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55|回覆: 1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關於希臘羅馬偽史研究的總結(中)

[複製連結]
何新文史 發表於 2018-8-16 14: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論希臘偽史答問錄(之一):

世界歷史的重新定位

關於希臘羅馬偽史研究的總結(中)

  B·關於羅馬問題:兩個羅馬及其後繼者

  1、希臘有兩個。同樣,羅馬也有兩個——實際上後來甚至還要多。

  第一個羅馬是義大利羅馬——歐洲羅馬,人們所熟知的西方羅馬。

  2、第二個羅馬是坐落在小亞細亞與歐洲交界處的君士坦丁的羅馬——東方羅馬,這個帝國領土涵括地中海東岸的今日土耳其、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和北非利比亞。

  公元330年,羅馬軍事強人君士坦丁大帥在羅馬帝國遭遇內憂外患的危機時代,於小亞細亞地區建立了新羅馬城——即今日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從此羅馬帝國的政治中心東移亞洲,此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標誌。

從此羅馬帝國的政治中心東移亞洲,此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標誌

從此羅馬帝國的政治中心東移亞洲,此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標誌

  3、東方的君士坦丁堡羅馬帝統實際上存在了1000年以上,比短暫的西方義大利羅馬的歷史存在要久遠得多,更要富庶得多,強大得多,歷史影響也大得多。實際上,中國古史書中所說的羅馬——大秦、黎軒、以及拂菻國,都是指君士坦丁堡的東方羅馬。

  4、但是,多數中國精英(包括歷史學家)卻普遍不了解這兩個羅馬帝國的存在和歷史糾葛關係。

  這是因爲,近代以來的西方歷史學希望人們忘記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的存在,極力抹黑它、污名它,目的是抹殺它、黑掉它。

  爲此,近代西方史學甚至爲這個東方的羅馬改了名字,給它製造了一個歷史上根本不存在的假名字——即偽托的『拜占庭』帝國。

  5、西方的那個義大利羅馬帝國,於公元5世紀被來自東方的匈奴人所摧毀,後來被日耳曼蠻族滅亡。(詳細記述見於英國18世紀著名史家愛德華·吉本的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公元2——3世紀,羅馬帝國內亂頻仍。293年,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希將羅馬帝國分爲東西兩半,由四個執政官分頭治理,此後帝國分分合合。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位兒子,羅馬帝國分爲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在拉文納,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

  公元4世紀後期,來自亞洲的匈奴人大舉入侵歐洲,導致蠻族大規模遷移。此後一百年間,羅馬城多次被匈奴和蠻族圍困、攻占和血洗,最終滅亡。]

  6、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實際上已經崩潰。匈奴人在匈奴大王奧克塔爾、盧加兄弟和兒子阿提拉的統帥下,軍事力量日益強盛。匈奴人一度征服了東、西兩個羅馬,使他們稱臣納貢,占據了羅馬的土地,統治其人口,建立起一個時間短暫然而幅員廣大,橫跨歐亞的匈奴族世界帝國,歷史上稱爲匈奴阿提拉帝國。

匈奴阿提拉建立的世界帝國

匈奴阿提拉建立的世界帝國

匈奴阿提拉建立的世界帝國

  7、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徹底亡國。西羅馬皇帝被日耳曼蠻族的哥特人廢黜。西羅馬帝國宣布不復存在,所有領地及附庸區域均自行獨立。

  此後,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成爲唯一的羅馬帝國,並且被當時的全世界公認爲是羅馬帝國政治遺產的繼承者。這個東方羅馬,即後來西方偽史所誣稱的所謂『拜占庭帝國』。

  8、東方的羅馬帝國,於1204年被威尼斯銀行家以教皇名義組織起來的來自法蘭西和德意志地區的第四次十字軍所摧毀和分解。

  威尼斯銀行家僱傭的共濟會僱傭軍,不僅摧毀了東方羅馬帝國。後來他們僱傭的文化十字軍一直抹殺東方羅馬帝國的歷史存在,而以偽造的拜占庭偽史取代它。

  9、公元1453年,來自東方的突厥人部族攻破君士坦丁堡,繼第四次十字軍之後,突厥大軍再度屠城並洗劫了這個偉大而著名的文化古都。此後東羅馬帝國宣告滅亡。

  突厥人建立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存在千年的東羅馬帝國被亡國滅種,並且羅馬的文化和宗教也隨之而滅亡。在東方羅馬這塊土地上出現的一個新國家,是延續至今的突厥人的國家——土耳其。

