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01|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運筆與筆法透析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4-13 09: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運筆手法

執筆時手需注意四個要點:

手指實:意思是手指皆需確實的壓在筆管上,穩固的持者。

手心虛:意思是手掌心不須繃的太緊,適度並足以靈活運筆即可。

手背圓:是形容執筆時,手掌背圓弧且上豎的樣子。(不須硬將手臂托圓,適度足以讓手指靈活即可)

手掌豎:意思是將手掌豎起直立,能使手把筆拿直即是。

唐代唐太宗有言:「指實則筋力平均,掌虛則運用便易」。手需注意的部分大致如此,剩下細節就有賴讀者自行體會。

二、運筆腕法

枕腕:即將手腕枕於桌上寫字,只靠手掌運筆,範圍較小,不宜書寫大字。

提腕:把手肘枕於桌上寫字,範圍變大,宜寫中字。

懸腕:將整之手臂提起,手肘姿勢固定,由手掌及肩膀運筆,活動範圍大,宜寫大字,爲三法中最難者。

另外執筆時需穩固,支撐點出力,協助運筆,慣力於活動處,保持姿勢優美,挺背正視,切記!

三、執筆鬆緊

執筆的鬆緊自古即有多種論解,求緊者是因爲執筆時緊才能拿穩,不使字無力,求松者是因爲若拿筆太緊,會使字枯骨盡露,毫無邊勁,其實他們意思都相近,只是重點論分不同罷了。

拿筆太松,運筆時易脫筆,手上無勁,當然拿不穩;拿筆太緊,則有礙運轉,一樣不好。適度的鬆緊才是正確之道。

四、運筆方式

運筆是書法的根基,若不得其要領,則再怎麼寫也沒用。所以書法以此爲重。運筆的方法有三種:一是指運法,二是腕運法,三是肘運法。張廷相曾說:『運筆之法有三:曰指,曰肘,曰腕;小字宜指,中字宜腕,大字宜肘。

040fdd8a402ab2cf40996fa8df757568.jpg

指運法

指運法是運筆的其中一個持法,做法是將左手墊於右手之下。通稱枕腕式。亦可放一重厚物於右手腕之下代替,而這樣做,腕部就固定了,只剩下手掌手指部分可動,因此只能書寫細短的筆畫,適合用於小字。但若書寫草書的小字時,也不適合使用枕腕式。因爲此法較不靈活,寫時會缺乏一股流動之氣,無法表現其氣概。總之,書法教學:運筆方法 - 山間溪流 -   山間溪流的休閒屋 指運法書寫時最穩且牢固,可作爲練習運筆的第一步驟,由此而進步至提腕或懸腕,就較容易許多。因此,初學者當多加練習。

腕運法

腕運法就是固定肘部,將腕部提起,一般通稱提腕式。而此法將腕部提起,活動範圍就較枕腕式大,可以書寫較大的中字。但也不適合書寫於大字,因爲肘部仍著地,活動範圍仍受限制。

  

肘運法

肘運法是連肘部一起懸空,以肘部來運筆,一般通稱懸腕式。而此法以肩膀爲中心,腕肘均不放於案上,所以最爲靈活,活動範圍最大,揮灑自如,易於表現筆力。適用於大楷、行草等書體。總之,懸腕式是運筆的極致用法,如欲盡善盡美,此法非熟練不可,不然大字無法逞其雄勢,行草不得其縱逸,各不得要領是也。

73f8823a24efd1051ea949f499665627.jpg

五、運筆要領

運筆的方式前面已經談過了,接下來就是要發揮它的要領,落筆時如何做各種筆畫,表現各異書風,其間變化多端,還有像落筆與起筆之方式,行筆之輕重緩急,筆畫或字之間的連與斷,以及轉折之方式,筆鋒之運用等,皆需注意。但多雖多,還是有一定的法度可尋,以下大約分成5點,略概分類敘述:

