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526|回覆: 1

[醫藥臨床] 溫陽清熱法治陽虛發熱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12-23 09: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彭某,女,27歲,2014年1月24日初診。

主訴 反覆發熱一個月,忽高忽低,在當地小診所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療,予抗生素、魚腥草等藥物輸液治療,發熱不減,反而出現四肢末端發冷、汗多畏風、身熱欲近衣被、倦怠無力、口淡乏味、大便溏稀,平素血壓偏低,腰膝怕涼,有痛經史,末次月經量少、色暗,二天經盡。觀其面色白光白,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依據舌脈症候,結合考慮患者素體陽虛,此次發熱正值寒冷季節,又輸注大量液體,內寒外寒如雪上加霜,寒在內而格陽於外,故出現身熱反欲近衣被之真寒假熱症。治宜溫陽散寒,調和營衛。方選溫陽清熱湯治療。

處方 生麻黃10克,熟附子15克(先煎),細辛6克,炒白芍30克,桂枝20克,人參10克(單煎),紫蘇葉30克,甘草10克。囑其先煎附子1小時,再納入其他藥材煎煮,人參單獨煎煮,二汁混合,分三次飯後溫服。並囑其藥渣可在體溫升高時煎煮泡腳用,注意休息,汗後避風寒,多喝溫水,飲食清淡,少吃生冷、辛辣、油膩食品,避免精神緊張,保持大便通暢。

2014年1月29日二診 服藥後自覺身體有溫熱感,但測體溫均在37℃以下,體力增,精神爽,飲食、二便基本正常。因考慮臨近年關,患者不願服藥,遂囑其飲食調理,病未再發。

溫陽清熱湯方由麻黃附子細辛湯合桂枝湯化裁,兩方皆出自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麻黃附子細辛湯主治少陰病陽氣虛寒兼有表證,桂枝湯主治太陽中風症,再配以紫蘇葉解表,人參扶正,在發汗散寒之中予以溫經助陽,使外感之寒邪得以表散,內損之陽得以固護,浮陽內返,虛火歸元,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陰陽協調,發熱自愈。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沙舟 發表於 2025-6-7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溫陽清熱法辨治陽虛發熱案析義】

本案呈現典型少陰病真寒假熱證候,其辨治思路深契仲景心法,今從經方配伍與病機轉化角度析論如下:

一、病機樞要
患者素體陽虛(腰膝怕涼、痛經史),復感寒邪,更因輸液寒涼直折中陽,形成"陰盛格陽"之局。【傷寒論】第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正與此合。其發熱欲近衣被、汗多畏風,實爲陽氣浮越之象,與陽明實熱之"身熱不欲近衣"形成鮮明對比。脈沉細無力乃少陰病本脈,舌淡苔白更佐證陽虛本質。

二、方藥精析
1. 麻黃附子細辛湯爲少陰表里雙解之劑:附子溫少陰之里(先煎減毒),麻黃開太陽之表,細辛貫通表里,三味相伍暗合"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之旨。現代藥理證實附子有效成分烏頭鹼需久煎轉化,本案先煎之法深得古意。

2. 桂枝湯調和營衛:倍用白芍(30克)與桂枝相配,既制麻黃髮汗之峻,又寓"桂枝加芍藥湯"義以溫通血脈。蘇葉用量達30克,取其辛溫解表兼和胃氣,較之藿香更宜陽虛之體。

3. 人參單煎妙用:遵【傷寒論】白虎加人參湯法,保其益氣固脫之效。現代研究顯示人參皂苷久煎易破壞,分煎混合之法兼顧傳統與現代認知。

三、治法啟示
1. "溫陽清熱"實爲"引火歸原":通過溫補下元使浮陽內斂,較之單純退燒更合"治病求本"之則。此與李東垣甘溫除熱法異曲同工。

2. 外治法運用之巧:藥渣泡腳既節約藥材,又通過足少陰腎經引藥歸經。此乃融合【理瀹駢文】外治思想之實踐。

四、臨證要點
1. 真寒假熱鑑別關鍵:當察其渴飲(口淡)、二便(溏稀)、舌脈(淡嫩)等內在指征,不可惑於表面熱象。

2. 現代診療啟示:抗生素屬中醫寒涼之品,本案提示對反覆發熱患者,當詳辨體質,避免"虛虛"之戒。

結語:此案完美詮釋了【內經】"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的診療智慧。仲景云:"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醫者當於紛繁症狀中把握陰陽綱領,方不致誤治。
江決 發表於 2025-7-10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溫陽清熱法辨治陽虛發熱案析義】

本案乃典型少陰病真寒假熱證,體現了"治病求本"的經方思維。患者雖現發熱之標,然四肢逆冷、欲近衣被、脈沉細無力等症,實爲少陰陽虛之本質。【傷寒論】301條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正合此證機要。

立方之妙在於三法並施:其一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取附子大辛大熱振頹陽,細辛啟腎氣達表,麻黃開腠理逐邪;其二借桂枝湯調和營衛,其中桂枝用量倍於芍藥,取其溫通之力;其三佐紫蘇葉辛溫解表,人參益氣固本。此三方化合,暗合【內經】"陽密乃固"之旨,使浮越之陽得以下歸命門。

煎服法尤具深意:附子先煎減其毒性,人參另燉保其元氣,藥渣泡腳乃"內服外透"之法。醫囑"汗後避風寒"等調攝事項,實本【傷寒論】"服桂枝湯啜熱粥"之遺意,體現"藥食同調"的整體觀。

此案啟示有三:首辨真假熱當察舌脈神色,本案面白光白、舌淡苔白即是真寒鐵證;次論選方須參合時令,冬月陽虛感寒,非辛溫重劑不能建功;再言治療貴在守法,患者初效即停藥,雖得暫安,然陽虛體質未徹調,痛經宿疾猶存,誠爲遺憾。

今人治發熱多囿於"炎"字,妄投寒涼,此案可作當頭棒喝。仲景之學,重在辨證,寒熱真假之間,差之毫厘則謬以千里,學者當於脈證細微處著力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