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摘自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敬请及时联系处理 2 q% N3 R4 X9 |- L3 `, Q6 o
《广韵》的主要作用是为诗人用韵服务的,因此,它对字音的分析只到韵为止,而没有直接展示出中古声母和韵母的面貌。要想通过《广韵》了解中古声韵的状况,还得对《广韵》的反切进行研究。为了直接展示中古音的声韵面貌,古人在撰写韵书之外又专门编制了一种等韵书,这种等韵书通过声韵配合表的形式直接展示了中古的声韵状况及其配合规律,《韵镜》就是其中最早并且是最重要的一种,可看作是《广韵》的姊妹篇,它与《广韵》互为补充,互相参证,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重要材料。与《韵镜》性质相同,在成书时间上稍后的是宋人郑樵的《七音略》。
$ l- i3 U, s5 D( K' Q# s M# Y6 v9 O/ G2 R6 x9 @* }/ \
《韵镜》的产生、作用和体例
0 K1 v; w9 `) I: R5 \
1 R/ M+ _4 N+ j) T, {一、《韵镜》的产生
- E# `) N# E* B6 B《韵镜》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已不可考,有人认为它在《切韵》著成不久后即产生了,是据《切韵》而作。也有人认为《韵镜》成书于宋代,是根据《礼部韵略》的前身《景德韵略》而作。从《韵镜》所列的音节来看,有些与唐代或唐以前的韵书相合而不与《广韵》相合,有些则与《广韵》相合而不与唐代及唐以前的韵书相合。从分韵为二○六韵的情况来看,《韵镜》与《广韵》又完全一致。总体来看,《韵镜》与《广韵》相合的成分要多一些。
6 H8 h. i! D7 d现在所见到的《韵镜》是南宋三山张麟之在高宗绍兴辛巳年(公元1161年)刊行的。刊行时张麟之作有一序,序中说:“读书难字过,不知音切之病也。诚能依切以求音,即音而知字,故无载酒问人之劳。学者何以是为缓而不急与?余尝有志斯学,独恨无师承,既而得友人授《指微韵镜》一编,且教以大略。曰:'反切之要,莫妙于此,不出四十三转,而天下无遗音。’”此书于宋理宗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传入日本,此后国内反而失传。至清末黎庶昌出使日本时,才得到永禄本《韵镜》,后收入《古逸丛书》。该书1955年由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还有一种刻本也流入日本,叫宽永本,后也回到国内。
) G C; d2 S. P
" z. Q K+ _7 t二、《韵镜》的作用
5 D" P/ _% H& U4 s《韵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t* |3 U3 A$ t3 r& p: A1.展示中古音系 《韵镜》所列图表类似于今天的声韵配合表,它以七音为经,通过“清、次清、浊、清浊”等术语将七音中所含的声母区分开来;以二○六韵为纬,通过四个格子将韵中所含的韵母区分开来。在声、韵交叉处便是音节代表字。这样就将中古汉语的声韵调(韵本身包含声调)及其配合规律展示出来。详见下页所附《韵镜》影印件。6 d8 V z: R$ T3 ^/ y# G( I" } J8 P
2.帮助正音 《韵镜》中的每一个音节都是标准音,因此根据《韵镜》便可以校正读音。例如对韵书中的反切如果把握不好,即可从《韵镜》中查到其音节代表字,通过音节代表字就知道了其声母及所属韵和等呼。
- j' V1 d6 s. B6 m3.方便练音 《韵镜》相当于一个完备的音节表。它代表了所有汉字的读音,因此,只要熟读《韵镜》中的每一个音节,便可以以简驭繁地掌握所有汉字的读音。
1 V( A+ C& ?$ C* y$ ?5 t; n
$ r/ X3 u4 ~7 g% {# d三、《韵镜》的体例
- w$ m( R/ ~. _1.以七音为经,以二○六韵为纬" W4 M$ J$ q! A; c8 _1 A+ A7 ]/ U
