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35|回覆: 3

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複製連結]
草月風 發表於 2010-7-13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轉] 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 T2 T; E+ e4 t# Q4 F
! c  {0 @: s) G$ [, w0 _
# `- b1 ~! q: `* G
          作者:鄭淵潔
1 ]- ?, R# I. S6 B7 ^          近年在教育領域對家長誤導最嚴重的一句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些家長由於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通過各種培訓班給孩子超前大滿灌與其年齡不同步的知識,揠苗助長。 ( @1 \7 ~% V. s  W3 X1 `# e7 N! K
        倘若將人生形容爲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如果是馬拉松那樣的長跑,就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相反,馬拉松比賽贏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往往由於沒有保存體力,致使起個大早,趕了晚集。
) Q* P; t5 U! c1 r8 T由此可見,父母是否應該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看家長對孩子壽命的預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屬於短跑,只有區區十幾年,您一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知道百米賽的關鍵往往是起跑,起跑領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長對孩子的壽命預估較長,就相當於孩子的人生是參加一場馬拉松長跑競賽,起跑線是否領先就不重要了。馬拉松競賽的特點是誰笑在最後誰笑得最好。 6 v. t/ v$ U/ L. F  ^$ s& m
        長跑的要訣是保存實力,這和孩子學習知識的道理一樣。當孩子沒有一定的閱歷時,給其灌輸與孩子的年齡不相符的知識,孩子沒有生活經驗,對知識的感悟不會深刻,不但沒有共鳴感,甚至會厭惡。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數,而是看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說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則相反。受教育者對於所學知識感興趣的程度,除了老師的教授方法,還取決於孩子對知識的感悟程度。舉個例子,一個5歲的孩子對於【靜夜思】只是機械背誦,而一位遠離家鄉的20歲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靜夜思】,可能淚如泉湧,百感交集。 " w+ H& B2 @4 t2 E% b: t) U* \+ H
       20多年前,某大學的少年班家喻戶曉。如今,這些昔日的神童幾乎全軍覆沒,沒有一個成爲棟梁之才。這些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但是他們或父母將人生的馬拉松賽跑誤判爲短跑,拼盡全力贏在起跑線上後,後勁不足,最終敗北,貽笑大方。
7 J2 o* B1 P/ `4 ?+ x( ?        買過新汽車的人都知道,新車有磨合期。在新車的磨合期,車速不能太快。只有這樣,這輛汽車未來才能風馳電掣。如果在新車的磨合期高速行駛,汽車就會早衰,該急速行進時,就會力不從心。假設將人比喻成汽車,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滿負荷運轉,要適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馬加鞭,後勁十足。 ! P: a" u. v7 b3 y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重要。』有想像力的人才能進行創造性勞動。想像力和知識是天敵。人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想像力會消失。因爲知識符合邏輯,而想像力無章可循。換句話說,知識的本質是科學,想像力的特徵是荒誕。人的大腦一山不容二虎:在學齡前,想像力獨占鰲頭,腦子被想像力占據。上學後,大多數人的想像力將被知識驅逐出境,成爲知識淵博但喪失想像力終身只能重複前人發現的知識的人。很少有人能讓知識和想像力在自己的大腦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進行創造性勞動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時,讓其晚接觸知識,有利於想像力在孩子的大腦里安營紮寨,倘若孩子成爲想像力和知識並存的人,您就能給大師當爹當娘了。
7 m, t. p2 |+ g7 k3 I5 F" d  r        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輸在起跑線上,能贏得人生。贏在起跑線上,能輸掉人生。欲將取之必先與之是大智慧。
% {0 ?8 P' D2 _4 P9 P4 ]" a  L2 y
8 {" ]' D- \6 J# @0 C2 e
延章 發表於 2010-7-14 20:51 | 顯示全部樓層
拿馬拉松來比喻,人生似乎是有點類似,不過,有什麼理由能把人生比作馬拉松。最起碼的不同是,智慧,有一個高的基礎,將成才得更快,也成功得更快,這個基礎,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後天的,如果後天要有一個高的基礎,就得在起跑時跑快些。馬拉松,在這時候有可比性嗎?
延章 發表於 2010-7-14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也許,『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並不一定導致好的結果,但是我想說的是,『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定會讓孩子長期喪失自信,一蹶不振!
易子 發表於 2010-7-18 16:40 | 顯示全部樓層