  10、在東方羅馬帝國滅亡後,爭奪羅馬名號和政治繼承權的糾葛,貫穿了幾乎整個歐洲中古和近代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這種糾葛甚至一直延續到近現代。

  東羅馬帝國遺產最主要的爭奪者,一是作爲近代法蘭西國家前身的法蘭克帝國(墨洛溫王朝,加洛林王朝,查理大帝)、二是作爲德意志前身的日耳曼人的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腓特烈大帝),三是由俄羅斯人建立的沙皇帝國(沙皇這個奇怪名號,實際就是來自羅馬凱撒皇帝的稱號)。

  11、這裡有必要著重談談俄羅斯帝國與東羅馬帝國的關係。

  俄羅斯帝國的開創始於莫斯科公國。俄羅斯帝國一直認爲自己是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政治和宗教遺產(東正教)的合法繼承者。今天俄羅斯的國家標記雙頭鷹——仍然承襲著東羅馬帝國的國家標記。

左爲東方羅馬的雙頭鷹標誌,右爲莫斯科國伊凡大公的印章

左爲東方羅馬的雙頭鷹標誌,右爲莫斯科國伊凡大公的印章

左爲東方羅馬的雙頭鷹標誌,右爲莫斯科國伊凡大公的印章

俄羅斯國徽

俄羅斯國徽

俄羅斯國徽

  12、俄羅斯帝國創立於蒙古金帳汗帝國治下的莫斯科公國。莫斯科公國最初僅僅是以莫斯科鎮爲中心的一個小政權,於1283年至1547年存在。

  當13世紀中期蒙古帝國入侵基輔羅斯的時候,莫斯科僅是從屬於基輔羅斯地區的諾夫哥羅德公國的一個不起眼的邊陲小鎮。

  莫斯科公國的建立者,是蒙古金帳汗帝國治下莫斯科鎮的大公丹尼爾·亞歷山德羅維奇。在丹尼爾之子尤里·丹尼洛維奇的時代,他逐漸控制了整個莫斯科河盆地。他和蒙古金帳汗國的羅斯國王公月即別結成同盟,並迎娶蒙古金帳汗大汗的妹妹,隨即宣稱成爲整個諾夫哥羅德地區的大公。

在丹尼爾的時代,莫斯科公國仍然僅是俄羅斯中部無邊的森林中的一座木造小城 ...

在丹尼爾的時代,莫斯科公國仍然僅是俄羅斯中部無邊的森林中的一座木造小城 ...

  但是在丹尼爾的時代,莫斯科公國仍然僅是俄羅斯中部無邊的森林中的一座木造小城。

  13、尤里·丹尼洛維奇的繼承者伊凡一世(於1325-1340年在位),繼續實施表面上臣服蒙古金帳汗國的策略,從而得到了弗拉基米爾大公的頭銜,藉此擁有向羅斯地區其他公國收取貢賦和稅金的權力。伊凡一世因之成爲當時羅斯地區最富有的貴族。他利用金錢維持和金帳汗國的密切關係,從而爲其擴張勢力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伊凡一世運用財富向其他羅斯公國購買更多的領地,並在莫斯科建立了克里姆林宮。1327年,東正教的大主教彼得由基輔遷移至莫斯科,進一步提升了這個新興公國的威望,奠定了後來建立俄羅斯帝國的基礎。

  14、在伊凡四世時代,莫斯科公國已經從蒙古帝國手中獲得大量領土,實力大大增強,因此便宣稱自己爲蒙古金帳汗帝國的繼承者,其後又宣稱自己爲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並且自稱沙皇——即凱撒大帝的俄語之名,於是莫斯科公國更名爲『沙皇俄國』。

