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22|回覆: 0

[思維啟發] 一物不知 深以爲恥·古代士人如何博古通今?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2-2 10: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溫故】近期,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學習小組刊發的【習近平的文學情緣】一文披露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脫稿講述的15個故事。其中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回憶:上山下鄉的時候,我15歲。我當時想,齊家、治國、平天下還輪不到我們去做,我們現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讀書、修身。一物不知,深以爲恥,我給自己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

一物不知 深以爲恥·古代士人如何博古通今?

一物不知 深以爲恥·古代士人如何博古通今?

在中國古代社會,學者有追求博學的傳統。博學之所以重要,誠如王充在【論衡別通篇】中所說: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古人認爲,一個學者只有博學多識,才能學有本源,根深基厚,才能胸次自高,氣象自大,才能文章有根據,下筆知取捨,這也就是所謂的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惑。

追求博學的傳統,由孔子開創。孔子不僅號召人們博學於文,主張和學問廣博、見識豐富的人做朋友,而且身體力行,給世人樹立了榜樣。於學,他學而不厭,老而彌篤,單是一部【】,就被他讀得韋編三絕。他鄙視飽食終日的懶惰和無所用心的自滿,謙稱有德性比他好的人,自信沒有比他更樂學好學的人。他醉心於學,忘情於學,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他不以生而知之自居,本著學無常師的態度,一以貫之地每事問,隨時隨地周咨博訪,不恥下問,以一個開放的心態,增益自己的知識。正是因爲這樣,他不僅通曉並有能力整理【】【】【】【】【】等文化典籍,而且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面對博物多通的孔子,當時的人們,一方面由衷感佩稱頌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另一方面把他當作一部百科全書般地請益問疑。爲此,漢代的揚雄在【法言】中說:聖人之於天下,恥一物之不知。

從此以後,很多人把對博學的追求,進一步凝練爲一物不知,深以爲恥一事不知,儒者之恥這樣高度精練的語句。在【河間相張平子碑】中,崔瑗稱張衡資質懿豐,德茂才美亦何不師,焉所不學一物不知,實以爲恥。聞一善言,不勝其喜。包羅品匯,稟受無形。【晉書】稱劉淵幼好學,經傳諸子,兵法史書,無不綜覽,曾對同門說:道由人弘。一物之不知,固君子之所恥也。【南史】記載陶弘景,讀書萬餘卷,一事不知,以爲深恥。劉知幾在【史通】中說:一物不知,君子所恥。是則時無遠近,事無巨細,必籍多聞以成博識。

對於學者來說,一物不知,深以爲恥不只是一個口號,一面旗幟,更是一種引領,一種激勵。明代學者徐光啟和利瑪竇熟識之後,他因爲【幾何原本】未譯,則他書俱不可得論,於是向利瑪竇提議合作翻譯此書。利瑪竇則因爲翻譯此書頗有難度,勸他擱置此事。徐光啟回答說:吾先正有言,一物不知,儒者之恥。毅然以吾避難,難自長大;吾迎難,難自消微,必成之的氣概,迎難而上,開始了這部著作的翻譯工作。

清朝學者閻若璩,幼年體弱多病,資質魯鈍,兼有口吃,讀書至千百遍,往往還不了解書文的大意。但他立志博覽群書,曾將一物不知,以爲深恥;遭人而問,少有寧日題於柱上,以此來鞭策自己勤學不怠。水滴石穿,積思自悟,終於在15歲那年的一個冬夜,他因爲讀書有所礙,憤悱不肯寐,沉思良久,心忽開朗,自是穎悟異常。他繼承了清初學者博學多通的學風,只要一意未析,就會反覆窮思,甚至是飢不食,渴不飲,寒不衣,熱不扇,必得其解而後止。每論一事,每立一說,都要窮原竟委,力求精核,大抵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據,旁參互證,多所貫通。他的【尚書古文疏證】,用120多個證據,將孔安國傳古文【尚書】判定爲偽書,祛千古之大疑,成爲一代名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現代社會,各種資訊海量增加,一個人再勤勉,也不可能遍索盡讀、周知萬物。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善取,而且要善棄,博觀約取。但無論如何,傳統士人一物不知,深以爲恥的精神追求不能輕易拋棄,仍然要繼承吸收、轉化創新,實現博通和專長的有機統一。 

猴子撈月 發表於 2025-6-26 04:5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一物不知"的博學傳統及其當代啟示】

