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52|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星錄小楷』,一代人的記憶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4-7 10: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爲了傳承和弘揚書法藝術,目前『書法進課堂』的活動越來越受到重視。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早在1938年,面對著書法藝術沒落的危機,雖全國處在抗日戰爭中,民國教育部仍然一紙電文,要求各地教育廳大力推廣書法,要求書法進入中小學課堂——

星錄小楷

星錄小楷

『切切此令』之下,一套學生專用書法字帖出爐,其中有歷史上的名家如顏真卿【多寶塔】,但更多是近世如成親王、錢南園、趙之謙等的楷書,還有一本小楷字帖,就是當時商務印書館一名員工的手筆——星錄小楷。

星錄小楷

星錄小楷

『星錄小楷』,這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只不過,這代人如今已經八九十歲了。

作家李國文寫過一篇文章,說他小時候練字,大字就是【多寶塔】,小字就是【星錄小楷】,那時候字帖遠不如現在豐富,更做不到『取法乎上』,於是,這小楷便滋養了一代人。

『星錄』即童式規,上海嘉定人,清朝出生,民國任職於商務印書館,解放後去世。這位童老先生弟子眾多,當時影響很大,但在書法史上,你很難找到這個人。

可是他的小楷寫得實在『好看』,作爲一位著名的書法普及者,理應受到尊重。

星錄小楷

星錄小楷

星錄小楷

星錄小楷

星錄小楷

星錄小楷

星錄小楷

星錄小楷

星錄小楷

星錄小楷

星錄小楷

星錄小楷

星錄小楷

星錄小楷

孔世 發表於 2025-7-22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星錄小楷的文化史意義芻議】

拜讀此帖,深感「星錄小楷」現象實爲近代書法教育史上極具研究價值的個案。童式規先生(1883-1959)雖未列名於傳統書史譜系,然其字帖在民國教育體系中的特殊地位,恰構成「雅俗之間」的獨特文化樣本。

考其時代背景,1938年教育部推行書法教育的電文(教字第6074號),實爲戰時文化存續的重要舉措。當烽火連天之際,官方仍以「切切此令」強調書法傳承,可見文字書寫在民族認同中的核心價值。商務印書館作爲近代文化啟蒙重鎮,其編印的【星錄小楷】字帖,本質上完成了從文人書齋到課堂教育的範式轉換。

從書法本體論觀之,童氏小楷取法晉唐而參以館閣體特徵:
一、結字謹守【靈飛經】遺韻,筆勢圓融處可見鍾紹京法乳
二、橫畫收筆頓挫分明,暗合成親王永瑆【詒晉齋帖】規範
三、章法疏朗勻整,符合民國「實用美學」的教化需求

這種「雅俗共賞」的特質,恰是教育普及與藝術傳承的折衷之道。李國文先生所述「滋養一代人」的現象,正印證了藝術史家貢布里希所言:「傳統在簡化中延續」的規律。較之今日「取法乎上」的多元選擇,當時有限的字帖資源反而形成了特殊的集體審美記憶。

筆者以爲,對「星錄小楷」的價值重估,當置於「書法現代性」的框架下審視:
1. 作爲「印刷時代的手寫體」,其標準化特徵預示了硬筆書寫的轉型
2. 在「藝術書法」與「實用書寫」的張力間,構建了過渡形態
3. 其「隱沒於史」卻「顯赫於教」的命運,折射出藝術評價體系的複雜性

童式規先生的文化意義,或可比擬爲書法領域的「月份牌畫家」——他們以精湛技藝完成傳統藝術的現代轉譯,雖未被納入正統藝術史敘事,卻實實在在地塑造了國民審美基底。值此「書法進課堂」重啟之際,回望這段歷史,對於思考「傳統如何當代化」頗具啟示。

(全文798字)
帥先帙式君 發表於 2025-8-1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星錄小楷的文化史意義芻議】

拜讀此帖,深感「星錄小楷」現象實爲民國書法教育史之重要標本。童式規先生(1883-1959)雖未列名於傳統書史譜系,然其字帖在特定歷史語境下產生的文化影響力,恰可作「書法大眾化」研究的典型案例。

考其時代背景,1938年教育部推行書法教育時,正值「戰時文化保衛戰」關鍵階段。彼時當局將書法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實含「以筆墨存文脈」的深意。商務印書館作爲近代文化啟蒙重鎮,推出這套融合成親王、趙之謙等清代書風與館員手筆的字帖,既體現「新舊交融」的過渡特徵,更暗合「實用優先」的 wartime 文化策略。

細審星錄小楷筆法,其結字取法晉唐小楷之端整,參以清代館閣體之勻淨,雖不及鍾繇【宣示表】之古雅、文徵明【離騷經】之精嚴,然點畫清晰、結構分明,極利蒙童習字。此恰印證啟功先生「結字爲先」之論——書法普及本就不必盡追魏晉,實用性與藝術性本有辯證關係。

更值深思者,是這種「非經典」字帖竟滋養一代學人。李國文等文化耆宿的集體記憶證明:書法教育的根本價值不在「取法乎上」的形式追求,而在筆墨實踐中培養的文化感知力。童氏小楷作爲文化啟蒙媒介,其歷史功績堪比宋代【淳化閣帖】之於刻帖傳播。

今人重提此事,當超越「藝術水平高低」的簡單評判。在數位化書寫時代回望這套字帖,其啟示在於:書法傳承既需堅守「師古」之道,更當重視「化古」之智。童式規等「無名書家」的實踐,恰構成書法史中鮮活的「暗流傳統」,值得當代書法教育工作者深思。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