卓手里,董卓也有过要杀他的意思。然而,杀人如麻的军爷,却对这位大师,表现出一个大老粗干部,对于知识的莫大尊敬和言听计从;相反,同为知识阶层、而且也不大精于杀人的王允,却下令将蔡邕杀了。 ' U6 F4 ?1 I  J. D& Z8 d2 R

# U/ I5 @  B( t0 ]& l  I6 K. ^/ t    王允和蔡邕有着较多的共同经历,都为反宦官干政而战斗过,都为斗不倒阉竖而饱受陷害过,都被迫逃亡在江湖间流浪过,都有一颗效忠汉朝的拳拳之心,应该能找到一些共同语言。可是,性格上的差异:王允,较偏执,认死理,心胸狭隘;蔡邕,较豁达,不拘泥,思路开阔。王允,只有小圈子的来往,颇冷清;蔡邕则有过往密切的文人朋友,如桥玄、马日、王朗、卢植、曹操,很热闹。王允,“刚棱疾恶”,大概活得比较累;蔡邕,会“大叫欢喜,若对数十人”,这种多血质的性格,估计活得要比较轻松些……王允,气度较小;蔡邕,风头太足,于是两位知识分子便形同水火,王允对比他强上许多的同行毫不手软,本人央求也不行,大家说情也不行,连眼皮也不眨一下,就把蔡邕推下去杀掉,也就不足为奇了。
; R" W8 ]; W, @' W, s0 Z
# y. F6 l# I2 w8 b4 D3 H    董卓,没有一点文艺细胞,既不写几句歪诗,也不题几笔孬字,更不让人编他的文集出版。“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来了,就放手使用,这倒显出粗人的可爱了。“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老实讲,外行领导内行,固然弊端多多,但那些似懂非懂而装懂,略知皮毛硬充行家里手,门窍不通却非常敢想敢干,甚到敢于蛮干的半瓶醋上司,好像麻烦更多。 3 Q6 |8 Y, K$ B5 M$ R! b7 b) P

* w) K2 z# A: I& _1 M    董卓,大老粗,知道自己知识不起来,但不装知识分子,没想买张假文凭,也没到外国什么野鸡大学混个假博士,而是找一个现成的大知识分子,装点他的门面。开始,蔡邕拒绝了,董卓威胁他:你要不来给我做事,“我力能族人”。什么叫“族”,就是满门抄斩。他一下腿软了,雇了一辆牛车,慌不迭地从杞县赶往洛阳报到。牛屁股被鞭子打得皮开肉绽,总算没误期限,战战兢兢地上班以后,想不到颇受重用。有时,还真把蔡邕的话当话。“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辄令邕鼓琴赞事”。   x2 f+ [- Y( i$ i: K3 v& G
4 C0 j9 h% s# B$ U' E# ^3 Z* ~! |
    董卓,作为屠夫,罪该万死。但是,作为对蔡邕破格相待的上司,蔡邕为知遇之人说几句纯系个人感念之语,也不至于要杀头弃市。他要是聪明人的话,他要是了解王允那种心态的话,他本可以不说。可真性情、不设防的蔡邕,“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还是把不说也可的话,说了出来。 % X- W  K7 c3 J; d8 J4 Q
7 H6 E5 {+ H  ^; O2 R7 _% [
    “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日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对蔡邕积怨多年,这下子抓住了话把儿,终于等到了得以报复的机会。 . q- @! x; B, {# T( c9 Y# s8 N

: v0 b% M3 Q5 r7 X' X    其实,王允也很卖力地给董卓当差,“董卓迁都关中,允悉收敛兰台、石室图书秘纬要者以从。既至长安,皆分别条上。又集汉朝旧事所当施用者,一皆奏之。经籍具存,允有力焉。时董卓留洛阳,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正因为他同样为这个几倾汉室的大贼,鞍前马后地服务过,所以,他在治蔡邕罪时,不提这一段,只是抠他不该因私恩而忘大节。
$ p3 `9 Y2 r8 X" N
0 G$ P2 X8 m: N. ~: e. u/ Q    蔡邕不过是要求给自己留条命,“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王允听都不听,拂袖而去。“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马日,实在看不过去,跑去对王允讲:“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奈失人望乎?”王允说:“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受其讪议。” 0 b/ b! h7 W8 H6 j, \( O6 }

) j3 U7 v2 y4 J' G( [# P1 K; V! U    马日走出门来,仰天大叹:“王公其不长世乎!”果然,蔡邕被杀以后不久,王允也被董卓余部砍下了脑袋。这是发生在公元192年的事,一个妒人的小人和一个被妒的大师,就这样匆匆谢幕,走下历史的舞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