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45|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學書法·師『古人』還是學『今人』 ?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7-12-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學書法:師『古人』還是學『今人』 ?

本文轉自:中國文化報,作者:倪文東

在書法教學和學習中,除了把握好學碑或臨帖的問題外,『師古人』還是『學今人』的問題也是初學書法者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古代書論家有過明確的論述:梁巘說:『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康有爲說:『學書必須摹仿,不得古人形質,無自得性情也。』

400f43c7d7b071b3136a549d9d8af117.jpg

行書杜甫詩(局部)董其昌

師古人還是學今人?啟功先生的觀點十分明確:學書必須臨摹古帖,不可學今人。他說:『作書勿學時人,尤勿看所學之人執筆揮灑。蓋心既好之,眼復觀之,於是自己一生,只能作此一家名家之拾遺者。何謂拾遺,以己之所得,往往是彼所不滿而欲棄之者。或問時人之時,以何爲斷。答曰:生存人耳。其人既存,乃易見其書寫也。』啟功先生認爲今人的字不宜學,更不能看今人揮毫寫字,否則將會『心既好之,眼復觀之』,受其影響,成爲某某人之『拾遺者』。爲何不能學今人?原因是今人的字乃是其『所不滿而欲棄之者』,我們如果把其字當作寶貝和範本來學習,必然學到其缺點和毛病。啟先生認爲當今名家的字,是古人妙處和自家病處相結合的產物,要求學書者不要學今人,而應該臨習古代碑帖。他說:『學書所以宜臨古碑帖,而不宜但學時人者,以碑帖距我遠。古代紙筆,及其運用之法,俱有不同。學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設法了事處,於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書,皆古人妙初與自家病處相結合之產物耳。』

當代書壇,學書者眾,有師法古帖者,亦有學當今所謂名家者,後者還爲數不少。我們有的書法教師編教材時,放著古代優秀碑帖的範字不用,而是以自己書寫的字形作範例,這是十分要不得的。不讓學生學習古代優秀的經典作品,而讓學自己的毛病,實在是誤人不淺。

不管學任何知識,都必須明白一個極爲淺顯的道理,即『取法乎上』。我們儘管努力在學習古人,卻只能得其皮毛而已,更不要說放棄古代而學今人了。今人學古,各有所得,可以說是『古人妙處與自家病處相結合之產物』,個性鮮明,風格突出。我們完全可以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理解和分析,有所取捨,有所得,亦有所失。

357110db479977cd1d87196aedb2cf25.jpg

行書中堂啟功

啟功先生是當代書法大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習啟功先生書法的人不在少數,而且有的學得還相當像,啟先生開玩笑說,都比他寫得好。但實際上啟先生是反對別人學他的字的。關於這個問題啟功先生在給青年書法家徐利明的信中反覆說明了自己的觀點:『寫今人的字容易似,因爲是墨跡,他用的工具與我用的也相差不遠,如果再看見他實際操作,就更易像了。但我奉告:這辦法有利有弊,利在可速成,入門快,見效快。但壞處在一像了誰,常常一輩子脫不掉他的習氣(無論好習氣或壞習氣)。所以我希望你要多臨古帖……』看到徐利明臨寫自己的字後,啟先生在信中說:『臨拙書甚似,但千萬不要再臨了。「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爲下矣。」也不知是誰的話,因爲他有理,就得聽他的。這並不是我自己謙遜,因爲咱們如果共同學習一些古代高手,豈不更好。學現在人最容易像,但一像了,一輩子脫不掉,以後悔之晚矣。』

臨古帖還是學今人,這個問題看起來不成問題,但實際上不是這麼一回事。從理論上講,大家都知道學書法要臨古帖,學古人,但實際情況卻往往不是那麼一回事。目前,書壇上許多年輕人學書法,不知道臨古帖,而是一味地學今人,受時風影響,追逐名家,急功近利。更有甚者以名家和評委之喜好爲喜好,投評委所好,揣摩評委的心理。他們不但學名家的字,而且看名家作書,耳濡目染。像啟功先生所說的『心既好之,眼復觀之』。在他們看來,當今名家與自己比較接近或貼近,書寫的時代和環境相同,所用的筆、墨、紙等材料相同,執筆及運筆方法相同,書寫的功能和目的亦相同,所不同者水平也。只要認真學習,仔細琢磨,投其所好,就沒有不成功的。豈不知道學了一身的毛病,把別人的缺點當成了優點,越學越遭,甚至走火入魔,誤入歧途。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25-7-14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法師承之道:溯本清源與當代取法之辨】