起筆與收筆

關於起筆,求其方圓分明,完美潔淨,包世臣稱:「起筆處:順入者無缺峰,逆入者無漲墨。」無缺峰則形狀完美,無漲墨則筆畫潔淨,起筆時順入成方,逆入成圓。收筆時則需頓或折筆鋒而成方,回鋒而成圓。上述諸點,乃起步之大道理,應多加練習。

  

提筆與頓筆

當你在寫作時,一個字完成的過程是由提筆與頓筆交互而形成的,「頓」是將筆下壓,屈筆鋒而將力道使於紙上。「提」,則是將筆提起或半提起以繼續行筆。大體上,頓筆後需提筆才能行筆,而提筆後又需頓筆,使筆畫成形,或接連著下一筆的筆畫。終使字成形。所以才說書法寫作是提與頓的交替過程。其中又包括更細的變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頓也有輕重之巧。這就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了。

轉筆與折筆

除了上述之提與頓外,轉筆與頓筆也需要重視。「轉」是圓潤筆畫的方法,「折」則是畫方的方法。張廷相曾道:「真書以點畫成形,以轉折見性」。其中,細分古書所見,折亦可稱爲翻轉,表現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於上」,意思是行筆中停筆不動,變換筆鋒之方向略成ㄟ狀轉向。使外角成方,得其筆意。至於轉法亦稱絞轉,行筆中「動而轉於下」,意近同於上,只是轉鋒時不停,順勢迴轉向下,形亦同於ㄟ,但畫外角成圓,轉動幅度較爲大。蔣夢麟曾以圖形說明,並附詩云:「翻轉突折成直角,絞轉毫滾心如旋。」此例足可明見。

c9749874aecd2523bbb1b96ac86e8a81.jpg

方筆與圓筆

這部分較爲複雜,講求整體的效果。依前面所提過的起、收,提、頓、轉、折,在書寫時,放慢些許速度,使運筆較更穩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轉彎處,筆畫中等,將之突顯曲度,使整體架構看起來圓潤,且蕭散超逸。而方筆則是在上述各要點中,突顯筆畫的骨氣,讓整體架構明了,直方而不失輕巧,凝整沈著,蒼勁挺拔。張隆延道:「方筆平直而精嚴,圓筆委曲而奇詭。」極爲稱道。

  

藏鋒與露鋒

談到筆鋒,可延伸出偏鋒、正鋒、搭鋒、折鋒、回鋒諸法,對於筆鋒的用法,重要可知。若書法筆中鋒無變化,那即是死法。又以藏鋒與露鋒最重要。藏鋒即是將筆鋒藏於筆畫中,不露痕跡;露鋒就是筆鋒自然露外。徐浩云:「用筆之勢,特需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此句話甚是明白。筆鋒不藏,則缺乏含蓄之深韻,也不可偏重一方,則不得中道即爲病。兩者得相配合,藏鋒包其氣概,露鋒縱其精神,使字氣勢挺拔,氣韻天成,即得其道。

姚改 發表於 2025-6-30 21:47 | 顯示全部樓層
【運筆三昧與筆法真詮芻議】

拜讀【運筆與筆法透析】一文,深感作者於書道用功甚篤。今不揣譾陋,謹就文中要義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一、執筆四要當參活法
文中所述"指實掌虛"之說,實本於衛夫人【筆陣圖】"凡執筆,大要虛拳實指"之論。然愚以爲執筆之妙,當在"死法"中求"活法"。東坡居士有言"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恰與唐太宗"指實則筋力平均"形成互補。觀歷代書家執筆,虞世南以"龍睛法"取勢,歐陽詢用"鳳眼法"求勁,皆因體勢不同而變化。初學者當以"平腕豎掌"爲基,待筆力漸熟,自可參酌右軍"掔押鉤格抵"五字訣,臻於"手不知筆,筆不知手"之境。