七音按照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舌齿音(包括半舌半齿)的顺序列于每一图的上方。唇音含一组声母“帮滂并明”,分别用“清、次清、浊、清浊”表示。舌音含两组声母“端透定泥”和“知彻澄娘”,分别同时用“清、次清、浊、清浊”表示;由于端组只与一等和四等格子上的韵相拼,知组只与二三等格子上的韵相拼,所以这两组音不混。牙音含一组声母“见溪群疑”,分别用“清、次清、浊、清浊”表示。齿音含三组声母“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俟”和“章昌船书禅”,分别同时用“清、次清、浊、清、浊”表示;由于规定精组只与一等和四等格子上的韵相拼,庄组只与二等格子上的韵相拼,章组只与三等格子上的韵相拼,所以这三组音不会相混。喉音含两组声母“影晓匣云 ”和“以”,分别同时用“清、清、浊、清浊”表示;“云”与“以”均为清浊音,由于规定“云”只与三等格子上的韵相拼,“以”只与四等格子上的韵相拼,所以“云”与“以”不会相混。舌齿音含两个声母“半舌”与“半齿”,均用“清浊”表示,在右者为“半舌”,在左者为“半齿”。: u+ Z0 Q4 c) E5 Q& U- P
二○六韵按照平上去入四声置于每一图的左方,每韵居一栏,每栏又分为四个格子,一韵之中所包含的韵母就是通过这四个格子表示的。第一格为一等韵,第二格为二等韵,余类推。
/ s2 U6 v$ s7 N' K1 v& [; [4 W( q0 J& ?8 X1 v- a z
2.按类归图) v5 f( ^3 C2 B# j$ A. [
根据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或部分相同的类别将二○六韵归为43图。43图是分开合的,分别称作“内转第一开”、“内转第二开合(应为合)”等[29];如果不分开合,则可并为25组,这25组就是十六摄的前身。由此可看出,《韵镜》虽还没有提出“摄”的名称,但已有了“摄”的概念。
/ C2 Q7 b& h% E" U) d& `& R( G1 G1 v+ u! i2 S
3.依图列等
1 S# \0 {) i$ g将一图内所含韵母总体上分析为四类,称作四等,分置于四格。例如“外转第二十五开”这一图共有“豪爻宵萧”四韵,各含有一个韵母,依次定为一二三四等韵,分别置于第一二三四等格,其音值今或拟作[Au]、[au]、[iQu]、[Eu]。当一图内所含韵母不足四等时,所缺音节用“○”补充。例如“外转第十三开”一图共有“咍皆齐”三韵,各含一个韵母,分属一二四等韵,本图无三等韵,三等格上的空位用“○”补充。当图中某韵含有两个以上的韵母时,这些韵母所组成的音节各依其等分列于相应的格位,例如“内转第一开”,东韵含有两个韵母,分别属一等韵和三等韵,和一等韵组成的音节列于一等格,和三等韵组成的音节列于三等格。
. m4 l3 v. ]2 V# U! |0 ^" [. |2 K8 S0 S
4.假二等与假四等的安排# Z @7 P- b' V. \
齿音一栏中的精组声母可以和一三四等韵相拼, 庄组声母可以和二三等韵相拼,章组声母只和三等韵相拼。这三组声母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可以和三等韵相拼,而三等格只有一个,安排不下。处理的方法是:规定章组与三等韵所拼的音节居于三等格;庄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二格,这叫做“假二等”,例如“内转第六开”中“脂”韵栏第二格齿音下的“师”字;精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四格,这叫做“假四等”,例如“内转第六开”中“脂”韵一栏第四格齿音下的“咨、郪、茨、私”四字。这样安排的根据是,庄组声母不会同时与同一图中的二等韵和三等韵相拼,精组声母也不会同时与同一图中的三等韵和四等韵相拼。庄组声母可与相拼的三等韵有“鱼虞支脂之尤侵真臻谆阳蒸”等十二个,这十二个韵均不与二等韵同处于一图;与二等韵同处一图的三等韵有“祭元仙宵清庚三盐严”等八个,但这八韵均不与庄组声母相拼。所以庄组下的二等格不会同时出现既有二等音节又有三等音节的问题,有二等则肯定没有三等,有三等则肯定没有二等。例如在“内转第十二合”的第一栏中,有一等模韵和三等虞韵,无二等韵,二等格的位置是空的,所以庄组与虞韵所拼的“ ”、“刍”等音节可置于第二格。又如在“外转第二十五开”的第一栏中,有二等爻韵又有三等宵韵,庄组与爻韵相拼的“巢”、“梢”等音节列于第二格,由于庄组不与宵韵相拼,所以不需要第二格的位置。精组声母可与相拼的三等韵有“东三钟支脂之鱼虞祭真谆仙宵麻三阳清尤侵盐蒸”等十九韵,这十九韵与精组相拼的音节全部被安排在四等格上,均为假四等。