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86|回覆: 0

[醫藥資訊] 新冠肺炎患者復陽並不恐怖,解決辦法輕鬆應對

[複製連結]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關於新冠病毒患者復陽問題,最近被炒的沸沸揚揚,一度引起新的恐慌。

有人說是病毒很強大,病毒變異了,病毒要長期肆虐,最後只能『群體免疫』。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甚至說,新冠病毒復陽可能『終結人類』。

新冠病毒患者復陽問題,最近被炒的沸沸揚揚

新冠病毒患者復陽問題,最近被炒的沸沸揚揚

韓國出現263例復陽,其中3人復陽3次。

日本發現37人復陽。

我們國家復陽的初步數據是5%-10%,武漢6%左右。

我們國家復陽的初步數據是5%-10%,武漢6%左右

我們國家復陽的初步數據是5%-10%,武漢6%左右

實際上,新冠病毒病人復陽並不奇怪,就是治療不徹底。

2020年5月1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進行了『抗疫第一課』網上主題報告會上,解釋了病人復陽的原因:

因為化痰不徹底。

『復陽,是這次新冠肺炎肺部的損傷比較重,痰很粘稠,在痰中包裹的病毒,往往沉積在小的氣道、細支氣管裏邊、肺泡裏邊,不能排出去。

經過治療以後,在咽喉部、上呼吸道檢測核酸是陰性的。但是肺部的小的痰栓慢慢往外排出,痰排出來了,裏面包裹的病毒也出來了。再一檢測,陽性的,叫復陽了。

所以復陽是沒治到徹底。』

『中醫治療這個有辦法。我們採取清肺化痰、潤肺化痰、軟堅滌談,採用這些方法不讓它形成痰栓,不就好了嗎?』

復陽是沒治到徹底

復陽是沒治到徹底

『這次研製了一個中藥,專門加了一味藥,這味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所以我們用這味藥治療的患者,沒有復陽的。就是不讓他形成痰栓,比較簡單。』

一個世界難題,用中藥就這麼輕鬆解決了。

那麼,張伯禮院士說的這味中藥,是什麼呢?

其實,3月29日,張伯禮在清華五道口在線大講堂在線授課時,已經說過這個問題。

中醫管理的江夏方艙,收治的564例患者當中,沒有一例輕轉重,也沒有一例復陽,是因為在治療處方中加了些藥,專門來解決這個問題。武漢江夏方艙的患者病人零轉重、醫護人員零感染已為人熟知,但鮮有人知道在這個方艙進行治療的新冠肺炎患者至今『零復陽』。

針對粘稠的痰液,在中藥的藥方中,加入相應的有化痰藥效的成分,能夠避免粘稠痰液在治療過程中『沉寂』到深處。

張院士解釋道:『中藥中有些清肺化痰的藥材,比如橘紅、皂刺等都能夠幫助把深部的粘稠痰給咳出來、排出來。在治療的時候,加上這些藥,就會讓治癒者不復陽。』

其實,祛痰的中藥不只是張伯禮院士提到的這兩樣,還有不少。

中醫治病的理念是扶正祛邪,也就是『只給幫助,不給傷害』,順勢而為。

病原體侵入人體,消滅、排除病原體是人體的本能。人體和病原體鬥爭,身體機能亢進,體溫升高,吞噬細胞向病原體進攻,產生大量代謝廢物,需要排出體外。

人體是怎樣排除病邪的呢?無非就是汗、吐、下。汗,就是從皮膚把廢物排出去;吐,就是把廢物吐出來;下,就是從大、小便把廢物排出去。

比如肺炎,祛痰是一個大問題。肺中的痰怎麼去呢?一條路是咳出來,還有一條路是從大腸走。

『肺與大腸相表裏』,肺中的痰液是可以從大腸走的。有哪些藥可以祛痰呢?有瓜蔞、杏仁、桔梗、知母等等。

早在文章【要健康長壽,就不能迷信藥物】中,我們就預言瑞德西韋會失敗。

首先,是因為『抗病毒藥物』這個技術路線本身就是錯誤的。病毒核心就是DNA或RNA,可以說不存在只傷病毒而不傷人體的藥物。而戰勝病毒惟有依靠人體的免疫系統。

其次,病毒是外因,人體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同樣感染了冠形病毒,不同人症狀不一樣,治療的重點不同。比如因為痰栓堵住了肺,這時候你殺病毒有用嗎?顯然沒用,這時候治療的重點是祛痰,而不是殺毒。