二、運腕三階貴在貫通
枕腕、提腕、懸腕之分,實爲訓練次第而非絕對規範。米南宮【海岳名言】云:"作字須懸腕,鋒正則四面勢全。"然考其【蜀素帖】小字,多有枕腕痕跡。文徵明八旬猶能懸腕作蠅頭楷,此乃功力使然。建議習書者當以"三階遞進法"修習:先於几案練枕腕得結體,次以提腕求使轉,終以懸腕得氣勢。尤當注意"懸腕非懸肘",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特辨此弊,謂"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此中消息,正在腕活肘定之間。

三、鬆緊之辨要在中和
執筆鬆緊之論,宜參黃庭堅"心不知手,手不知筆"之說。過松則如蔡邕【九勢】所戒"軟弱無骨",過緊又墮入"握拳透爪"之病。王虛舟【論書剩語】揭示妙訣:"用筆貴軟,軟則遒;執筆貴活,活則靈。"建議初學者可於晨起時執筆試書,此時指節未活,自然得鬆緊之度。昔人所謂"印印泥""錐畫沙"之喻,非言力大,實指力道貫注筆尖之妙。

四、運筆三法須明體用
指運、腕運、肘運之分,當與書體相參。小楷用指取其精微,如【靈飛經】之瓊枝玉葉;行草用腕得其流暢,似【蘭亭序】之遊絲映帶;榜書用肘求其磅礴,若【泰山經石峪】之雄渾氣象。然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悟筆法,懷素見夏雲奇峰得草書三昧,可見運筆真諦,終在"法度"與"自然"之際。學者當如孫過庭【書譜】所云"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於運筆之際體會"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的韻律。

結語:
書道之妙,不外"執""使""轉""用"四字。執筆求其活,運筆得其勢,此中消息,正如東坡論書"浩然聽筆之所之"。願與諸同道共勉,於翰墨間參悟"技進乎道"的真諦。倘能由形下之器臻於形上之道,則書藝可通於天地之大美矣。
胡同柄昌 發表於 2025-7-14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運筆三昧與筆法真詮芻議】

拜讀【運筆與筆法透析】一文,深感作者於書道用功甚勤。然其中微義尚有可申說處,今不揣淺陋,試爲補苴。

一、執筆四要當參活法
所謂"指實掌虛"之訣,實本衛夫人【筆陣圖】"凡執筆,大要虛拳實指"之說。然需知指實非僵直如枯木,當如東坡所言"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昔年觀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墨跡,其執筆似松實緊,似緊實松,蓋"虛"字最宜玩味。至於"手背圓"之說,竊以爲當與虞世南【筆髓論】"管即不轉,腕亦不活"相參證,方得圓活之趣。

二、運腕三法貴在通變
文中分枕腕、提腕、懸腕三法甚善,然未及"回腕法"之妙。何紹基晚年作書,特創回腕高懸之法,雖自謂"如挽強弓",實得篆籀渾圓之氣。且三法非截然分立,文徵明八十九歲小楷【醉翁亭記】,即於枕腕中暗藏提腕之勢,此中消息,非老於臨池者不能體察。

三、鬆緊之辨當究本源
執筆鬆緊之辯,實關筆力本源。黃庭堅【論書】云:"用筆不知擒縱,故字中無筆。"所謂擒縱,正是鬆緊之玄機。觀懷素【自敘帖】墨跡,細審其使轉處,松如遊絲,緊似屈鐵,此方是真能"沉著痛快"者。初學者當從褚遂良【陰符經】入手,細味其"看似鬆散實嚴謹"之妙。

四、運筆三階宜明次第
指運、腕運、肘運之說,本於張懷瓘【玉堂禁經】。然需知指運非全不用腕,如鍾繇【宣示表】小楷,指腕相生之妙,可謂"纖微向背,毫髮死生"。至於肘運法,非獨大字宜用,張旭草書雖雲"忽然絕叫三五聲",實則以肩運肘,以肘帶腕,渾然一體。

今人習書,多執死法而不知變通。昔王鐸臨【淳化閣帖】,懸腕作蠅頭小楷;傅山狂草,反用枕腕法而氣脈不斷。故知法者,所以適意也,非所以爲縛也。願與諸同道共參活法,勿爲成規所囿。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三日 2025/7/17/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