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71|回覆: 2

[文化觀點] 光明論壇·溫故·物必先腐,而後蟲生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7-8-11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物必先腐,而後蟲生。」近年來,一些國家因長期積累的矛盾導致民怨載道、社會動盪、政權垮台,其中貪污腐敗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我們要警醒啊!』

『物必先腐,而後蟲生』,語出宋代蘇軾所著【范增論】中的『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而其意則遠紹【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的論斷。按字面意思,荀子之論是說魚餒肉敗,就會生蛆蟲,蘇軾廣其意,推論凡物必先朽腐,爾後方有蠹蟲滋生。語中『物腐—蟲生』的物象關聯不僅揭示了『物類之起,必有所始』的因果之鏈,而且還隱含了許多深刻的哲理。

首先是『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的求諸己。物先腐而後蟲生,意味着事物的毀滅往往釀生於自身,物自敗,爾後生機失,物不腐,蟲何生?事物興衰存亡,內因是決定性因素。由此推及人事,古代哲人尤其強調求仁在己,禍福在我。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些都強調人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如果放棄了這種主宰,就是『自侮』,必然導向『自毀』,意味着『不可活』的自取滅亡。故中國古代哲學堅決拒絕『自暴自棄』,『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而大力倡導『萬物皆備於我』的『強恕而行』,即不斷自我省視、自我激勵與自我進取的自我造命,『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這類『人能弘道』的主體精神,正是宣揚事當由己時的功外加功,宣揚不自侮而自強,從而永葆生生不息之生機。

其次是修身固本的道德修持。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凡有生氣者,皆有其生生之機,一旦失其根本,則生機阻斷,覆毀朽爛而蟲生;人作為萬物之靈,『德者本也』,有德,則人性充實而輝耀,所謂『德潤身,富潤屋』,有德之潤,使『身』健碩而有活力,更使生命呈現蓬勃向上、止於至善的盎然生機。相反,如果人無德,則立身無基,進退取予失據,悖逆橫暴無所不作,必然是『邪穢在身,怨之所構』,進而『怠慢忘身,禍災乃作』,是所謂『自侮而人侮之』,陷入物先腐而蟲生的自毀之路。有鑑於此,古代先哲特別強調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強調修身在於『養心』,在於以『天理』『良知』來規訓、指引人的欲望,在於日常生活中真正正心誠意的『為仁由己』,並由此來充溢人的固有『四端』之心,達致純乎良知之域、道德完善之境,使人大本堅固,身潤而神強,從而防止、杜絕『邪穢在身』的朽敗。

最後是『君子慎其所立』的憂患意識。荀子在揭示『肉腐出蟲,魚枯生蠹』的物象時,曾深刻辨明『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即事物的發展自有其漸進的過程和內在的必然邏輯,人事也不能例外,善因結善果,惡行釀禍災,所以荀子強調『慎所立』。這正是中國古代哲學特別注重的憂患精神:『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這種憂患並非杞人憂天的悲觀怠惰,而是前瞻致遠的『遠慮』,是居安思危的警覺,是防患於未然的警惕,『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中庸】)慎獨是憂患精神生動的道德實踐,它突出的不僅是『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的高度自持,更是『遏人慾於將萌,而不使其滋長於隱微之中,以至離道之遠也』的極度自警,從而在『物類之起,必有所始』處即預為之備,以根絕『怠慢忘身』,使大德生生,暢流不息,君子自強不已,自無墮落、覆滅之患。

概言之,『物必先腐,而後蟲生』的論斷有着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引用這句話,其後又多次引用,體現出強烈的憂國憂民、治國安邦的政治情懷,以及謀之深遠與長遠的戰略眼光。

(作者:胡發貴,系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4-23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物腐蟲生"之理與修身治國之道】

蘇軾【范增論】"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一語,實為貫通天人之道的至理。此說雖本於荀子"肉腐出蟲"的自然觀察,然其深意實在於揭示"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的處世哲學。今觀習近平總書記引此古訓警示腐敗之害,尤見傳統智慧之現代價值。

一、自侮自毀的因果律則
【孟子·離婁】云:"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者,正與"物腐蟲生"同出一理。朱子解此謂:"如人先有可侮之行,然後人得而侮之",恰似朽木自蠹而後蟲蟻聚之。考諸史冊,歷代衰亡莫不始於內弊:唐末藩鎮之禍,萌於節度使制度之失;明季閹黨亂政,源於君主怠政之漸。王夫之【讀通鑑論】痛陳:"國之亡也,非外寇也,自亡也。"此皆印證事物敗壞必先由內而發的鐵律。

二、修身為本的防治之道
【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之教,實為防微杜漸的要訣。陽明先生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正指此理。昔包拯知開封府,首重衙署整肅;海瑞巡撫應天,先嚴屬吏操守。二公皆深諳"欲正天下者先自正"之理。今觀廉政建設,既要制度之"堤壩",更需心性之"堤防"。程顥所謂"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欲人收已放之心",即是此中三昧。

三、生生不息的生機哲學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恰與"物腐蟲生"形成對照。張載言"為天地立心"者,正在於主動培育內在生機。范仲淹"先憂後樂"的胸襟,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的擔當,皆展現出抗拒"自腐"的生命力。這種剛健有為的處世態度,正是打破"腐-蟲"惡性循環的根本。

結語:
蘇軾古訓穿越千年而愈顯真理性,因其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根本法則。今日重溫此語,當知反腐倡廉非僅制度工程,實為文化重建。唯有將"修身齊家"的傳統智慧與現代法治相結合,方能使政風民風永葆"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的清明氣象。
胡姚 發表於 2025-5-9 19:4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物腐蟲生"的修身治國之道】

習近平總書記援引蘇軾【范增論】"物必先腐,而後蟲生"之語,實為貫通古今的治國箴言。此語雖簡,卻蘊含着深刻的哲學智慧,其思想脈絡可上溯至【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的物性觀察,下啟宋明理學的修身傳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國理政哲學體系。

從認識論角度而言,"物腐蟲生"揭示的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周易·繫辭】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正是對這種由內而外衰變過程的警醒。王陽明在【傳習錄】中進一步闡發:"人心本自清明,私慾蔽之,如明鏡染塵",指出腐敗之始在於心念的偏離。這種內因決定論與馬克思主義關於事物發展根本原因的觀點高度契合,都強調內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的根據。

在實踐層面,這一命題提出了"修齊治平"的為政之道。【大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朱熹注曰:"修身者,明明德之事也"。歷史上,貞觀之治的成就源於唐太宗"以銅為鏡"的自省精神,而晚清衰敗則始於統治集團的道德淪喪。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總結:"治亂之機,在於用人",而用人之本,在於主政者的德行修養。

當代治國理政中,這一古訓更具現實意義。張載【正蒙】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領導幹部唯有以"慎獨"之功保持初心,方能避免"蠹眾而木折"的治理危機。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指出:"國家之敗,由官邪也",這與當前反腐敗鬥爭強調的"打鐵必須自身硬"理念一脈相承。

要真正踐行這一古訓,需建立三重保障:其一,以"格物致知"的精神加強黨性修養;其二,以"知行合一"的態度完善制度約束;其三,以"民惟邦本"的立場接受人民監督。如此,方能實現【尚書】所倡導的"正德利用厚生"的政治理想,確保黨和國家肌體永葆健康。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