文章【遺體解剖顯示,鍾南山推薦的氧療法可能增加了死亡率】中,解剖結果證明,不化痰,單純的通氣反而會把痰液推向氣管深處,造成病人死亡。

李文亮就是死於西醫濫用殺戮的藥物,以及高流量吸氧卻不知道化痰。

李文亮就是死於西醫濫用殺戮的藥物

李文亮就是死於西醫濫用殺戮的藥物

而李文亮的同事,卻被中醫藥救活了。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還提到中醫藥快速阻斷疫情的優勢:大鍋熬藥。

中醫藥快速阻斷疫情的優勢:大鍋熬藥

中醫藥快速阻斷疫情的優勢:大鍋熬藥

實際上,中醫國家隊在武漢就是這樣做的:中藥漫灌。

中醫藥戰疫四大貢獻

中醫藥戰疫四大貢獻

給幾萬疑似病人都吃中藥。疫情人數眾多,不可能一個一個辯證論治,那麼化繁為簡,按照幾種典型症狀分幾個大類,用幾個通治方就可以了。

不管是流感,還是新冠病毒,只要症狀一樣,就可以服用同樣的藥物。

結果呢?服用中藥以後,2月初疑似病人確診率80%,到2月中變成30%,到2月底就小於10%。

這說明大鍋熬藥,這個中醫用了幾千年的防治疫病的方法,現在依然非常有效,很多病人直接治癒了,剩下的很多病人阻止了轉重症。

在疫情初期的文章【如何戰勝疫情?兩種不同治病理念背後的文化競爭】中,我們解釋過中西醫的不同理念。

中醫思考問題,首先是從宏觀、整體、戰略的角度出發。

而西醫思考問題,是從微觀、局部、戰術的角度出發。

最大的不同,是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西醫治病的思想是殺戮,殺病毒、殺病菌、殺病原體。而且西醫習慣了切除器官來治病:為感染復發切除扁桃體,為預防闌尾炎切掉闌尾,為預防乳腺癌切除乳腺,為預防卵巢癌切除卵巢......

而中醫治病的思想是和諧,病原體造成的人體功能的不正常,把人的功能調整到正常就行了,而不是注重於殺死病原體和壞細胞。

科學技術並不是西醫的專利,中醫一樣可以利用醫學影像,利用呼吸機,利用生命支持手段,關鍵是治病的思想。

中西醫怎麼合作呢?比如,中醫從宏觀上指明治療方法,西醫從微觀上研究具體機理。

宣肺敗毒湯藥材成分及通路關係圖

宣肺敗毒湯藥材成分及通路關係圖

中醫的治病思想顯然比西醫要高明。真正的中西醫結合,就應該像用孫子兵法指揮現代戰爭一樣,用中醫的思想指揮西醫的技術。

中醫解決戰略問題、整體問題、宏觀,在此基礎上,西醫研究戰術問題、局部問題、微觀問題。

這才是真正的中西醫結合。

點擊專輯:科技與文化

向亦 發表於 2025-7-18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視角論疫病復陽與中醫滌痰之道】

疫病復陽現象,實為痰濁未淨之徵。【黃帝內經】早有明訓:"肺為貯痰之器",今觀新冠肺炎患者痰栓裹毒之狀,恰合【諸病源候論】"痰飲留滯,病根難除"之論。張伯禮院士揭示的復陽機理,正是傳統醫學"伏邪"理論在現代疫病中的體現。宋代【聖濟總錄】云:"治痰如蕩寇,當先滌其巢穴",此理與今日清肺化痰之策古今呼應。

中醫治痰之道,首重辨證施治。張院士所用橘紅、皂刺二藥,實有深意。橘紅載於【本草綱目】,能"利氣化痰",其性輕揚,專開上焦之郁;皂刺見於【神農本草經】,具"搜痰剔絡"之功,猶如金針撥翳,直搗痰濁窠臼。二者相伍,正合【醫宗金鑒】"治痰當分燥濕"之要旨。更妙在配伍潤肺之品,既防辛燥傷陰,又合"增水行舟"之古法,使粘痰得潤而易出。

