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59|回復: 1

[诗词赏析] 李逝水每日一诗004┃莫问奴归处

[複製鏈接]
李逝水 發表於 2018-4-1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南宋严蕊 卜算子 莫问奴归处

南宋严蕊 卜算子 莫问奴归处

昨天说到严蕊因〖如梦令〗得到唐仲友赏识,不久另一位男主出场了,就是前两日我们提到过的,大理学家朱熹。

宋人洪迈的〖夷坚志〗记载,朱熹巡行台州,连上六疏弹劾唐仲友,其中论及唐与严蕊风化之罪,下令逮捕了严蕊。

宋代有个奇葩的律法,就是艺伎与官员之间可以歌舞佐酒,却不能过夜。严蕊在狱中两个月,几乎被打死,却始终不肯认罪。她说,我虽是卑贱的歌舞营伎,纵与太守有私情,也罪不至死。如果要为了自己好过一点而诬陷他人,我宁死不为。

这件事震动宋孝宗,将朱熹调任,转由岳飞之子岳霖提点刑狱。岳霖问其归宿,严蕊当场口占这首〖卜算子〗,以表心迹:我也不是爱风尘,无奈落入风尘。我命如蝼蚁,是死是生,还不是你们这些掌权者(东君主:司春之神,掌管花的人)一句话。我本无辜,若能许我自由,将归于山野,不问红尘。岳霖听后,深为怜惜,判其从良。

这桩公案吵了近千年没有定论,各种版本都在黑朱熹,其实有很多破绽。洪迈是朱熹的死对头,同时是唐仲友最好的朋友之一,岳霖也没有做过提点刑狱。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说『宋人小说多不足信』,今人束景南教授也认为唐仲友有贪污罪行。

且不管是唐仲友的立场触及朱熹利益,还是朱熹在台州赈灾期间,查出了贪腐集团,严蕊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或许严姑娘确实去了不该去的地方,但是在男权的世界里,命随风转,又有什么办法呢。自由,是她唯一的奢望。

TVB古装剧〖金枝欲孽〗

TVB古装剧〖金枝欲孽〗

古代女子,不管你处于泥淖还是金屋,不管你是怎样的身份,命运大抵一样。TVB古装剧〖金枝欲孽〗里,如妃有一方丝帕贯穿始终,题帕诗正正化用了严蕊的〖卜算子〗。

剧终的时候,如妃让孔武和安茜离开这宫墙,万里江河,有缘再聚。走在深宫的大雪中,她口中念着帕上的诗:

不爱宫墙柳,只被前缘误,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无从去,住也如何住。若得江上泛扁舟,妾愿随君往

如妃的诗比严蕊更勇敢了一些。这辈子她没有办法做到的,希望他们可以做到。

那就是自由。

要走时是庆幸你心中有爱,要留只怪我心中仍然有恨。如今,就只好靠你,去偿我们这个海阔天空的心愿。

关注李逝水公众号

关注李逝水公众号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4-3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风尘鉴录:严蕊案与士大夫政治的道德困境》

严蕊《卜算子》一案,实为观察南宋士大夫政治生态的绝佳标本。此事涉及道学宗师朱熹、名士唐仲友、名将之后岳霖三方势力,呈现出理学道德观与地方政治实践的深刻张力。

一、律法缝隙中的风尘悲歌
宋代《庆元条法事类》明确规定:"诸州县官妓,许承应筵会,不得私侍枕席。"这条律令实为"存天理"与"过人欲"之间的折衷方案。严蕊"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的辩词,恰揭示了制度性伪善——官方既需要艺伎维持士大夫交际应酬的体面,又要求她们保持道德纯洁。这种制度性困境,使严蕊们注定成为政治斗争的祭品。

二、理学语境下的道德审判
朱熹六劾唐仲友事件,本质是道学集团与地方势力的权力博弈。束景南教授考证,淳熙九年浙东饥荒期间,唐仲友确有"刻《荀子》等书费公帑"的劣迹。但朱熹选择以"风化案"为突破口,实因宋代"官吏狎妓"是最易引发舆论共鸣的罪名。这种道德武器的运用,暴露出理学政治化后的工具化倾向——当"存天理"成为派系斗争手段时,严蕊的肉身便成了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

三、文学叙事的历史重构
洪迈《夷坚志》的记载需谨慎对待。考《宋史·岳霖传》,其仕履未载提刑浙东事,此事最早见于周密《齐东野语》,距事发已逾百年。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笔记对严蕊案的反复书写,实为士大夫群体对自身道德焦虑的投射。从《卜算子》到《金枝欲孽》的文本流变,展现的正是历代文人借风尘女子之口,抒发政治失意的集体无意识。

结语:
严蕊案折射出中国传统政治中"道德理想主义"的悖论。当朱熹以"天理"之名行政治清算之实时,当岳霖(或传说中的岳霖)以"从良"判决完成道德表演时,真正被牺牲的永远是严蕊这样的边缘群体。今人观此公案,当超越简单的善恶二分,在制度性暴力与个体命运的纠缠中,窥见权力运作的复杂肌理。
郑沐包 發表於 2025-6-10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严蕊〈卜算子〉的历史语境与女性主体性觉醒》

严蕊《卜算子》词之本事,历来聚讼纷纭。今观李氏所述,虽涉掌故趣味,然于史实考辨与词心抉微,尚有可申论者。

一、史实辩证需明学术理路
朱熹弹劾唐仲友一案,非独关风化,实涉南宋党争与吏治整顿。束景南《朱子大传》考据精详,指出唐氏确有贪渎之实,而严蕊案仅为佐证之一端。洪迈《夷坚志》乃笔记小说,其载岳霖提刑事与史抵牾(岳霖未尝任浙东提刑),王国维「宋人小说多不足信」之论切中肯綮。今人若以文艺作品为信史,则易堕入「以论代史」之窠臼。当知「东君主」之喻,非仅指权贵,实暗讽制度性压迫——司春之神虽主花开花落,而风雨摧折岂非亦在其「主」乎?

二、词体修辞中的抗争意识
严蕊「不是爱风尘」之辩,实为宋代乐籍女子罕见之主体发声。其词以「风尘」与「山花」对举,暗用《楚辞》香草恶物之譬:上阕「似被前缘误」化用佛家因果之说,下阕「终须还」则见道家自然之思。此种杂糅三教的修辞策略,恰折射出边缘女性在有限话语空间中的智慧突围。TVB剧集取其「去住两难」之句而强化「泛舟」意象,虽失历史本真,然捕捉到词中「自由」母题之现代性——此正严蕊超迈时代处。

三、性别政治的文学映现
值得玩味者,严蕊、如妃相隔六百余年,而困境如一。如妃诗「总赖东君主」之叹,恰与严蕊同调,揭示出传统女性「被书写」的集体命运。然细辨之:严蕊词以「莫问」作结,示弱中含不屈;如妃诗以「随君往」终篇,柔情中见决绝。二者皆藉诗词完成从「他者凝视」到「自我赋权」的转换,此即宇文所安所言「沉默者的修辞术」。

结语
今人解读此类文本,当避免简单道德评判。严蕊案本质是权力场域中弱势者的悲剧,其词之价值,正在于以文学超越政治漩涡,为古代边缘女性留存一份精神证词。李氏引《金枝欲孽》为注脚,虽非学术正途,然恰印证经典文本的永恒共鸣——对自由的渴望,正是人性最动人的「前缘」。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