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91|回覆: 0

[訓詁學] 夫·做個大丈夫 · 每日一字

[複製連結]


f92525e7e10c834b0dd2879d9a01f78f.jpg

  著名的搖滾歌手鮑勃·迪倫在他的歌【Blowing in the wind】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問題:一個男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被稱爲真正的男子漢。其實,不只有鮑勃·迪倫這樣問過,在中國古人的心裡,這一樣是個難題:一個男孩怎樣才算長成一個男人。好在,他們找到了一個標準,並用一個字來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這個字就是『夫』。

0168d6e4e1408331bcaa25f2139a310b.png

  在甲骨文中,夫字字形是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在這個人的頭部位置有一小橫,這一小橫就是古代男子行加冠禮後,頭上所戴的冠。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夫,丈夫也。周制以八寸爲尺,十尺爲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夫字的本義就是成年男子。古代男子到了二十歲,身長八尺,已經成年,這時要行冠禮,將頭髮豎起來,用一根髮簪固定,這是古代男子的成年禮。此即【春秋穀梁傳】所謂『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古語云,『束髮而就大學』,不論男女,中國人的成年禮都是從頭開始的,這不單單是形象上的一次改變,也承載著中國人對於成年人能夠『頂天』立地的美好願望。古人相信,一個男子在冠禮之後,就會自覺地去追尋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就成爲一個大丈夫了。

f201d9b69c94f723bb6e29ca65b59807.jpg

  在古代詩文中,由夫字所組成的詞是很多的,如『夫子』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李白在【贈孟浩然】中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這個『孟夫子』即對孟浩然的尊稱。而【論語】中所說的『夫子』,是學生對老師的稱呼,如:『子見夫子乎?』意思是您見過我的老師嗎?此外,夫字還可以當指示代詞『這、那』用。這是個假借字,與夫字的本義毫無關係,如【左傳·成公十六年】:『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大意是:這兩個人,是魯國所依靠的大臣。夫字有時還可以當句首語氣詞用,如【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就是說:說起打仗來,那是要靠勇氣的。這個夫字放在句首,表示提起議論。有時又可以放在句末,表示感嘆,如【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意思是:一去不復返的事就像這樣(流水)啊!

6bba1ca9918313aa71202a3cf77da317.jpg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追慕兩種理想人格,一是孔子所津津樂道的『君子』人格,二是孟子心儀神往的『大丈夫』人格。這兩種人格相互映襯,又相互補充,像兩道交織的光環,又像兩座高聳的雪嶺,吸引著後人爲之趨赴。相對而言,『君子』側重指日常人倫中的文質彬彬、謙和有道,『大丈夫』則側重指特殊狀態下的人格超拔和德性彰顯。如果說,君子如早春的細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麼,大丈夫就如炎炎烈日,輝光無限,撼人心魄。

cae6de43e0800814d7cd0fc10cf84dd0.png

  什麼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對大丈夫如是下定義:『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他認爲大丈夫一定要有理想、有信念、有操守、有原則。只要有這樣一股浩然之氣充盈在身,就能稱之爲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無論是爲民請命,還是爲國捐軀;無論是解民於倒懸,還是救民於水火;無論是投筆從戎,還是慷慨就義,都必將在所不辭。從古至今,荊軻刺秦,易水悲歌;蘇武牧羊,不失漢心;諸葛謹慎,鞠躬盡瘁;岳飛精忠,一首【滿江紅】氣壯山河;包拯清明,傳頌至今;林則徐銷煙,四海揚眉……他們都是有氣節的『大丈夫』,是幾千年挺立的『中國的脊梁』。正是有了這種大丈夫精神,中華民族才幾千年生生不息,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正是有了這種大丈夫精神,中華民族在近一百多年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時,依然能從血與火中走出一條抗爭之路、自強之路。

d788b681ca2d9d64f4f8cffdca68e26c.jpg

  當然,能被成爲大丈夫的,絕不僅僅是男子。且看歷史上『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的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被評價爲『智略之優,無愧前史』的抗金女英雄梁紅玉、『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的才女李清照,自謂『心卻比男兒烈』的鑑湖女俠秋瑾,都是既具女性之美又有大丈夫氣概的典範。所以,能否成爲大丈夫,與性別沒有必然的聯繫,而是與一個人內在品質有關係。而從古至今,無論是一個人,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旦堅守住這樣的正氣節操,就會生發無窮的力量,爲他人所敬而不敢欺。(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董車 發表於 2025-6-28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釋"夫":論華夏丈夫精神的本體與流變】