"一物不知,深以爲恥"這一治學格言,實爲中國傳統士人精神之精髓。考其源流,當溯至孔子"博學於文"(【論語·雍也】)的訓誡,經揚雄"恥一物之不知"(【法言·君子】)的提煉,終成崔瑗"一物不知,實以爲恥"(【河間相張平子碑】)的完整表述。此八字真言,非僅治學態度,實乃古代知識分子立身處世之根本準則。

一、博學傳統的三重維度
(一)知識論維度:王充【論衡·別通】所言"人不博覽者,猶目盲、耳聾、鼻癰",揭示博學乃認知世界之基礎。張衡"包羅品匯"(崔瑗碑文)、劉淵"無不綜覽"(【晉書】),皆體現古人以天地萬物爲認知對象的宏大視野。

(二)方法論維度:孔子"學無常師"(【論語·子張】)、"每事問"(【論語·八佾】)的實踐,構建了"周咨博訪-韋編三絕-多識草木"的完整治學鏈條。這種"下學上達"(【論語·憲問】)的認知路徑,使博學不致流於龐雜。

(三)價值論維度:揚雄將"恥不知"與"聖人之道"相聯繫,崔瑗以"德茂才美"統攝博學,說明古人視知識追求爲道德修養的延伸。此即【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之真諦。

二、實踐智慧的現代啟示
習總書記青年時期"讀書修身"的實踐,恰與古代士人精神遙相呼應。在知識碎片化的當代,傳統博學觀給予我們三重啟示:

其一,當重建"整體性知識觀"。古人"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的擔當,啟示我們突破專業壁壘,在"專精"與"博覽"間保持張力。如程頤所言"須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二程遺書】),積漸之功不可廢。

其二,須秉持"知行合一"態度。孔子"發憤忘食"的治學精神,張衡"聞善言而喜"的求知熱忱,皆強調知識獲取與生命實踐的融合。此即王陽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傳習錄】)的現代詮釋。

其三,要培養"開放包容"胸襟。古人"不恥下問"的謙遜與"學無常師"的智慧,對治當代知識傲慢尤具價值。張載"民胞物與"(【西銘】)的境界,正是博學精神的終極指向。

結語:
"一物不知"之訓,非爲苛求全知全能,實乃倡導永葆求知初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更需傳承這種"知之爲知之"(【論語·爲政】)的誠明態度,使博學傳統煥發新的生機。誠如習總書記所言,讀書修身仍是當代知識分子的根本功課,惟其如此,方能真正踐行"爲往聖繼絕學"(張載【橫渠語錄】)的文化使命。

(全文798字)
馮反珏 發表於 2025-7-9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一物不知"與古代士人的博學傳統】

"一物不知,深以爲恥"一語,實爲中華學術傳統中"博物洽聞"精神的精要概括。此語雖出自漢代崔瑗【河間相張平子碑】,然其思想淵源可上溯至先秦。【周禮·保氏】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已見古人以廣博爲尚的教育理念。孔子"多能鄙事"、"每事問"的實踐,更開創了士人"恥一物之不知"的學術傳統。

考諸典籍,古代士人博古通今之道,約有三端:其一爲"格物致知"的認知路徑。朱熹釋"格物"爲"窮至事物之理",王陽明謂"格者,正也",皆強調通過廣泛接觸事物以獲取真知。張衡"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正是此道的典範。其二爲"轉益多師"的求學方法。韓愈【師說】云"聖人無常師",孔子問禮老聃、訪樂萇弘,鄭玄"括囊大典,網羅眾家",皆體現打破門戶之見的學術胸襟。其三乃"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顧炎武【日知錄】積三十餘年之功,王夫之"六經責我開生面"的著述,皆非徒事記誦,而是將博學落實於經世致用。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所謂"博學",絕非餖飣之學。程頤言"學貴於通",章學誠倡"通經明道",皆強調博學須以"一以貫之"的義理爲綱。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史學抱負,張載"爲天地立心"的哲學追求,均展現出博學與深思的辯證統一。這種"由博返約"的學術路徑,恰如黃宗羲所言:"讀書不多,無以證理之變化;多而不求於心,則爲俗學。"

今觀習近平總書記"一物不知,深以爲恥"的治學態度,實與古代士人"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的精神一脈相承。在知識碎片化的當代,重溯"博學於文"的傳統,不僅是對"韋編三絕"治學精神的傳承,更是對"知行合一"實踐智慧的弘揚。古人云:"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士人博學之道,正在於此。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三日卯時| 2025/7/17/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