  伊凡四世即伊凡·瓦西里耶維奇(1530年-1584年),號稱伊凡雷帝,他是俄羅斯大帝國的開創者、俄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沙皇(始皇帝,相當於法蘭克帝國的查理大帝)。

  在1533年至1547年時期伊凡還是受封於蒙古金帳汗帝國的莫斯科大公。但利用蒙古帝國的衰落,伊凡於1547年至1584年繼承羅馬皇帝凱撒的稱號而自稱爲沙皇,從此開始了俄羅斯帝國在歐亞結合部地區之領土不斷擴張的事業。

  15、現在作爲歐美宗教主流信仰的基督教並非起源於歐洲,而是起源於亞洲西部的古敘利亞地區。

  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傳播過程中發生了分化。在義大利和法蘭西的西方羅馬帝國,基督教成爲教皇統治下的天主教(宗教改革後演變出基督教新教)。

  16、在君士坦丁堡和亞洲、北非以及東歐、南歐,基督教的東方教派即東正教。其領袖稱爲大牧首。天主教、基督新教和東正教三者之間,一直爭奪著信徒和宗教的主流正統地位。

  15世紀君士坦丁堡陷落後,東方羅馬帝國不僅亡國滅種,也徹底亡失了宗教信仰。東羅馬中心區域的土耳其、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拉克的民眾都改信了伊斯蘭教。

  17、實際上,歐洲的三個所謂的後羅馬帝國——法蘭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與東、西兩個原初的羅馬帝國都並沒有任何承繼關係,都只是對於羅馬帝國冒名頂替的產物。建立這三大帝國的民族日耳曼民族、高盧民族以及俄羅斯民族,都不屬於羅馬人所屬的地中海民族或者拉丁民族。相反,在羅馬人眼中,日耳曼人、高盧人以及羅斯人都不僅是敵人而且是講羅馬人不懂的鳥獸語的野蠻人——蠻族。

  對於日耳曼人引爲自豪的神聖羅馬帝國,法國近代歷史家伏爾泰(Voltaire)曾講過這樣名言———『這個帝國既不神聖,也不是羅馬,更不是帝國。』

  18、必須了解羅馬帝國的上述真實歷史,我們才能理解近代以來歐洲主要大國關係的形成和演變——例如所謂『歐盟』,不過是西羅馬帝國的現代版。而當前俄羅斯在中東與東南歐的霸權角逐,則在某種意義上仍然也承繼著東方羅馬帝國皇帝和沙皇當年的帝國事業。

  直到今天,歐洲的所有國際關係和宗教衝突,可以說仍然映現著往日羅馬帝國競爭時代的深刻的歷史陰影。

賈況奕 發表於 2025-4-15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東西羅馬之辨與歷史敘事權之爭】

何新先生對希臘羅馬史的質疑,實爲當代史學界不可忽視的學術反思。其關於"兩個羅馬"的論述,觸及西方中心主義歷史敘事的結構性癥結,茲就關鍵議題分疏如下:

一、羅馬二元格局的史學真相
君士坦丁堡作爲"第二羅馬"的建立(330年),本質上是羅馬帝國權力重心東移的地緣政治選擇。新都選址博斯普魯斯海峽,既延續了羅馬法統(Nova Roma),又繼承了希臘化時代的文明遺產。東羅馬帝國存續1123年(至1453年),確較西羅馬(前27-476年)更爲持久,其黃金時代查士丁尼王朝的疆域,曾收復義大利、北非與西班牙南部,足證其"羅馬性"之正統。

二、"拜占庭"命名考辨
"拜占庭帝國"概念系1557年德意志學者赫羅尼姆斯·沃爾夫所創,此命名將東羅馬"去羅馬化",暗含神聖羅馬帝國的正統爭奪。值得注意的是,該帝國臣民始終自稱"羅馬人"(Ρωμαῖοι),16世紀奧斯曼蘇丹仍稱其爲"魯米蘇丹國"。西方史學通過命名權重構,完成了對東羅馬歷史主體的解構。