"夫"字之形義,實爲華夏文明對男性成德過程的具象編碼。甲骨文"夫"作人形頂冠之象,此一橫筆非僅冠冕之飾,實乃"天人之際"的符號表徵。【禮記·冠義】云:"冠者,禮之始也",許慎謂"人長八尺爲丈夫",二者共同構建了華夏丈夫觀的二維標準:生理之成熟與禮義之自覺。

考"夫"字源流,其演變軌跡暗合儒家修身次第。殷商甲骨突出冠冕標識,西周金文強化身形挺拔,至小篆定型爲"大"加"一"的會意結構,恰與【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相呼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指出:"丈夫謂成人之稱",此"成"字當從【孟子】"充實之謂美"解,謂德性之完滿。故"夫"字本質乃文化人類學意義上的"通過儀式"符號。

"夫子"稱謂的語義流變尤具深意。春秋時期"夫子"專指卿大夫(【左傳·昭公七年】),至戰國漸轉爲師者尊稱(【論語·先進】),此語義遷移實反映周代貴族教育向平民教育的轉型。李白"孟夫子"之謂,正是士人精神獨立性的文學投射。而"夫"作發語詞之用(如【莊子·養生主】"夫道有情有信"),則衍生出由具體到抽象的哲學轉喻。

今人解"夫",當避免三重誤讀:其一不可將冠禮簡化爲形式儀軌,當如【冠義】"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所示,重在責任意識的覺醒;其二需辨明"丈夫"非唯體格之偉,柳下惠"坐懷不亂"方顯大丈夫品格(【荀子·大略】);其三應認知"夫"字語法化過程中,其本義仍活躍於"匹夫有責"等成語中,形成語義的共時性疊層。

鮑勃·迪倫之問,在華夏語境中早有答案。【易·家人】"夫夫婦婦"的對應表述,揭示"夫"之成立必以"義"爲內在尺度。觀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之節,皆演繹著"夫"字超越時空的精神內核——頂天立地的脊梁意識,正是中華文明爲"何謂男子漢"給出的永恆註解。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7-7 07:41 | 顯示全部樓層
【釋"夫":論華夏丈夫精神的本體與實踐】

"夫"字之形義,實爲華夏民族對成人禮義的視覺凝練。甲骨文"夫"作人形頂冠之象,許慎【說文】"從大,一以象簪"的解說,恰揭示了其雙重意涵:既具象爲加冠儀軌,又抽象爲精神成年的符號標記。此一字形,實乃貫通禮制與心性的文化密碼。

周制"丈夫"之謂,非徒言體格。【禮記·曲禮】"二十曰弱冠"鄭玄注云:"成人加冠,責其爲人之道。"冠禮中橫簪加首的儀式,實爲"天人相參"的象徵實踐——簪者,貫天(冠冕)人(軀體)之器也。【穀梁傳】"冠而列丈夫"的深層邏輯,正在於通過身體儀軌完成"生理成年"向"倫理成年"的轉化。故孟子謂"丈夫之冠也,父命之",此"命"非唯訓誡,實乃文化基因的傳遞。

考"夫"字語用,可見三重境界:其一爲"夫子"之尊稱,如孔門弟子所稱,體現智德修養的完成態;其二爲"夫人"之匹配,【白虎通】"夫者扶也"的聲訓,道出夫婦相持的倫理責任;其三爲發語之"夫",如【左傳】"夫戰勇氣也",展現理性思辨的自覺。三者共同構成"丈夫精神"的完整維度:智性、倫常、理性之統一。

比較鮑勃·迪倫之問,可見東西成人觀之異同。西方"男子漢"(manhood)強調個體歷練,而華夏"丈夫"更重群體倫理中的角色自覺。【周易·家人卦】"夫夫婦婦"的辯證關係,恰說明中國式的成年始終在"個體確立"與"關係完善"間保持張力。今日重釋"夫"字,當超越性別局限,取其"頂天立地而有所擔當"的核心精神。

今人每嘆丈夫精神式微,實因割裂了"冠禮"背後的完整體系。真正的現代"丈夫"之道,當如王陽明所言"在事上磨鍊",將傳統禮義轉化爲現代生活中的責任倫理。觀"夫"字演變史,從甲骨文的具象到金文的挺拔,再到小篆的規整,恰似人格成長的隱喻——始於儀容之正,成於心靈之立,終於文明之承。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