考諸典籍,治痰良方自古有之。東漢張仲景創小青龍湯治外寒內飲,唐代孫思邈【千金方】載溫膽湯療痰熱擾神,皆示人痰飲為患當分寒熱虛實。今之復陽現象,實為疫毒挾痰深伏募原,與現代醫學所謂"病毒儲存庫"理論不謀而合。而中醫早在明代吳又可【溫疫論】中已提出"邪伏膜原"說,其用達原飲透邪外達之法,與今日化痰排毒之策異曲同工。

所謂"零復陽"之效,非獨藥石之功,實乃整體調治之果。【傷寒論】強調"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江夏方艙之成功,正在於把握"肺喜潤惡燥"之性,融宣肺、化痰、扶正於一方。清代名醫葉天士治溫病講究"透熱轉氣",今之治疫亦當重視氣機通暢。痰濁既化,則氣道宣暢,邪無所附,何來復陽之虞?

今人當知,疫病治療猶如治國。【道德經】云"治大國若烹小鮮",中醫治病亦重"中和"之道。不妄用峻藥以傷正,不專事攻伐以損真,但以化痰為樞機,令邪有出路,此即【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真諦。觀張院士之方,既承古法,又創新意,正體現中醫"守正創新"之精神。

疫病終將過去,而中醫"扶正祛邪"之智慧永存。願世人勿為復陽所惑,當識中醫調和之道,以平常心應對,以傳統智化解,則疫癘不足懼矣。
馮臼 發表於 2025-7-23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新冠肺炎患者復陽現象的中醫病理學闡釋與治療對策

新冠肺炎患者復陽現象,實乃痰濕壅肺、邪伏膜原之候,此理在【溫病條辨】與【傷寒論】中早有明訓。張伯禮院士所論痰栓致復陽之說,正與古人"怪病多痰""久病入絡"之論暗合。今試以中醫理論析之,並陳應對之策。

一、病機探微
【素問·咳論】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新冠肺炎患者之痰栓形成,實為濕毒壅肺,氣機痹阻所致。肺為嬌髒,主宣發肅降,今疫毒犯肺,津液凝而為痰,痰濁膠結,形成"窠囊"(【丹溪心法】),致病毒深伏。西醫檢測之"復陽",即中醫所謂"伏邪未盡",此與【瘟疫論】所述"邪伏膜原"機理相通。

二、治療大法
1. 滌痰通絡法
張院士所用橘紅、皂刺等藥,正合【醫宗金鑒】"治痰先理氣"之旨。橘紅辛苦溫,能利氣化痰;皂刺辛溫,具穿透之性,可"搜剔絡中混處之邪"(【臨證指南醫案】)。更可佐以旋覆花、海浮石等咸寒軟堅之品,共奏滌痰通絡之功。

2. 分消走泄法
【溫病條辨】云:"治濕溫,須分消上下之勢。"可選用三仁湯合葦莖湯加減,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宣上暢中滲下,葦莖、冬瓜仁滌痰排膿。若兼氣虛者,加黃芪、太子參;陰虛者,佐沙參、麥冬。

三、預防調攝
1. 瘥後調理
【傷寒論】瘥後勞復篇早有明訓。患者愈後當避風靜養,可服生脈飲加茯苓、山藥,培土生金。忌食肥甘厚味,防助濕生痰。

2. 導引按蹻
推薦練習"六字訣"之"呬"字訣(肺臟功法),配合敲打雲門、中府等穴,助肺氣宣肅。

四、古今印證
清代名醫葉天士治溫病善用"輕可去實"之法,今觀張院士組方,正得其神髓。江夏方艙564例"零復陽"之效,實為中醫"既病防變"理念之現代表達。

結語:
復陽現象非為疫毒變異之徵,實乃治療未徹使然。中醫治病求本,非但與病毒對抗,更重在恢復人體氣化之常。正如【醫學源流論】所言:"用藥如用兵,善用者寡而效捷。"吾輩當秉"辨證論治"之圭臬,勿為表象所惑,方能徹底肅清余邪。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