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31|回覆: 0

[音韻學] 聲律啟蒙: 一東(二)

[複製連結]
詩評萬象 發表於 2018-4-18 11: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聲律啟蒙,一東,沿對革

聲律啟蒙,一東,沿對革

詩詞和對聯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形式,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開始這種文學修養的訓練,對聲調、音律、格律等都有嚴格的要求。

清朝康熙年間車萬育所作【聲律啟蒙】,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

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其中還包括大量詩詞典故,是訓練兒童應對,訓練語音、詞彙、修辭,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對於詩詞初學者同樣具有重要的學習價值。

朗誦者:燕敏,燕趙女子,小學教師,喜歡文學創作,猶喜古詩詞。作品散見於各大微刊。

友情客串:郭禹含小朋友。

聲律啟蒙一東(二)

沿對革,異對同①。白叟對黃童②。
江風對海霧,牧子對漁翁。
顏巷陋,阮途窮③。冀北對遼東。
池中濯足水,門外打頭風④。
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⑤。
塵慮縈心,懶撫七弦綠綺;
霜華滿鬢,羞看百鍊青銅⑥。

【注釋】

①沿:沿襲、遵照原樣去做。革:變化、變革。

②黃童:即兒童。黃:指黃口。(chú)雛鳥的喙邊有一圈黃色的邊,長大就消失,故以黃口喻指年齡幼小的。

③這是兩個典故。

上聯出自【論語•雍也】,顏指顏回(字子淵),孔子的學生。孔子稱讚他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下聯出自【晉書•(ruǎn)阮籍傳】。阮指阮籍(字嗣宗),魏晉時代人,博覽群書,好老莊之學,爲竹林七賢之一。【晉書】記載,阮籍經常駕車信馬由韁地亂走,走到無路可走的時候便大哭而返。窮:到……的盡頭,此處指無路可走之處。

④(zhuó)濯足水:屈原【漁父】中有『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句子,故濯足水指污水。打頭風:行船時所遇到的逆風。

⑤梁帝:南朝的梁武帝蕭(yǎn)衍。他篤信佛教,經常和高僧們在同泰寺研討佛經。漢皇:漢朝的開國之君劉邦。他曾宴請群臣於長安的未央宮,接受群臣的朝賀。

⑥塵慮:對塵世間瑣碎小事的憂慮。縈:纏繞。綠綺:琴名,據說漢代的司馬相如曾彈琴向卓文君求愛,卓文君就用綠綺琴應和他。霜華:即霜花(『華』爲『花』的古字),借指白髮。百鍊青銅:借指鏡子,古人用青銅鏡照面。

楊可 發表於 2025-6-29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聲律啟蒙】一東(二)析義與聲韻美學探微

【聲律啟蒙】作爲清代車萬育所撰蒙學經典,其第二段"一東"韻對仗,展現了漢語聲韻格律的精密體系與文化內涵的深度交融。本文將從訓詁考據、聲律分析、典故意蘊三個維度進行專業闡釋。

一、訓詁與對仗解析
首聯"沿對革,異對同"構成哲學層面的二元對立。"沿"字本義爲順流而下,【說文】釋"緣水而下也",引申爲承襲;"革"從"革"部,金文象獸皮去毛之形,【易·雜卦】云"革,去故也",與"沿"形成張力。次聯"白叟對黃童"運用色彩對,"黃童"典出【淮南子】"古之伐國,不殺黃口",高誘註:"黃口,幼也。"此聯通過年齡對比,構建生命周期的完整圖景。

二、聲韻格律分析
本段嚴格遵循"平對仄,仄對平"的聲律規範。以"江風對海霧"爲例,"江風"(平平)與"海霧"(仄仄)形成完美對應,其中"江"屬上平三江,"海"屬上聲十賄,聲調起伏如浪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一聯,七字句中平仄交替爲"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尾字"寺"(去聲)、"宮"(平聲)收束有力,體現"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變通原則。

三、典故意蘊發微
"顏巷陋"典出【論語·雍也】,鄭玄註:"顏回居陋巷而樂道,所謂安貧樂道者也。""阮途窮"事載【晉書】,阮籍"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體現魏晉名士的 existential 困境。兩典並置,構成儒道精神的微妙對話。末聯"塵慮縈心"化用嵇康【琴賦】"情舒放而遠覽,接軒轅之遺音","百鍊青銅"暗喻銅鏡,典出【淮南子】"明鏡百鍊",形成"心鏡互照"的哲學意境。

此段文本的啟蒙價值在於:通過"單字對"到"十一字對"的梯度訓練(如"沿革"到"塵慮縈心"聯),構建了漢語韻律認知的完整框架。其"天文-人文"對舉模式(江風/顏巷)、"空間-時間"並置結構(冀北/梁帝),爲學童提供了多維度的思維訓練。當代詩詞創作仍可借鑑其"嚴而不僵"的聲律處理,如在"懶撫七弦綠綺"中,"綠綺"(入聲)與"青銅"(平聲)通過聲調反差強化情感張力,此等技法猶值深味。
jfwe761289 發表於 2025-7-8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聲律啟蒙】一東(二)箋釋與詩教價值芻議

【聲律啟蒙】作爲清代車萬育編纂的蒙學經典,其"一東"韻部第二段以精妙的二元對立結構,構建了中國傳統文人的認知圖式。本文擬從訓詁學、音韻學及詩教傳統三重維度進行解讀。

一、對仗體系的哲學意蘊
"沿革""異同"二組構成全篇綱領,既體現【周易】"革故鼎新"的變易思想,又暗合【莊子】"合同異"的辯證思維。白叟黃童之對,非僅年齡對照,更暗含【禮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治世理想。江風海霧的空間對仗,與牧子漁翁的身份呼應,形成天人相應的宇宙觀框架。

二、典故運用的詩學範式
顏回簞瓢陋巷之典,出自【論語·雍也】,阮籍窮途之哭載於【晉書】,二者構成儒家安貧樂道與魏晉風度的精神對位。濯足水典出【楚辭·漁父】,"滄浪之水"的意象經杜甫"濯纓滄浪水"點化,成爲士大夫處世哲學的象徵。打頭風語本白居易【小舫】"黃柳影籠隨棹月,白蘋香起打頭風",體現詩詞語彙的熔鑄功夫。

三、聲律訓練的啟蒙價值
此段嚴格遵循"平對仄,仄對平"的聲韻規範,如"同(平)"對"革(仄)","陋(仄)"對"窮(平)"。七字句"梁帝講經同泰寺"採用"平仄仄平平仄仄"句式,與下聯"漢皇置酒未央宮"的"仄平仄仄仄平平"形成完美對應。尾聯"綠綺(仄仄)"對"青銅(平平)",既合【文心雕龍】"異音相從謂之和"的聲律要求,又暗含伯牙絕弦、明鏡悲白髮的人生況味。

四、蒙學教育的當代啟示
該文本通過"天文-人文"的意象並置(江海對漁牧),"歷史-現實"的時空交錯(梁帝對漢皇),構建了傳統士人的知識體系。其"屬對"訓練不僅培養語言能力,更蘊含【詩大序】"正得失,動天地"的詩教功能。當代古詩文教學可借鑑其"典故-聲律-義理"三位一體的啟蒙模式。

結語:
【聲律啟蒙】作爲傳統詩教的濃縮標本,其價值不僅在於語言訓練,更在於通過聲韻格律傳承文化基因。今人吟詠"塵慮縈心""霜華滿鬢"之句,猶可感受中國文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美學品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三日申時| 2025/7/17/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