其中“东三钟支脂之鱼虞真谆麻三阳幽侵蒸”等十四韵均不与四等韵同图,即这些韵出现时四等韵不出现,第四格是空的,所以可以寄放“假四等”;其中“祭仙宵清盐”五韵分别与四等韵“霁先萧青添”同图,这时按一般排列规则让“祭”等与章组相拼的音节居于第三格,让“霁”等与精组相拼的音节居于第四格,而让“祭”等与精组相拼的音节居于另一图的第四格上。例如在“外转第二十三开”中,仙韵居第三格,先韵居第四格,仙韵与精组相拼的音节被安排在“外转第二十一开”的第四格上。当“祭”等与精组相拼的音节被安排在另一图上时,即使该图无三等韵,“祭”等也不能居于三等格,因为第三格始终是章组与三等韵所拼音节的位置。例如在“外转第二十六开”的平声栏中,虽只有三等宵一韵,也被安排在第四格上。此外,喉音中云(喻三)、以(喻四)两个声母都只与三等韵相拼,为了避免共居三等格的冲突,规定“云”母与三等韵所拼的音节居于三等格,而让“以”母与三等韵所拼的音节居于四等格,这也叫做假四等。与“以”母相拼的三等韵共有“东三钟支脂之虞祭真谆仙宵麻三阳清幽侵盐”等十七韵。其中“东三钟支脂之虞真谆麻三阳幽侵”等十二韵所在的图上都没有四等韵,故“以”母与这些韵相拼的音节可置于四等格上;“祭仙宵清盐”五韵所在的图上分别有四等韵“霁先萧青添”,这时“祭”等与“以”母相拼的音节均被安排在另一图的第四格上,如“外转第四十合(应为开)”平声栏中的盐小韵所处的位置即在四等格上。
& \8 W# }. I+ y! r4 \1 [0 Y i b& f8 e0 c3 e, C% |
5.重纽的安排
, }0 Z+ C& y8 U, o" @“支脂祭真仙宵侵盐”等八个三等韵遇唇、牙、喉音被分成两类,一类与舌齿音所拼的音节同处于三等格,一类处于四等格。例如“内转第四开合”中平声栏唇音与支韵相拼的音节被分成“陂铍皮縻”与“卑披陴弥”两类。前一类与舌齿音下的音节同处于三等格,后一类处于四等格,这就是所谓重纽。重纽的音值在今天看来一般是没有区别的,但在制图的当时可能有一定的差别或理由,所以被分成了两类。: ?7 S- G6 z" w7 j/ R- J
: Z5 B2 p; c) [' b
《韵镜》对中古声母和韵母的分析& K# i- {# _5 K& i; j
《韵镜》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了作者对中古汉语声母和韵母的研究结果,使我们据此可以了解到当时汉语声、韵的特点及其配合规律,这不但是研究中古音必不可少的材料,而且对上古音、近代音以及现代音的研究都非常重要。
0 M( M8 @: I5 N7 @2 Z
5 t w' ` H r9 k& K- L一、对中古声母的分析5 B8 o/ q. L7 J
1.《韵镜》将中古的声母分析为38个[30],同时指明了每一声母的清浊等情况,这些声母及其清浊情况如下:
* `8 B, y0 C/ ]7 v ]0 B/ K! ]& w8 I1 x( G, R
《韵镜》声母表
* G6 h: p! | c
1 W% p. r' {( J
6 P: B, K; o* e q2.指明了每一声母所能相拼的韵母,赋予声母以“等”的色彩。“等”本来是区分韵母的概念,《韵镜》将不同的韵母列于四等格子中,对每一格中的韵母所能相拼的声母作了明确的规定,这种规定表明了哪类声母可以和哪类韵母相拼,从而使声母也具有了等的色彩。《韵镜》38声母所含等的情况如下:
, W/ I9 C9 ?- D# e/ K$ n四等具全的声母: 帮滂并明 见溪疑 影晓 泥来8 t* i+ Q h# Q6 M* n! z) W
一二四等声母: 匣4 e' O% ^, I; k$ M! g; C
一三四等声母: 精清从心- q" p+ d3 k2 u+ q( a8 W) ^; L
一四等声母: 端透定& X* r5 U4 i X3 z/ G, S, D
二三等声母: 知彻澄娘 庄初崇生
: k, ^$ Q/ ]+ R4 \( T5 v' O三等声母: 群俟章昌船书禅邪云以日, M9 Y0 `6 Z0 F" r6 _/ c6 U
7 E9 z$ ^+ h$ r/ v' E5 w6 p" U
二、对中古韵母的分析
4 I8 R5 E- I* ^ }. [+ ~% e5 W1.将二○六韵按类归纳为25组,同组韵表明其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或部分相同。
