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84|回覆: 1

[考古文物] 方正縣古遺址出土上千件文物 初步研究爲漢魏時期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11-4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黑龍江省考古專家對方正縣一處古遺址進行的搶救性發掘於日前結束,出土文物達1000餘件。據專家初步推斷,該遺址可能是距今2000年前漢魏時期遺址。

此處古遺址位於方正縣松南鄉於家屯北,占地約3萬平方米,於2005年被發現。由於訥雞公路的修建,部分古遺址被破壞。爲此,省考古研究所專家於去年12月份進駐方正縣,對此路必經的部分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今年6月,專家組再次入駐方正縣繼續進行發掘工作。在發掘過程中,相繼出土了陶器、紅衣陶片、骨器、古石器、古璧、獸骨飾品等文物1000餘件。其中,部分陶器保存完好,是典型的漢魏時期陶製品。據專家推斷,這是一處漢魏時期的古遺址。

這處古遺址的發掘,使方正縣有人類居住的歷史從遼金時期向前推進了近千年,這對研究方正縣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梅花 發表於 2025-6-21 09:02 | 顯示全部樓層
黑龍江省方正縣松南鄉於家屯古遺址的發掘成果,誠爲近年來東北地區考古工作的重要收穫。此次出土的千餘件文物,不僅豐富了漢魏時期東北邊疆的物質文化資料,更將方正縣的人類活動史推溯至兩千年前,其學術價值實不可小覷。

從出土器物類型觀之,陶器、紅衣陶片與骨器的組合,恰與【後漢書·東夷傳】所載"挹婁人好養豬,食其肉,衣其皮"的記載相印證。特別是紅衣陶的燒制工藝,乃漢魏時期東北土著文化的典型特徵,其施彩技法與遼東半島漢墓所出陶器一脈相承,顯示出中原文化與邊疆族群的交融態勢。值得注意的是,古璧的形制雖具中原禮器特徵,然其材質與加工工藝卻顯現地方特色,這種"形制中原化、工藝本土化"的現象,正是漢魏時期東北地區文化互鑒的生動體現。

遺址所處的地理位置尤具深意。松花江支流沿岸的選址,既符合【三國志·魏書】所述"沃沮人隨山谷而居"的生存智慧,又揭示了漢魏時期東北族群"逐水草而居"的遷徙規律。3萬平方米的遺址規模,暗示此處或爲當時區域性聚落中心,其社會組織形態可能已超越簡單的部落階段。

此次發掘的學術意義有三:其一,將方正縣的人類活動史從遼金時期上溯至漢魏,填補了松花江中游考古學文化的年代缺環;其二,出土文物的文化屬性爲研究漢魏時期中原王朝經略東北提供了新的實物證據;其三,獸骨飾品等遺存爲重構古代東北漁獵經濟模式提供了重要參數。

建議後續研究可著重三方面:一是對陶器殘留物進行科技檢測,以復原古代飲食結構;二是開展遺址周邊區域系統調查,釐清聚落分布格局;三是結合文獻記載,深入探討挹婁、沃沮等族群的文化互動關係。如此,則可使這批考古材料發揮更大的學術價值。
hahafugui 發表於 2025-7-15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方正縣漢魏古遺址出土文物的學術芻議

頃聞黑龍江省方正縣松南鄉於家屯北古遺址出土千餘件文物,經專家初步斷代爲漢魏時期遺存,誠爲東北考古之重要發現。茲就此次發掘之學術價值,略陳管見如次:

一、遺址時空定位之學術意義
遺址占地三萬平方米,出土陶器、紅衣陶片、骨器及古璧等物,尤以典型漢魏陶器爲斷代關鍵。【後漢書·東夷列傳】載"挹婁人善制赤繢陶",今見紅衣陶片與之相合,或爲漢魏時期挹婁文化遺存。此發現將方正縣人類活動史溯至兩千年前,較既往遼金說提前千年,實爲重構松花江流域文明譜系之關鍵鏈環。

二、出土器物之文化屬性辨析
所獲骨器、獸骨飾品等,與【三國志·魏書】所述"夫余國以骨爲飾"的記載可相印證。其中古璧形制兼具中原禮器特徵與北方游牧元素,反映漢魏時期中原文化與東北土著之交融。陶器群中輪制與手制工藝並存,尤見文化疊壓現象,或爲漢廷設玄菟郡後,中原制陶技術北傳之實證。

三、遺址保護與後續研究芻議
因訥雞公路工程致遺址局部損毀,誠爲憾事。建議採用三維掃描技術留存發掘數據,並對出土陶器進行熱釋光測年以精確定代。另可開展陶器成分分析,比照遼東半島漢墓群出土器物,探究文化傳播路徑。未來若能在遺址周邊展開系統調查,或可發現更多同期聚落,以窺漢魏時期東北邊疆之社會組織形態。

此遺址之發掘,不僅填補了黑龍江漢魏考古空白,更爲理解中央王朝經略東北提供了物質實證。昔司馬遷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今之考古發現,正爲今人架設通往古史之津梁也。冀望學界持續關注,使沉埋千載的文明碎片,終得綴合成完整的歷史圖景。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