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26|回覆: 0

[詩詞賞析] 池上二絕.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_每日詩詞

[複製連結]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8-24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池上二絕.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全詩

池上二絕.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池上二絕.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池上二絕
[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池上二絕.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賞析

【池上二絕】是白居易創作的五言絕句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寫山僧對弈,第二首詩寫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兩個小景寫得可愛、可親、可信。

在第二首中,蓮花盛開的夏日裡,天真活潑的兒童撐著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採摘白蓮花玩,早已忘記自己是瞞著大人悄悄去的,不懂得或是沒想到去隱蔽自己的蹤跡,得意忘形地大搖大擺划著小船回來。

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輕輕盪開,留下了一道清晰明顯的水路痕跡。詩人將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描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中華詩詞

中華詩詞

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6-29 00:47 | 顯示全部樓層
【池上二絕】顯微闡幽:論白居易童趣詩中的天真美學與敘事張力

白居易【池上二絕】其二以二十字構建的童趣圖景,實爲唐代文人"以俗爲雅"詩學實踐的典範。此詩通過"偷采白蓮"的戲劇性場景,展現了兒童本真狀態與自然秩序的微妙互動,其藝術價值遠超表面所見之淺白。

一、意象系統的精微經營
詩中"小娃—小艇—白蓮—浮萍"形成閉環意象鏈:"小"字雙疊構成聽覺復沓,與"白蓮"之素潔、"浮萍"之碎影形成視覺和弦。尤值注意的是"偷"字的倫理懸置——詩人刻意消解道德評判,將兒童"非道德化"的天然行爲轉化爲美學對象。浮萍盪開的水痕作爲"蹤跡"的物質載體,既是敘事的終結,又是詩意的延展,暗合謝赫"氣韻生動"之畫理。

二、敘事張力的多維建構
全詩蘊含三重敘事層次:表層是兒童採蓮的即景記錄;中層暗藏"觀察者—被觀察者"的視角博弈(詩人作爲隱形的倫理在場);深層則是對【詩經·芣苢】採擷母題的世俗化解構。白居易將上古集體勞作場景轉化爲個體遊戲行爲,這種"去神聖化"處理恰是其新樂府精神在絕句中的凝縮。

三、天真美學的哲學向度
詩中兒童"不解藏蹤跡"的懵懂,實爲道家"能嬰兒乎"(【道德經】第十章)的詩意呈現。與王維【田園樂】"桃紅復含宿雨"的靜觀美學不同,白居易捕捉的是動態的生命本真。這種天真非幼稚,而是對"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孟子·離婁下】)的審美再造。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評此詩"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正是對其"即事名篇"寫實功力的確證。

四、白詩通俗性的再審視
該作的"通俗"實爲精心錘鍊後的藝術返璞。對照敦煌寫本【詠孩子】"戲繞蓮池掉臂行"的直白,白詩通過"撐—采—回—開"四個動詞的因果鏈,構建起完整的敘事時空。這種"俗中見雅"的筆法,直接影響楊萬里"兒童急走追黃蝶"等誠齋體創作。

要之,此詩的價值不僅在於童趣描摹,更在於通過微觀敘事揭示生命原初狀態的美學意義。白居易以史學家的觀察力、哲學家的思辨力和藝術家的表現力,在二十字中完成了對永恆天真的禮讚。這種"於細微處見乾坤"的創作範式,正是中國古典詩歌"即小見大"傳統的精髓所在。
亀井絵里 發表於 2025-7-16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池上二絕】顯微闡幽:白樂天童趣詩中的禪機與世情

白居易此組五絕,以尋常物象入詩,卻暗藏雙重意蘊。第一首寫山僧對弈,第二首述小娃採蓮,二者皆以"不解"爲詩眼。前者不解棋局勝負,後者不解隱匿行跡,看似閒筆,實爲樂天晚年詩風"言淺思深"的典型體現。

一、文字層面的童真摹寫
"小娃撐小艇"連用二"小"字,非僅狀物,更見音律之美。古樂府【江南】"魚戲蓮葉間"的意境,在此轉化爲動態場景。"偷采"二字尤妙,【說文】釋"偷"爲"苟且也",此處卻褪盡貶義,反顯稚子赤誠。浮萍開合之態,恰似【禮記·月令】"萍始生"的鮮活註腳,以自然物候呼應童趣。

二、禪宗思維的暗線貫穿
"不解藏蹤跡"實含機鋒。佛典【景德傳燈錄】載藥山禪師語:"雲在青天水在瓶",正與此詩"浮萍一道開"同趣。小娃的天真妄爲,恰似僧侶"飢來吃飯,困來即眠"的本真狀態。白氏晚年皈依佛門,此詩寫於洛陽履道里池畔,與其【池上篇】"靈鶴怪石,紫菱白蓮"的淨土意象一脈相承。

三、中唐士人的精神投射
考白氏年譜,此詩作於大和九年(835年),時值"甘露之變"前夕。朝堂風雲詭譎,詩人卻著墨童稚,實乃"獨善其身"的文學實踐。相較於早期【賣炭翁】的諷喻鋒芒,此詩更近陶淵明【責子】詩的溫厚。宋代周必大【二老堂詩話】評白詩"看似容易最奇崛",正可爲此作註腳。

結語
此詩表面寫童趣,內里卻蘊含三重境界:文字層的生動畫卷、哲學層的禪意觀照、時代層的文人情懷。錢鍾書【談藝錄】謂白詩"曠達中寓感慨",小娃盪開的何止浮萍,更是詩人勘破世相後的精神漣漪。今人讀此,當於會心一笑間,體味那份"不失赤子之心"的生命智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午時| 2025/7/25/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