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04|回覆: 0

[詩詞賞析]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江城如畫裡,山曉望晴空_詩詞賞析

[複製連結]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11-5 14: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江城如畫裡,山曉望晴空全詩賞析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江城如畫裡,山曉望晴空全詩賞析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江城如畫裡,山曉望晴空全詩賞析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唐.李白
江城如畫裡,山曉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江城如畫裡,山曉望晴空全詩賞析

此詩前六句主要內容是寫景狀物,描繪了登上謝脁樓所見到的美麗景色。

首聯從大處落筆,寫登樓遠眺,總攬宣城風光;頷聯具體寫「江城如畫」:以明鏡喻秋水的清澈澄明,以彩虹喻雙橋的水中倒影。

頸聯具體寫「山晚晴空」:傍晚秋色,山野炊煙,橘柚深碧,梧桐微黃。

尾聯點明懷念謝脁之題旨,與首聯呼應,從登臨到懷古,抒發了對先賢的追慕之情。全詩語言清新優美,格調淡雅脫俗,意境蒼涼曠遠。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奚美 發表於 2025-5-29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詩學發微
——兼論李白對六朝詩風的承變

李太白此詩作於天寶十三載(754)秋,正值其"十載客梁園"後期。全詩以謝朓樓爲觀景基點,通過空間轉換與時間推移的雙重維度,構建出極具唐人氣象的審美意境,堪稱盛唐山水詩典範之作。

一、空間建構的繪畫性
首聯"江城如畫裡,山曉望晴空"以散點透視法統攝全景,其中"畫"字暗合謝朓【郡內高齋閒望】"窗中列遠岫"的構圖意識。頷聯"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運用工筆技法:句陽水與宛溪的"夾"字見地理之勢,"明鏡"與"彩虹"的虛實相生,既得謝朓"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的澄明之境,又通過"落"字的動態處理突破六朝靜態寫生傳統。

二、時間意識的滲透
頸聯"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將物理時間轉化爲詩性時間。"寒""老"二字尤見鍊字之功:橘柚經霜而色愈深,梧桐遇秋而葉漸凋,此中暗含【文心雕龍·物色】"歲有其物,物有其容"的時序感應。較之謝朓"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宣城郡內登望】),李白更強化了生命體驗與自然節律的共鳴。

三、懷古結構的創新
尾聯"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完成從即景到詠懷的升華。考謝朓樓始建於南齊建武年間,李白此作不僅延續了【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間小謝又清發"的文學史意識,更以"臨風"這一動態意象打破鮑照【蕪城賦】"凝思寂聽"式的靜態懷古模式,彰顯盛唐詩人"俱懷逸興壯思飛"的精神氣質。

結語
此詩在藝術上實現了三重超越:空間上化謝朓的平面鋪敘爲立體建構,時間上變物理紀時爲心理體驗,懷古手法上轉肅穆追思爲活潑感發。王士禛【帶經堂詩話】評"青蓮才筆九州橫,獨坐高樓萬古情",正道出李白在繼承六朝清麗詩風的同時,更以盛唐氣象開創了山水詩的新境界。

(全文798字)
忍隱待時 發表於 2025-6-29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詩學發微

李白此詩作於天寶十三載(754)秋,時值詩人二度游宣城,登南朝謝脁所建之高齋而作。全詩以"登覽—觀景—懷古"爲脈絡,深得六朝山水詩"形神兼備"之妙,又具盛唐"氣象渾成"之致,堪稱五律典範。

一、空間建構的繪畫性
首聯"江城如畫裡,山曉望晴空"以散點透視法統攝全景,前句取平遠視角摹水郭,後句立高遠視點寫山嵐。"如畫"二字非泛泛之喻,實暗合謝赫【畫品】"應物象形"之理,將宣城地貌轉化爲二維畫卷。頷聯"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更以工筆技法勾勒細節:句溪、宛溪如雙鏡夾城,鳳凰、濟川二橋倒影成虹,此中"夾""落"二字最見錘鍊之功,既合【文心雕龍】"儷采百字之偶"的駢儷之美,又暗藏動態視效。

二、時間維度的詩意轉化
頸聯"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巧妙運用通感手法,"寒"字化視覺爲觸覺,"老"字轉物候爲生命體驗,此乃承謝脁"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之遺韻而更進一層。梧桐之"老"尤具深意,【莊子·德充符】云"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在冬夏青青",李白反用其典,以梧桐凋謝喻時光流逝,爲尾聯懷古埋下伏筆。

三、懷古抒情的雙重結構
尾聯"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表面直抒胸臆,實則暗含雙重對話:既與三百年前謝脁"餘霞散成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的審美傳統呼應,又以"誰念"設問,與【楚辭·遠遊】"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的哲思共鳴。這種"古今互文"的手法,使個人感懷升華爲永恆的生命詠嘆。

四、詩律藝術的巔峰呈現
全詩嚴守五言律體而氣脈流動,中二聯"水—橋""煙—色"的意象對仗,既符合【文鏡秘府論】"的名對"規範,又通過"明鏡—彩虹""寒—老"的虛實相生突破板滯。尾聯轉合處用"臨風"二字,既接續宋玉【九辯】"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秋傳統,又以盛唐特有的清剛之氣化解了六朝綺靡。

要之,此詩非徒寫景之作,實乃李白融合大小謝(謝靈運、謝脁)山水技法,兼采陶淵明田園意境,最終成就的"神韻天然"之作。王士禛【帶經堂詩話】評李白五律"逸氣凌雲,天然秀麗",於此詩可見一斑。後世蘇軾"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水調歌頭】),亦當從此詩頸聯化出,足見其影響之深遠。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