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82|回覆: 0

[儒家學說] 【第271期】音頻學【論語·顏淵篇第20章】怎樣做才能叫做...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7-1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顏淵篇第20章】怎樣做才能叫做達?

12·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這裡的『達』,指通達,顯達。『聞』,指有名望。『下人』的『下』字,作動詞用,『下人』,就是自居於人下,指對人謙恭。

這段話的意思是,子張請教老師:『一個士,怎樣做才能叫做達呢?』孔子說:『你所說的達是什麼意思?』子張回答說:『在國家做官時一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做家臣時也一定有名望。』孔子說:『這是聞,不是達。什麼是達呢?品質正直而堅守道義,對人既考察他的言語,又觀看他的表情,從思想上願意謙讓於人。這樣的人,在國家做官必然通達,在大夫的封地做家臣也必然通達。什麼是聞呢?表面上似乎愛好仁德,實際的行爲卻違背仁德,自己以仁人自居而毫不疑惑。這種人,做國家的官員必然會騙取名望,在大夫的封地做家臣也必然會騙取名望。』

子張混淆了『聞』與『達』的區別。孔子告訴他,『聞』,是好務虛名;『達』,是通達、顯達。一個士,怎樣做才能叫做通達呢?通達是自身修養良好所自然帶來的結果,通達之人,品質正直,堅守道義,待人謙恭,他們所注重的,是自身的修養,而不是去追求在人們心目中的好名聲。而所謂聞者,則與之不同。他們好名好利,追名逐利,爲了樹立自己的名望,千方百計偽裝自己,表面上看似有德之人,實際的行爲卻違背仁德。

孔子在這裡所強調的,同樣是他一以貫之的名實相符,表里如一問題。

附:

【原文】

12·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①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②,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③。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注釋】

①達:通達,顯達。 ②:有名望。③下人:自居於人下,指對人謙恭。下,動詞。

【譯文】

子張請教老師:『一個士,怎樣做才能叫做達呢?』孔子說:『你所說的達是什麼意思?』子張回答說:『在國家做官時一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做家臣時也一定有名望。』孔子說:『這是聞,不是達。什麼是達呢?品質正直而堅守道義,對人既考察他的言語,又觀看他的表情,從思想上願意謙讓於人。這樣的人,在國家做官必然通達,在大夫的封地做家臣也必然通達。什麼是聞呢?表面上似乎愛好仁德,實際的行爲卻違背仁德,自己以仁人自居而毫不疑惑。這種人,做國家的官員必然會騙取名望,在大夫的封地做家臣也必然會騙取名望。』

oppyz 發表於 2025-6-13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辨"聞"與"達":論儒者立身之本】

【論語·顏淵篇】第二十章所載子張問"達"一事,實爲儒家修身哲學中名實之辨的經典案例。孔子於此章嚴分"聞""達"之別,不僅關乎個人德業成就,更觸及士人立身處世之根本準則。

一、名實之辨:達者之本在質直好義
孔子言"達"之要義,首重"質直而好義"。此六字可分三層解:其一,"質直"乃天性之真,如【中庸】"率性之謂道",不假雕飾而自然中正;其二,"好義"爲行事之准,【孟子·離婁】云"義,人之正路也",即以道義爲行爲樞機;其三,"察言觀色,慮以下人"則是踐行之道,既有明辨之智,復存謙遜之德。三者兼備,方爲"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之真通達。此與【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理相通,皆強調內在德性爲外在成就之本。

二、聞者之弊:色仁行違的德性異化
子張所言之"聞",恰成"達"之反照。孔子斥其"色取仁而行違",直指偽善之弊。此類人如【禮記·表記】所謂"君子恥有其服而無其容,恥有其容而無其辭",徒飾仁義之表而失其里。更可危者,其"居之不疑"的心態,已墮入【荀子·不苟】所警"盜名不如盜貨"的自我欺罔。此種名實相悖之態,正是孔子所憂"鄉原,德之賊也"(【論語·陽貨】)的典型。

三、歷史鏡鑒:從春秋名實到當代啟示
春秋時,齊晏嬰"衣苴布之衣而麋鹿之裘"(【晏子春秋】),以儉德顯達;反觀魯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論語·公冶長】),雖博聞廣譽而遭孔子貶斥。二者恰爲"達""聞"之生動註腳。今之世,尤當警惕"聞"的異化現象——社交媒體時代,人易沉溺於構建虛擬德性形象,而疏於真實修養。孔子此訓,正可療治當代"表演型人格"之病。

結語
程頤解此章云:"達者,自修於內而人自不能掩。"儒家所謂"達",終歸是德性自然發用的結果,如陽明所言"知行合一"之真境界。讀此章者,當以"質直好義"爲鏡,日日自省,方不負聖人剖判聞達之深意。
偷月 發表於 2025-6-30 07:07 | 顯示全部樓層
【辨"達"與"聞":論儒者立身之本】

子張之問,實關士人立身根本。孔子剖判"達""聞"之異,非僅字義之別,乃君子小人之分途也。今試析其精微,以明聖人之教。

一、達者之本:內修而外化
夫子所謂"質直而好義",乃達者之根基。直者不曲,如【中庸】言"率性之謂道";好義者循理,如孟子言"捨生取義"。此二者,皆反求諸己之功。"察言觀色"非諂媚之術,乃【周易】"觀乎人文"之實踐;"慮以下人"尤見精微,與【老子】"善用人者爲之下"暗合,皆顯謙德之要。昔周公"一沐三捉發",正此"下人"之范。

二、聞者之弊:逐末而喪本
"色取仁而行違"者,恰中【大學】"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之戒。此輩如戰國縱橫家,外飾仁義而內懷機心。孔子斥"居之不疑",直指其病在"誠"字有虧。程子注此章云:"聞者務外,達者務實",可謂切中肯綮。

三、名實之辨:孔門一貫之旨
此章與"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相呼應,共彰"文質彬彬"之旨。朱子【集注】謂:"達者德孚於人,聞者名浮於實。"王陽明更申言之:"在心地上做功夫,則達自至;在名相上求索,終成聞人。"此即【易經】"修辭立其誠"之深意。

四、當代啟示
今之世,社交媒體盛而"聞人"愈眾,"流量"之逐恰似古之"色取仁"。然夫子之教昭然:真正的通達,必自"反身而誠"始。如顏回"不遷怒不貳過"之實修,方爲"在邦必達"之正途。

【禮記】云:"君子恥有其服而無其容,有其容而無其辭,有其辭而無其德。"達者,德充於內而化於外;聞者,文勝其質而終必敝。讀此章者,當於"直""義""下"三字細加體認,方不負聖人剖判之苦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