; V. P6 N7 H( y4 `( _$ l1 x$ J9 ?2.将二○六韵按开合归为43图,这样就明确将韵母的开合显示了出来。二○六韵的开合情况如下:
: `" y; H5 c+ P" _% i具有开合两类韵母的韵:支脂微齐佳皆祭泰夬废元删山先仙戈麻阳唐庚耕清青登职- k( I% R; x8 n( J8 O; J/ W7 G
只有开口韵母的韵:东江之鱼咍真臻欣痕寒萧宵爻(肴)豪歌蒸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31]! }6 ]' F$ t% j$ y$ X
只有合口韵母的韵:冬钟虞模灰谆文魂桓凡 t' \5 y' J5 v1 ~
3.在同一图内用四个格子将不同等的韵母区别开来。二○六韵所含等的情况如下:
5 }, e" I0 `& \9 U6 I' M6 |& t独立一等韵: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
! Q. u, ~* Y# B$ U; P2 `5 t4 M独立二等韵:江佳皆夬删山爻(肴)耕咸衔
7 C7 r8 e, ?& _0 d0 [6 S: i; l p# g独立三等韵: : g( T/ S2 n7 G# Y$ v9 u
a.微废文欣元严凡(此七韵及庚三所拼的声母较少,只限于唇牙喉音,韵图列在三等格。) / p1 e6 J& ~5 B: B, F
b.钟之鱼虞臻谆阳清蒸尤幽(此十一韵及东三戈三麻三所拼的声母较多,除“端透定”外都可以相拼,在韵图上遇庄组声母时被排在二等格,遇精组声母及“以”母时被排在四等格。)[32]5 K& }! r/ x* }6 q( u# Y2 O
c.支脂祭真仙宵侵盐(此八韵具有b类韵的全部特点,同时遇唇牙喉音时分为重纽,重纽韵图分别排在三、四格。
2 m# E. _9 a* h2 y: R* K独立四等韵:齐先萧青添
3 B, x7 ^2 \8 d1 V* E) @# B: W一三等合韵:东戈3 n. p5 f) L A
二三等合韵:麻庚
/ D, l( q( j5 \& i+ R根据《韵镜》的分析,可知其所含韵共有291类,不计声调为90类。这90类所包含的韵母共有阴声韵39个,阳声韵50个,入声韵50个,总数为139个。' a2 r3 c$ S6 T
5 h& W" J; c- e8 P2 m z
三、《韵镜》和《广韵》在考察中古音中的互补作用0 U" Q7 l3 r+ C9 k# `
《广韵》是研究中古音的最重要的材料,通过系联法对《广韵》反切上下字进行归类,可以弄清《广韵》所包含的声类和韵类。不过,要进一步了解中古声、韵及其配合规律的具体情况,单靠一部《广韵》是不够的。因为系联法有它的局限性,例如要将声类归纳为声母,就必须要知道每一声类所能相拼的韵等,而系联法本身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又如根据系联法可以知道《广韵》含有140个韵类(不计声调),但是每一韵类的开、合情况、韵头的有无、韵腹开口度的大小及韵尾的特征等则无从得知。这些只有通过《韵镜》(或《七音略》)才能清楚。此外,如果离开了《韵镜》,系联结果的准确性也难以把握,例如《广韵》中𨸂、趟、横三字均以“盲”为切下字,按系联归为一类,根据《韵镜》才得知,“𨸂”、“趟”为开口,“横”为合口。“盲”所以同时作开、合口字的切上字,因为它是唇音字,开合不分。以上情况并不是说,《广韵》对考察中古音是无关紧要的,只要通过《韵镜》(或《七音略》)就可以达到目的。恰恰相反,如果没有《广韵》,同样也无法弄清中古音的本来面目。例如《韵镜》中的“假二等”和“假四等”,分别处在第二格和第四格,如果单凭《韵镜》,就会误以为它们分别是二等韵和四等韵,通过《广韵》切下字的系联,我们才知道它们和三等韵实为一类。因此,对于考察中古音来说,《广韵》与《韵镜》的作用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此外,通过《广韵》与《韵镜》的比较,还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这对中古音的研究也是有帮助的。例如,根据系联,《广韵》中的真韵分为两类(一开一合),谆韵为另一类;而《韵镜》将真韵中的一类列在开口,另一类则与谆韵合成一类列在合口。又如,根据系联,庚韵中的切下字“兵明荣”为一类,《韵镜》则将“兵明”二字列在开口,而将“荣”字列在合口[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