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291|回覆: 1

[訓詁學] 拙字的起源和演變_繁體字寫法

[複製連結]
中央紀委國家監 發表於 2018-12-25 10: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拙,從手,出聲,【說文解字】言『不巧也』,沒那麼靈巧,沒那麼有技藝,本義是指笨拙、遲鈍。 ... ... ...

拙,從手,出聲,【說文解字】言『不巧也』,沒那麼靈巧,沒那麼有技藝,本義是指笨拙、遲鈍。 ... ... ...

神奇的漢字系列之拙字的演變過程及起源

拙是與巧相對的

拙是與巧相對的

中國人向來是自謙的,與人交往的時候難免有些謙辭,有用鄙的,如稱自己爲鄙人,稱自己的見解爲鄙見;有用愚的,如對年輕的人稱自己爲愚兄,對年長的人稱自己爲愚弟;也有用拙的,如稱自己的作品爲拙作,稱自己的意見爲拙見。你要說真的是鄙、真的是愚、真的是拙嗎?那也不是,就是個謙虛的用法。

老子卻說大巧若拙。

老子卻說大巧若拙。

拙,從手,出聲,【說文解字】言『不巧也』,沒那麼靈巧,沒那麼有技藝,本義是指笨拙、遲鈍。拙是與巧相對的。可是老子卻說大巧若拙。巧是技巧、技能,人生在世,難免追求一些巧,這些巧都是憑藉人力人工可以達到的。老子所說的大巧若拙,大巧就是超乎一般的巧,是絕對的、完美的巧,聯想起所言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直若屈、大辯若訥,大巧就是不巧,因此說『若拙』。但拙是什麼--是笨拙,笨拙又怎麼能作爲最高、最完美的巧呢?在老子看來,不巧之巧就是大巧,或者說天巧,這是自然而然的、非人爲的,從技術角度看,也就是沒有什麼技術含量,是笨拙的。

但拙是什麼--是笨拙

但拙是什麼--是笨拙

可是當我們放置其在整個宇宙的時候,就會發現大巧蘊含著一種天然的美,好像就是生於道、長於道。老子眼中,人工的、技術的與天然的、天道而成的相比,到底是拙劣了。巧的一個意義不就是巧詐和虛偽嗎?出於機心的巧才是拙劣的,是局部的、小處的,是笨拙的,而真正到了巧奪天工的階段,其實也不是人力可達到的巧了,而是一種天工了,所以巧奪天工也只是一種誇張。因此要以道不以巧,道是天道、是自然、是規律是永恆,這就是天工,以天工而不以人工,去尋找天然而不加以干涉。自然而然就是不巧,不巧就是大巧,大巧就是拙。唯天下之至真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笨拙又怎麼能作爲最高、最完美的巧呢?

笨拙又怎麼能作爲最高、最完美的巧呢?

其實古人很早就明白了巧與拙的關係,也明白了有時候巧不如拙。唐代白居易有一首【詠拙】,從自己遭際出發,歌詠了拙:『所稟有巧拙,不可改者性。所賦有厚薄,不可移者命。我性愚且蠢,我命薄且屯。問我何以知,所知良有因。亦曾舉兩足,學人蹋紅塵。從茲知性拙,不解轉如輪。亦曾奮六翮,高飛到青雲。從茲知命薄,摧落不逡巡。慕貴而厭賤,樂富而惡貧。同此天地間,我豈異於人。性命苟如此,反則成苦辛。以此自安分,雖窮每欣欣。葺茅爲我廬,編蓬爲我門。縫布作袍被,種穀充盤飧。靜讀古人書,閒釣清渭濱。優哉復游哉,聊以終吾身。』

不巧之巧就是大巧,或者說天巧,這是自然而然的、非人爲的

不巧之巧就是大巧,或者說天巧,這是自然而然的、非人爲的

宋代蘇轍說:『古語有之曰:大辯若訥,大巧若拙。何者?懼天下之以吾辮而以辮乘我,以吾巧而以巧困我。故以拙養巧,以訥養辮,此又非獨善保身也,亦將以使天下之不吾忌,而其道可長久也。』巧,困我,拙,助我,守拙方有長久。明代謝榛【自拙嘆】詩言:『千拙養氣根,一巧喪心萌。巢由亦偶爾,焉知身後名?不盡太古色,天末青山橫。』拙滋養了生命。【菜根譚》裡說『文以拙進,道以拙成』,文章要拙樸才能進步,學道要拙樸才能成就。又說『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爲伸』,有時候,即使聰明也不妨把自己裝得笨拙點,即使鋒芒畢露也不妨收斂一點,寧可隨和一點也不要太自命清高,寧可以退縮求前進。

老子眼中,人工的、技術的與天然的、天道而成的相比,到底是拙劣了。

老子眼中,人工的、技術的與天然的、天道而成的相比,到底是拙劣了。

人類文明大概是一個追求巧的過程,可是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又常常會忘記巧只是一種便利、一種工具、一種方式、一種途徑,並不能真正解決人的心靈上的問題,物質的巧也並不能代表生命的全部。就好比當今社會,技術如此發達,生活如此便利,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如此之短,可依舊有人感到匱乏與荒蕪,依舊有人感到寂寞和孤單。有的時候不妨停下來,知拙、守拙、藏拙,在糊塗之中藏聰明,在痴心之中藏智慧,以拙求進,以拙得成。(申屠)

遊客  發表於 2018-12-25 14:03
我喜歡這個欄目,能學到很多東西。謝謝!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7-1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拙"義探賾:從文字構形到哲學辯證】

(一)文字源流考
"拙"字小篆作"𢼍",從手從出會意。【說文】"不巧也"之訓,實含雙重意蘊:其一爲技術層面之"工拙",【周禮·考工記】"審曲面勢"即言此理;其二爲心性層面之"智拙",【論語】"剛毅木訥近仁"可相發明。值得注意的是,戰國楚簡中"拙"字或從"攴"作,暗示其本義與捶擊制器之工藝相關,此正與【墨子·法儀】"百工爲方以矩"的技藝標準形成互文。

(二)哲學辯證觀
老莊"大巧若拙"之說,實建構於三重辯證維度:其一,方法論上"梓慶削木"的"齊以靜心"(【莊子·達生】);其二,認識論上"庖丁解牛"的"進乎技矣"(【莊子·養生主】);其三,價值論上"抱瓮灌園"的"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莊子·天地】)。北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的表述,正是對此哲學傳統的文學轉化。

(三)倫理實踐觀
儒家將"拙"納入道德範疇,【朱子語類】卷十三云:"拙者只是樸實頭",此與【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隱"形成呼應。明代呂坤【呻吟語】更明確提出:"拙之一字,免了無千罪過",可見其在心性修養中的調節功能。白居易【詠拙】詩"性拙身多暇"的表述,恰體現唐人將道家自然觀與儒家安貧樂道思想的融合。

(四)現代啟示錄
在技術理性泛濫的當代,"拙"的哲學至少提供三重反思:首先是對"效率至上"的祛魅,其次是對"機心"泛濫的警示,最後是對"天人關係"的再平衡。日本民藝家柳宗悅"不完整之美"的理論,與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詩意棲居"的主張,皆可視爲"大巧若拙"的跨文化迴響。

結語:從甲骨文"手"部與"出"部的原始組合,到【道德經】的玄妙哲思,"拙"字承載著華夏文明對技術倫理的深刻思考。在人工智慧時代重審這個會意字,或許能爲我們提供超越工具理性的文化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