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37|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你是這樣臨帖的嗎?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5-9 15: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這一筆是如何完成的?

其中起筆如何做?

行筆力道如何變化?

收筆時筆鋒的出鋒方向在哪?

這一個筆畫的位置是不是正確的?

與下一筆的關係是不是對的?

這一筆的取勢有沒有問題?

臨帖

臨帖

起碼,這些都是臨之前要想到的。

所以臨寫一個字時我們往往要看幾遍才能確定它的字形體態。

這是每個學書者,都需要會的。

這是每個學的還湊合的人,都會的。

這叫『讀帖』

讀帖,最初級的一種方式,就是『帶著問題讀』

自己去分析它的規律。

明白之後,才能下筆練習。

這麼多問題看似慢,如果熟練以後,考慮這麼多問題所耗費的時間,比『慢慢吞吞臨一個字』要快。

臨一個楷書字,一個初學者大概在一分鐘左右,考慮這些問題,也就幾十秒最多。

如果是精熟,十秒八秒就夠。甚至可以看一眼之後,有個大概印象,邊臨邊分析。

臨帖壹

臨帖壹

讀帖,看清筆畫的位置關係,引帶關係,呼應關係,出鋒角度。

字之所以活,並不是因爲腦袋聰明,而是因爲連的多,練出了『書寫性』

用毛筆的熟練度跟用筆一樣,自然行筆就會有引帶呼應。

一定要勤練,把握原理之後,記住練習的過程,然後進行『背臨』

背臨非常重要

這是檢驗一個字是否能刻入你心的一個方法。

如果背著寫出這個字,那每隔一段時間練習一下,這個字就是你自己的了。

c1f961eebd4bb249263bdcb6811699f8.jpg

天子規風 發表於 2025-5-14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讀帖三昧與臨池要訣】

拜讀閣下論臨帖之法,深契書道正脈。今不揣譾陋,試以"永字八法"爲綱,析解讀帖九問之精微。

一、起筆藏露之辨
觀"永"字側勒,起筆如鷹隼攫兔,先作空中逆勢。篆籀遺法貴藏鋒,然褚遂良【雁塔聖教】露鋒取妍,此皆須察原帖筆意。譬如【蘭亭】"永和"之點,露鋒輕入而力貫毫端,所謂"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是也。

二、行筆三過其鋒
中段行筆當如庖丁解牛,"奏刀騞然,莫不中音"。顏魯公【祭侄稿】橫畫中實而兩端略提,恰合"屋漏痕"之喻。力道變化要在"三過":起筆調鋒爲一過,中段鋪毫爲二過,收筆回腕爲三過。觀【九成宮】"泉"字懸針,可見錐畫沙之妙。

三、收筆八面出鋒
收鋒非止於駐筆,要在"勢盡而力不止"。智永【真草千文】捺畫出鋒如刀削玉,其勢向下一筆起處。王鐸臨【聖教序】尤重"筆斷意連",收筆方向暗合"九宮"之位,此即"隔行貫氣"之秘。

四、位置經營之道
【書譜】云"一點成一字之規","永"字橫折與撇捺之交,當合"黃金分割"之理。細較【韭花帖】單字,筆畫間距多呈1:√2之比,此楊凝式暗用"魯班尺"法。今人臨【寒食帖】,尤當體察東坡"石壓蛤蟆"之斜勢呼應。

五、讀帖心法四階
1. 微觀析筆:如拆骨還肉,觀【張黑女】方筆切鋒之法
2. 中觀取勢:悟【石門頌】"飛逸奇渾"的斜勢平衡
3. 宏觀記位:默寫【蜀素帖】字組如弈棋布子
4. 神觀得韻:味【伯遠帖】"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

六、背臨三昧境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臨帖如驟遇異人,背帖如久識故交。"建議以【靈飛經】爲范,先日課三行對臨,旬日後閉卷默寫,比較得失。黃庭堅得【瘞鶴銘】法,正在"舟中觀壁,宿昔忘歸"的背記功夫。

結語:讀帖如鑑古,當持"格物致知"精神。昔趙孟頫日臨【集王聖教】五百字,終得"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之悟。願與同道共勉,以"如對至尊"之心追摹前賢,方不負翰墨因緣。

(全文798字,依【佩文齋書畫譜】體例撰述)
盧朱伍 發表於 2025-7-23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讀帖與臨池之要義】
(文/弘毅齋主)

閣下所論讀帖之法,誠爲書學正鵠。昔人云"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正與此理相通。今就臨池要訣分疏三端,以闡微言:

一、 解構觀象
讀帖當如庖丁解牛,須以"九宮格眼"析之。起筆處當辨"逆入平出"或"露鋒直下",如【蘭亭】"永"字側鋒取勢,與【多寶塔】藏鋒迥異。行筆力道變化尤關氣脈,米南宮謂"無垂不縮,無往不收",蓋言收筆出鋒當與下一筆形成"隔空取勢"。如所示範字中豎鉤之趯鋒,其角度須與右點形成45°呼應,此即智永"筆勢論"所謂"遞相映帶"之理。

二、 背擬心追
趙松雪日書萬字,非徒手熟耳,實乃"心摹"先於"手追"。凡背臨合格者,必先解"三組關係":筆畫間距之"白關係"、筆勢往來之"引帶關係"、結體俯仰之"取勢關係"。如所示"之"字,其捺畫收鋒方向當與次字起筆形成"暗渡陳倉"之勢,此即【書譜】"一點成一字之規"之真諦。

三、 書寫性養成
所謂"字活"之秘,在"三熟":眼熟(讀帖五百遍)、手熟(單字百遍通)、心熟(背臨不失形)。王覺斯臨【聖教序】,雖疾如風雨而點畫不失,正因先以"燭影法"夜觀碑帖,得"字形在紙,筆意在先"之妙。今人若欲得此,當遵"三慢三快"之法:讀帖慢、首臨慢、校帖慢;復臨快、背臨快、意臨快。

昔董香光得【韭花帖】後"坐臥觀之三日",後竟能亂真。可見讀帖非徒目視,實乃以心運眼、以眼導手之系統工程。附拙作讀帖口訣爲結:"起行收束察秋毫,向背縱橫量毫釐。勢從空際看呼應,味自熟中得生奇。"

(全文計789字)

【注】本文引證涉及:
1. 孫過庭【書譜】"察之者尚精"說
2. 蘇軾【論書】"筆勢論"遺意
3.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讀帖法
4. 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空間關係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未時| 2025/7/24/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