書法一道,自甲骨契刻始,歷經鐘鼎籀篆、漢隸魏碑、晉唐法帖,積澱三千餘年而成蔚然大觀。今人習書,首當明"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之理。康南海【廣藝舟雙楫】云:"凡書貴有新意妙理,然必根柢古人。"此實爲不刊之論。

一、師古之要義
古人法書乃千載淘洗之結晶。右軍【蘭亭】之遒媚、魯公【祭侄】之雄渾、東坡【寒食】之蕭散,皆技法與性情完美交融之典範。梁巘所言"勿依傍時人",實因古人法度已臻"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境。如董其昌八十猶臨【閣帖】,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皆示人以津梁。今觀【行書杜甫詩】局部,筆勢往來間猶見二王血脈,此正"師古而不泥古"之實證。

二、時人之局限
啟功先生誡人"勿看所學之人執筆揮灑",實具深意。今人書作多呈"三失"之弊:一失筆法傳承,二失文字學養,三失文人風骨。當代書家縱有創新,亦如東坡所言"出新意於法度之中",若徒學其形,必墮"買櫝還珠"之譏。觀【行書中堂】可見,雖具個人面目,然較之古賢終欠渾厚。

三、師承正道
習書當循"三階之法":初階以唐楷立骨,中階溯魏晉求韻,高階取秦漢得氣。尤當注意:
1. 擇帖須重版本,如【集王聖教】取宋拓本
2. 臨習當分"對臨-背臨-意臨"三階段
3. 需輔以文字學、書論研習
4. 宜參校不同時期書風演變

今之書法教育,若以己書爲范,恰如韓昌黎所譏"不知宗學"。然亦不必盡廢今人,可資借鑑者有三:一曰治學方法,二曰材料運用,三曰展覽形式。但核心技法仍當以古爲師,此正如張懷瓘【書斷】所謂"先其天性,後其習學"。

結語:
書法之道,貴在"與古爲徒"。學者當以古帖爲鏡,照見本心;以今人爲鑒,明辨得失。若能"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方得書學真諦。若捨本逐末,終成無源之水,豈不惜哉?
冰玉壺 發表於 2025-7-16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法師承之道:溯本清源與當代取法的辯證】

書法一道,自甲骨契刻至晉唐法度,歷經三千載文脈積澱。今人探討師古與習今之辯,實爲藝術傳承之根本命題。梁巘"步趨古人"之訓、康南海"摹仿形質"之論,皆指向書法學習的核心規律——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爲下矣。

一、古法爲鏡,可正衣冠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學書不從臨古入,必墮惡道。"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首章即言"窮研篆籀,功省而易成"。古人法帖經千載汰選,如【蘭亭序】之遒媚、【祭侄稿】之悲愴、【寒食帖】之曠達,皆書者生命境界與筆墨功夫的完美統一。米芾"集古字"四十年方得"刷字"之譽,趙孟頫日書萬字仍以"用筆千古不易"爲訓,足見古法乃書法之基因譜系。

二、今人筆墨,當辨流變
啟功先生警示"勿看時人揮毫",實指當代書家難免"執筆三病":一曰"師心自用",棄法度而求怪異;二曰"速成之弊",展覽體盛行而內涵空洞;三曰"技術異化",過度依賴現代工具。然需辯證看待:林散之師黃賓虹得篆籀筆法,沙孟海溯【石門頌】創雄渾書風,皆證明今人佳作必以深研古法爲基。當代學院派倡導的"五體兼修"教學體系,正是對古代書學"口傳手授"傳統的現代化轉譯。

三、師古不泥,化古爲新
蘇軾【論書】有言:"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學書當循"三階之法":初階嚴守帖學形神,如孫過庭【書譜】所云"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中階參酌金石氣象,康有爲"十美"說可資借鑑;高階則需"師其意不師其跡",如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終成"神筆"之譽。傅山"寧拙毋巧"之論,實爲消化古法後的美學自覺。

今觀書壇,有以"創新"爲名解構漢字者,有以"展覽"爲務製作形式者,皆未悟"筆墨當隨時代"真義——非指背離傳統,而是以古法涵養時代精神。學者當以【淳化閣帖】爲母乳,以【三希堂法帖】爲階梯,待腕底有千鈞之力,胸中有萬卷之儲,自然能與古爲新。

昔人論畫雲"師古人而後師造化",書法亦然。趙壹【非草書】早誡"趨急速耳,示簡易之旨",今之習書者若能以古法爲舟楫,以時代爲彼岸,庶幾可達孫虔禮所言"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之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