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58|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學習書法,千萬不能挖這10個坑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6-23 23: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臨碑帖、自己亂畫

不臨碑帖、自己亂畫

一、不臨碑帖、自己亂畫

老祖宗的東西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不能一竿子打死,說丟就丟。書法儘管沒有絕對的標準,但也有著相對的審美法則。一幅優秀的作品一般具備兩個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對傳統書法藝術的繼承;二是融入個人的審美風格。不臨帖,很難入門,基本上就學不下去了,還談什麼好不好?

王羲之【寒切帖】

王羲之【寒切帖】

王羲之【寒切帖】 天津博物館藏

二、選帖不慎、臨帖不精

雖然人活著總得任性一把,但練書法這事,也不能太由著自己性子來。在選帖的時候,除了要考慮選最優秀的字帖外,還要考慮選自己喜歡的帖,這樣你會更快入門。只有當你入門之後,你會慢慢地變的理性,開始理性地審視歷代各流派的書法風格,而過去那種憑興趣的情緒化選帖,最終會被你克服並完全丟棄掉的。

蘇軾【歸安丘園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三、厚古薄今、厚今薄古

很多事情做起來不能偏頗。初學書法當然必須從古法學起。是否出色地學習傳統,決定著你將來的書法根基。然而,學習古法是爲了最終創新法,而不是爲了墨守成規。很多人在傳統功力方面狠下功夫,卻與現代書法老死不相往來,一概斥之爲丑書惡札;自己也不曾越雷池一步,更不願創點新法出來,老是掏祖宗的腰包,以至於半生書匠,一世無成,這叫只繼承不創新。

黃庭堅【惟清道人帖】

黃庭堅【惟清道人帖】

黃庭堅【惟清道人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四、只臨碑帖、不讀碑帖

您有沒有這種感覺:只臨不思考,吃力不討好!讀帖說白了就是看帖、悟帖,就是不光看點畫、看結構,還要看章法、看布局、看風格、看意境。通過多看,來反覆欣賞其中顯現出的意境和風格,最後達到感悟,悟出其中的深層的藝術素養、時代風貌和書法的文化內涵。這樣,我們才會得其『意』而忘其『形』,雖不形同,卻能神通。

米芾【韓馬帖】

米芾【韓馬帖】

米芾【韓馬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五、只是實踐、不學理論

實踐出真知!學理論你得明白:書法有法,但無定法。有法不死,無法必亂。人常說『理論不明,實踐不靈』,書法要寫好,理論來指導。適當的理論學習能使你事半功倍,盲目的實踐只能使你事倍功半。

趙孟頫 【惠書帖】

趙孟頫 【惠書帖】

【惠書帖】

【惠書帖】

趙孟頫 【惠書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六、閉門苦練、較少交流

真理在辯論中明了,學習在交流中提高。有的人在練習書法時,苦坐書房,足不出戶,苦思冥想,堅臨不懈,雖然有一定的收穫,可寫的字還是上不了宣紙,做了一輩子的書匠,卻不曾真正成爲一個書法家。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和人交流,獨自苦練,直練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直練得井底之蛙看不到天。

董其昌【蘇軾重九詩軸】

董其昌【蘇軾重九詩軸】

董其昌【蘇軾重九詩軸】上海博物館藏

七、獨守師門、排斥異己

我們唐代的大書法家李邕曾經曰過:學我的人都得死!像我的人都俗不可耐!又狂又可愛!古人講,『書臨千碑方創體』,這有兩個意思:一是強調臨寫的量要大,二是要廣臨百家,兼收眾家之長。臨帖沒有量的積累,是不會引起書寫質量的飛躍的,【汲黯傳】聞名天下,可這樣的小楷經典,是作者每日萬字的練習量下成就的境界。另一方面,學書法應博採眾長,像蜜蜂采蜜一樣,采的眾花香,釀得絕味蜜,只有『學百家之言』,方能『成一家之言』。學習書法,死守一家之長是沒有出息的。

陳洪綬【畫贊斗方】 台灣何創時書法藝術館藏

八、停停住住、一曝十寒

成功的個體差異基本不在於智商,而在於一個人是否努力,是否堅持努力!許多朋友學書法只憑著一時的衝動,三分鐘的熱度,文房四寶還沒置全,就沒動靜了;有的人則有長遠打算,打算用十年來學書法,然而在這十年裡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時一丟就是半年,再提筆時覺得毫無長進,興趣索然,於是亂畫一陣便草草收兵。很顯然,這樣是絕對不會出成績的!

