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u0 |2 ?1 d/ N- c
+ E$ Q4 B3 T2 I
今年是我國古代思想家朱熹誕辰880周年。朱熹雖爲一全才型人物,但因其被後世目爲『理學之集大成者』,故長期以來對其研究多從哲學層面對其學術思想進行闡發。近年來,學界關於朱熹研究有很大的拓展,這裡擇要略作評述。
/ K* I8 O$ Z) Y& I+ _/ r/ U( O/ M- x& N$ ^# r/ j
■關於朱熹哲學思想研究的幾個分歧
- I, I7 t$ J- V" q$ g( s3 r$ E5 j' ?8 t2 J7 @8 ~4 t
近年來,關於朱熹哲學思想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問題上: " f, `1 d, b5 v# v
) o5 h! a. L* Z 1.關於朱熹的理欲觀:從批判走向正面理解 . h" i( A; s+ y& p5 C5 A" o) ^$ X
2 w, T' b ~' N: e) C! V
朱熹『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無疑是朱熹哲學思想中知名度最高、爭議最大的。『五四』時期,朱熹的這一觀點結合『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被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當做批判『吃人的理教』的標靶加以鞭撻,而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期對此批判又進一步呈現擴大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思想的解放,對朱熹認識的深入,逐漸有了從正面理解朱熹理欲觀的聲音。時至今日,分歧仍然存在。正面的觀點主要認爲所謂『滅人慾』並非提倡禁慾,而是節慾,節制過度的欲望追求,以保持心靈的寧靜和諧,不爲物慾所紛亂;也有人認爲朱熹的理欲觀是針對統治者而言,是對統治集團驕奢淫逸的勸誡;更有學者認爲天理是指符合封建道德準則和自己等級地位的欲求,而人慾則是指違背封建道德準則和自己等級地位的非分欲求。反面的觀點除繼續強調朱熹的理欲觀是剝奪勞動人民最起碼的物質生活條件,甘願成爲思想統治和鎮壓的工具之外,也有人從沈繼祖彈劾朱熹『誘引尼姑二人以爲寵妾,每之官則與之偕行』,『家婦不夫而孕』(【道命錄】)等個人問題的考辨出發,對朱熹的理欲觀加以撻伐。 : C# }- W# w0 @: O5 b
9 n' n: y6 f1 D3 r. o
2.關於『理一分殊』:學者對其解讀仍爭論不休
J% t- X; m) |- P; S
S; N# i, l w6 H3 P5 h% C 理一分殊的觀點並非朱熹首倡,但他豐富了這一理論的哲學內涵,使之成爲程朱理學的最高本體論哲學原則。朱熹將宇宙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特別是人與萬物的關係,統統納入到『理一分殊』的理論之中予以解釋。他說:『世間事,雖千頭萬緒,其實只一個道理,理一分殊之謂也。』(【朱子語類】)由於此命題內蘊豐富,導致學者在解讀時爭論不休。近年來的研究已不再簡單認爲『理一分殊』是一種天理觀和倫理觀,是講『一理』與『萬理』之間的關係。但對『理一分殊』的解釋,仍有較大分歧。有學者認爲『理一分殊』就是『道一理殊』,道流行於天地之間,這就是『道一』;一理散爲萬物之理,這就是『理殊』。萬物各具之理既是一理之『分』,又是一理之『全』,是分和全的統一,個別與一般的統一。萬物各具之理,既與『一理』同,又與『一理』異,是同與異、普遍與特殊的統一。有學者則認爲『理一』不是實體,是人類共同的價值標準。『分殊』是萬物的個體性、多樣性和差異性。理一與分殊的關係不是概念論的一般與個別的關係,是生命論的整體與分體的關係。值得一提的是,有學者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認爲『理一分殊』之『分』不是讀作平聲的動詞,而是讀作入聲的名詞,意爲『責任、義務』。由此解釋『理一分殊』是指『理』高高在上,是永恆不變的道德原則,體現在日常之中,則是因人們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承擔不同的責任。
7 M7 Y$ ?# ]5 y/ M5 O$ e7 l
% ]3 u! H. D# @$ Z8 Z& P 3.關於『心性論』:在四個問題上存在爭論 " n8 j4 x2 }; K2 E7 N/ m
9 m' o! }1 S; J. Y5 n% I$ d 朱熹的心性學說包含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人爲何應當是有道德的?此爲心性學說的主要方面,屬於從理論上去論證的問題;其二是人如何才能成爲有道德的?這是心性學說的最終落腳點,是一個從實踐上如何行爲的問題。針對爲何的問題,朱熹從本體層面提出了一個複雜的論證系統,涉及到理、氣、性和心四個最主要的概念,可以簡要概括爲『性體心用說』和『心統性情說』。對朱熹心性論的理解,爭議較多的集中在這樣幾個問題上:心屬於理還是屬於氣;心是形而上的還是形而下的;心與理之間的關係是相同還是相通;朱熹的心性論是理氣二元論還是一元論,以及對朱熹心性論是非功過的評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