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16|回覆: 1

[成語典故] 畫餅充飢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10-7 07: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畫餅充飢】相關人物

盧毓(183年-257年),字子家,三國時代曹魏政治家。東漢末著名經學家、政治家盧植的幼子。

魏文帝(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的開國皇帝,公元220至226年在位。

【畫餅充飢】涵義

充飢:解除飢餓;畫個餅來解除飢餓。比喻空有虛名,不實用,也比喻以空想來自慰。

【畫餅充飢】出處

宋·李清照【李清照集·打馬賦】:“說梅止渴,稍蘇奔競之心,畫餅充飢,少謝騰驥之志。”

【畫餅充飢】辨析

【畫餅充飢】讀音:huà bǐng chōng jī

【畫餅充飢】近義詞:望梅止渴、指雁爲羹、無濟於事

【畫餅充飢】反義詞:名副其實

【畫餅充飢歇後語】:白歡喜;自欺欺人;自己哄自己

【畫餅充飢】用法:連動式;作主語、謂語、賓語

【畫餅充飢】造句

1、無論才能知識多麼卓著,如果缺乏熱情,則無異紙上畫餅充飢,無補於事。

2、他是個講究實際的人,像這種畫餅充飢的做法,對他來說是無濟於事的。

3、你那樣做不過是畫餅充飢,實際上於事無補。

4、對那種不講實際畫餅充飢的想法,我們必須反對。

5、這種做法無異於指天射魚,畫餅充飢,絲毫不能解決問題。

6、無論才華知識多麼卓著,要是缺乏熱情,則無異紙上畫餅充飢,無補於事。

7、不管是望梅止渴,還是畫餅充飢,它都會激勵你不停手中的槳,去追逐哪怕是一星微小的火光。

8、公司的改革不能畫餅充飢,必須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

9、你只知空談理想而不去實踐,不過是畫餅充飢罷了!

10、不切實際的空想猶如畫餅充飢,於事無補。

【畫餅充飢】成語典故: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名叫盧毓(yù)的人,他是前朝東漢名臣盧植的小兒子。盧毓爲人忠厚,學識淵博,魏文帝把他提拔爲侍中。在職三年,盧毓對魏文帝曹丕提出過很多好的建議,魏文帝最初不太高興,但是後來見他忠心耿耿、踏踏實實,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書。接著,魏文帝要盧毓推薦一個與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職務,盧毓推薦了鄭沖。魏文帝說:鄭沖這個人你不推薦我也知道,你重新推舉一個我不知道的人吧。盧毓推舉了阮(ruǎn)武和孫邕(yōnɡ)二人。後來,魏文帝選擇孫邕擔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對盧毓說:國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關鍵就在你了。選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聲的,名氣不過像在地上畫的餅一樣,是不能吃的。盧毓回答說:靠名聲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發現一般的人才。我以爲好的辦法是對他們進行考核,看他們是否真有才學。現在廢除了考試法,全靠名譽提升或降職,所以真偽難辨,虛實混淆。魏文帝採納了盧毓的意見,下令制定考試法,用推薦和考試相結合的辦法錄用人才,受到了人們的稱讚。

【畫餅充飢文言文】:

諸葛誕、鄧颺等馳名譽,有四聰八達之誚,帝疾之。時舉中書郎,詔曰;“得其人與否,在盧生爾。選舉莫取有名,如畫地做餅,不可啖也。”

毓對曰:“名不足以致異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後有名,非所當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識異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爲職,但當有以驗其後。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今考績之法廢,而以毀譽相近退,故真偽混雜,虛實相蒙。”

帝納其言,即詔作考課法。

【畫餅充飢白話文】:

有一次曹睿想找一個適當的人當“中書郎”,便請盧毓推薦,並且告訴他,千萬別推薦徒有虛名的人:“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選拔人才不要單憑他有名聲,名聲好比畫在地上的餅,沒法吃的!)”

盧毓回答說:“靠名聲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發現一般的人才。我以爲好的辦法是對他們進行考核,看他們是否真有才學。現在廢除了考試法,全靠名譽提升或降職,所以真偽難辨,虛實混淆。”

魏文帝採納了盧毓的意見,下令制定考試法。

【畫餅充飢】成語接龍:

畫餅充飢→饑寒交迫→迫不及待→待時守分→分崩離析→析肝劌膽→膽裂魂飛→飛芻挽粒→粒米束薪→薪盡火傳→傳風搧火→火燒眉毛→毛骨悚然→然荻讀書→書生之見→見義當爲→爲法自弊→弊衣蔬食→食不下咽→咽苦吞甘→甘居人後→後台老板→板上釘釘→釘嘴鐵舌→舌敝唇枯→枯樹生花→花信年華→華星秋月→月地雲階→階前萬里→里出外進→進退裕如→如日中天→天末涼風→風裡楊花→花香鳥語→語笑喧譁→嘩世取名→名山勝川→川澤納污→污手垢面→面折庭爭→爭雞失羊→羊入虎群→群魔亂舞→舞弄文墨→墨汁未乾→干浄利索→索隱行怪→怪聲怪氣→氣驕志滿→滿不在意→意望已過→過路財神→神武掛冠→冠冕堂皇→皇親國戚→戚戚具爾→爾汝之交→交淡若水→水枯石爛→爛若披錦→錦囊妙計→計將安出→出言不遜→遜志時敏→敏而好學→學識淵博→博弈猶賢→賢妻良母→母以子貴→貴賤無常→常年累月→月墜花折→折箭爲誓→誓死不屈→屈尊就卑→卑躬屈節→節用愛民→民困國貧

 
事無巨細 發表於 2025-4-19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畫餅充飢"的治理警示與處世智慧】

"畫餅充飢"作爲源自三國時期的經典典故,其深層意涵遠超字面比喻。盧毓與魏文帝的這段歷史對話,實爲治國用人之道的生動註腳。魏文帝所謂"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的論斷,直指名實之辨的核心問題——虛名如同畫餅,終究難解飢餒。

考其源流,此典雖定型於李清照【打馬賦】,然其思想內核可追溯至先秦名實之辯。【荀子·正名】強調"名無固宜",孔子更警示"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盧毓薦才時舍鄭沖而舉阮武、孫邕,恰體現其"循名責實"的用人智慧。這種務實精神在魏晉玄學清談盛行的背景下尤顯珍貴,與同時期劉劭【人物誌】"察舉必考其終"的主張遙相呼應。

就治理層面而言,"畫餅充飢"現象常見於三種困局:其一爲名實相悖的選才制度,其二爲空談誤國的政策制定,其三爲虛報政績的官僚作風。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曾痛陳"畫餅不足以充飢,空言不足以速效",明代張居正更在【陳六事疏】中直言"虛文冒餉,猶畫餅以啖餓夫"。這些歷史教訓皆說明,治國理政若流於形式,終將如【韓非子·五蠹】所警示的"糟糠不飽者不務粱肉"。

於個人修養維度,此典故啟示三重境界:初級在戒除自欺,中級在知行合一,高級在名實相副。王陽明【傳習錄】云"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恰可解"畫餅"之弊。當代社會常見的證書崇拜、學歷通脹等現象,本質上仍是"畫餅思維"的現代變體。曾國藩所謂"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正可解此癥結。

今人當以此爲鑒:在個人發展上,須如盧毓般"舉所知"而避虛名;在組織管理中,當效魏文帝"不可啖也"的務實精神。老子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真正的才幹從不依賴於華麗包裝。唯有破除"畫餅"迷思,方能在虛實之間把握處世真諦,實現【中庸】所倡的"誠者物之終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