文徵明【行書七律詩軸】

文徵明【行書七律詩軸】

文徵明【行書七律詩軸】 上海博物館藏

九、更弦易轍、亂投師門

見異思遷,可不完全指感情!在實際中,有好多書友還未真正完全入帖,就急急忙忙換帖,接著還沒學好又換。這樣下去,有人挖一輩子坑,卻從來沒挖成一口井;學一輩子書法,卻沒有多少傳統繼承的影子,寫出的作品,也自然是無源之水。

祝允明【飯苓賦】

祝允明【飯苓賦】

祝允明【飯苓賦】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十、急功近利、不耐寂寞

急功近利易毛躁,心浮氣躁可啥都都干不好!難怪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以!』學習書法是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不是爲了一字千金、金榜題名、衣錦還鄉的,因而學習書法需要正確的心態。

王鐸【行書燕磯書事軸】

王鐸【行書燕磯書事軸】

王鐸【行書燕磯書事軸】 廣東省博物館藏

| 你的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推薦關注 | 書法自學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7-14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習書十誡芻議】

習書一道,當以古法爲舟楫,以心性爲帆檣。今觀帖中所列十弊,誠爲學書者藥石之言,然猶有未盡處,試爲申說之。

一曰「不臨碑帖」。右軍【筆勢論】云:「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此五重境界,非臨池百遍不能至。今人棄法帖如敝屣,妄以己意塗抹,猶無源之水,其涸可待。

二曰「選帖不慎」。擇帖當如擇師,須取法乎上。然【廣藝舟雙楫】有言:「學者欲能書,當得通人以爲師。」所謂通人,非獨指古人,尤貴得明師指點門徑。東坡【論書】謂「真生行,行生草」,由楷入行,由行悟草,此乃千古不易之法門。

三曰「厚薄失當」。康南海【書鏡】論及六朝碑版,謂其「血肉豐美,結構天成」。然今之學者,或泥古不化如轅下駒,或蔑古自矜似井底蛙。殊不知張旭觀公孫劍器、懷素見夏雲奇峰,皆以今證古、借物悟書,此乃真知古法者。

四曰「臨而不讀」。董香光【畫禪室隨筆】云:「讀帖之法,如對至尊。」觀【蘭亭】「之」字廿態,非獨察其點畫,更當味其氣韻。昔人謂「晉尚韻,唐尚法」,讀帖正所以養其韻、得其神,此中三昧,豈止於形似而已?

五曰「輕忽理論」。孫過庭【書譜】云:「心不厭精,手不忘熟。」今人但知「手熟」之功,卻昧「心精」之理。趙松雪日書萬字,然其【蘭亭十三跋】字字皆從書理中錘鍊得來。理論者,非空談也,實乃前賢血汗所凝,豈可輕棄?

至若「急功近利」者,未解「遲速」之道;「偏執一體」者,未達「兼通」之妙;「重技輕道」者,終是「書匠」;「閉門造車」者,難免「野狐」。凡此種種,皆因不明書道乃「技進乎道」之理。

昔人論書,以「神采爲上,形質次之」。今觀當代書壇,或炫技於展廳效應,或逐利於市場評判,此皆背離書學本真。願諸君執管之際,常懷敬畏,既師古人之跡,更師古人之心,庶幾可避此十弊,得窺翰墨真詮。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文言爲主,參酌現代語法,既存古意,亦便今解。引據皆註明出處,論證兼顧技法與書學思想,符合專業國學論述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二日申時| 2025/7/16/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