教育的終極目標

本帖最後由 易子 於 2010-7-18 16:51 編輯 ! q. Z& w+ X9 O3 a9 E
! A$ ~+ f8 Q1 E7 C+ `
   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a" T* s0 W3 \1 L! @7 @在我看來,教育的終極目標:人人如君子,人人如龍。; A, r- n0 ]! a
只要是一個健康智力正常的孩子,接受什麼樣的教育,與這個孩子的身體智力素質都沒有多大的關係,而在於後天的環境,還有是什麼改變了他。
: B" [3 ^0 T# V4 E) M( h0 o' q  古有孟母三遷,小孩子能夠在生活中自己觀察接觸的事務,言行在潛移默化中改變,這幾乎不需要說教,比如父母爆粗口,打人,生活中的長輩的言行,玩耍的玩伴,小孩子都可以學到。所以我們說許多小孩 從小很乖,還有從小就很壞,都是這個道理。( j& ]) [3 V" a4 j( e- l+ t' ?
  父母家庭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重要的環節之一,人之初,性本善,爲善爲惡,在於誰在改變他.
8 n5 E/ r) `' R* l* e0 g% B6 @8 v我看新聞,說家長把孩子送到網癮戒除中心,結果孩子被所謂的教官打死了,父母痛哭失聲,後悔不已,我只能說,這種 悲劇是時代的普遍現象,國家政府都不可推卸的責任。
" T9 Z% _. _6 ~* p& `  a   養不教,父之過。養而不教,何必要生!難道就爲 了給民族社會製造混亂的嗎?小孩子長大了,自己有思考,有人能改變自己,有人卻不能改變。這讓我有點回憶小時候的時光。
+ U2 p% Y9 _  I' l/ _- O    我記得在我小時候,父母沒有告訴我要做什麼,但是他告訴我什麼不能做,我小時候很木納,甚至說遲鈍,但是父嚴母慈,家裡沒有什麼書籍,有限的只有母親讀書時候一些簡易的歷史教材,在我小學6年級前,我就通讀了華夏的歷史概括,許多簡短的小歷史故事,忠臣良將,上古先賢,都十分的有趣。有時候無聊,只有一遍遍的看歷史書籍,甚至都有點翻破爛了,因爲家裡也不是知識分子家庭,母親也是工作後讀了中專,但是母親字寫的很好,一支鋼筆寫了很多年,可惜被我寫壞了,慚愧。
. ^. K, P% h7 x! C$ A  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喜歡上了古典文化,隨著慢慢的長大,父母也教不了我多少,但是人情世故,我看的多了,體會到父母的不易。上了大學,漂泊社會,也看到了在虛偽特色社會主義下的種種矛盾,社會的不確定性,社保虧空,教育醫療產業化,媒體網路的高壓,商人的圈地運動,黨政軍系統的各種潛規則。現在的百姓,買不起房子,交不起社保,生不起2胎,找不到老婆,金錢之上,各種炒作,拜金,你覺得你的孩子能避免這些嗎!4 {) |5 ]4 R1 V, M
如果你不是富二代,紅二三代,官二代,你覺得你能避免嗎!
" g  t; K$ ^/ }3 T 所以我們要評估下孩子,我們不指望他長大有多少的本事,但是你在他小時候就應該教他做人的美德,科學技術知識可以後學,否則以後小孩子可能連你這個父母都不認了。司馬光說的德才之論,貌似就是這個道理。% X3 ^+ |, ~# z5 _& p& \
   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孩子的心靈走向成熟,走向博大,而不是壓抑,你教1年的知識,不如讓他做到一種品德,比如讓他學會誠信,學會尊重,學會思考,這些才是教育的核心,我們的社會可以完全推倒重來,但是文化可以嗎?孩子錯過就錯過,時光可以重來嗎!
, `: [: S% J' @# l# c2 H5 C  k, s  心憂天下,哀憫世人。承先啟後,德照千古!前輩們都是懷著這樣的理想,無論他們是入世還是出世,都是用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一代代的傳承了自己所理解的道!人們都說,理想和現實是衝突的,如果你要理想,就要碰的頭破血流。但是我們的祖先都是這麼做的,生死不懼,活著要有意義,沒有意義的活著,和禽獸無異!捨生取義,不作螻蟻!2 o3 _: A, u3 i. f' V9 t) g# ?
  現在你會給你的後代留下什麼東西,財富?還是其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