三、匈奴衝擊下的文明重構
阿提拉帝國(434-453年)對東西羅馬的軍事威懾,實爲游牧文明對地中海世界的最後一次體系性衝擊。西羅馬的崩潰本質是日耳曼蠻族(哥特、汪達爾)與匈奴勢力雙重作用的結果,而東羅馬通過繳納歲幣(每年黃金2100磅)維持政權,恰說明其經濟實力與外交智慧。

四、中國史籍的東方羅馬記載
【後漢書】所載"大秦"與唐代"拂菻",確指東羅馬而非西羅馬。公元166年安東尼使團、643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皆 Constantinople 政權與中國的直接交往。馬可波羅所稱"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與"突厥蘇丹"並立,正是東羅馬晚期政治現實的寫照。

五、偽史論的方法論啟示
何氏質疑的價值在於揭示歷史書寫中的權力話語:
1.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爲建構"古典復興"敘事,刻意淡化東羅馬對希臘文獻的保存之功
2. 啟蒙運動史家將東羅馬污名化爲"專制泥潭",實爲襯托西歐"進步性"
3. 現代西方通史體系將395年帝國分裂絕對化,掩蓋了查士丁尼再統一(6世紀)等關鍵史實

結語:歷史認知的祛魅與重構
東羅馬的"被隱身",實爲歐洲中心主義史學範式的必然結果。重新審視羅馬二元性,不僅關乎史實釐清,更是對文明多樣性認知的矯正。當代史學研究當超越"西方古典—中世紀—現代"的單線敘事,在歐亞大陸整體視野中,重估東西羅馬的歷史意義。

(全文798字)
崔泓 發表於 2025-4-24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東西羅馬之歷史分野與西方史學敘事之建構】

何新先生對希臘羅馬史之辨偽研究,誠爲當代史學界一重要議題。今觀其論羅馬"雙城記"之要旨,實觸及西方歷史敘事中若干關鍵性建構問題,試爲申論如下:

一、東西羅馬分野之實質
君士坦丁遷都(330年)非單純地理位移,實爲文明重心之轉移。新羅馬(Nova Roma)之建立,標誌著羅馬帝國政治軸心正式東傾。東羅馬帝國延續至1453年,確較西羅馬(476年滅亡)存續更久,此乃基本史實。然需辨明者有三:
其一,所謂"拜占庭"之名雖爲後世所加(16世紀德意志學者沃爾夫始用),然其自謂"羅馬帝國"(Βασιλεία Ῥωμαίων)始終未改,此與"偽托"之說尚有距離;
其二,東羅馬之希臘化特質自希拉克略王朝(7世紀)後日益顯著,與早期羅馬已形成文化斷層;
其三,中國史籍所載"大秦""拂菻",其指涉範圍隨時代變遷而流動,未可簡單等同君士坦丁堡政權。

二、西方史學敘事之建構邏輯
近代歐洲史學確有"去東方化"傾向,此乃文藝復興以來"古典再生"意識形態使然。但需注意:
1. 吉本【衰亡史】雖將1453年作爲終結,卻未否認東羅馬之正統性;
2. "拜占庭"命名非爲抹殺,實因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雙重壓力下需作區分;
3. 19世紀德意志史學派建構的"希臘-羅馬-日耳曼"傳承譜系,確存在刻意淡化東羅馬貢獻之嫌。

三、歷史認知之方法論反思
何氏研究揭示之核心問題,在於文明史觀之東西失衡。然學術研究當避免非此即彼:
西羅馬之"短暫"(實存續1200餘年)與東羅馬之"長久"(1123年),本質是不同文明形態適應力的體現;
匈奴人西遷導致蠻族入侵說,近年已有修正(見沃德珀金斯【羅馬的覆亡】);
所謂"兩個希臘"問題(邁錫尼希臘與古典希臘),實爲文明演進常態,中國三代之變亦類此。

要之,歷史研究當破除"西方中心論"之迷思,亦需警惕"反向本質主義"陷阱。何新先生之質疑,其價值不在結論之顛覆性,而在問題意識之啟發性——促使我們重新審視地中海文明圈多元互動的複雜圖景。真正的史學革新,當建立在紮實的文獻批判與考古實證基礎上,而非簡單的話語權爭奪。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