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69|回覆: 0

[詩詞講座] 讀古詩文究竟有什麼用? 葉嘉瑩詩讓心靈不死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9-27 08: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讀古詩文究竟有什麼用? 葉嘉瑩詩讓心靈不死

讀古詩文究竟有什麼用? 葉嘉瑩詩讓心靈不死

今天,我們讀古詩文究竟有什麼用?教了70年古典文學、今年業已92歲高齡的葉嘉瑩先生一言以蔽之:詩,讓我們的心靈不死。她在【與古詩交朋友】 一書中這樣寫道:諸位小朋友,我相信你們都是喜歡多結交一些好朋友的,我現在就要給你們介紹一位非常可愛的好朋友,那就是中國的古詩。以朋友喻古詩,可見她對母語的親近,對傳統文化的珍惜,對古典的禮讚。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老師和家長從小就會傳授孩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的思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章句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等古代經典詩文,表現了歷代知識分子把報國爲民作爲最高理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追求人生的價值,實現人生的理想,要的就是這種求索精神。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的廣闊胸懷,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勇敢擔當,都深深烙下先輩們胸懷天下的精神品格。

古往今來,無論歷代教育制度發生怎樣的變化,也無論時光如何飛逝,傳統文化的脈都不應該斷,這是維繫教育的根本。而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就是經典古詩文,如果不能認真研讀,如何渡過傳統之河、到達現代化的彼岸呢?

中國古代的詩文,尤其是古典詩詞,較之外國和中國現代的詩歌經典,也許少了一點理性精神,卻更多一些直覺的、自然的美感。

中國生來就是詩的國度。詩文詩文,詩是在前面的。詩歌是和心靈非常接近的一個文體。【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詩經】開宗明義的第一首。讀起來好像前言不搭後語,前兩句和後兩句有什麼關係?可它就是中國人心裡有關愛情的詩。人遭遇了愛情,自然語無倫次,心裡想的變成語言,怎麼說,總覺得沒說好、沒說對,再變成文字,自然不知如何是好。這才是最真切和最真情的。這就是詩,中國人血液里的文字。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屈原一首【橘頌】,開楚辭之新天地。其後逾千年,古典詩詞不斷凝聚民族思想與文化精神。賦興於漢、詩興於唐、詞盛於宋、曲盛於元,古典詩詞一脈相承,成爲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長城,見證並構建了人類文明的重要一闕,對日本、韓國以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文化演進、文明進步都有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由歷代讀書人對經典不斷地背誦、涵詠、貫通而發展傳承下來的。

過去讀書人都有記誦經典的童子功。人的記憶有一個規律:年齡越小,記得越快,忘記得越慢;年齡越大,記得越慢,忘得越快。綜觀中國的大師級人物,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小時候就大量背誦經典者。曹雪芹對各種詩詞典故的運用信手拈來、天衣無縫;蘇東坡晚年依然能背誦【漢書】;蘇步青能背【左傳】;陳寅恪更是可以全文背誦【十三經】。有這樣童子功的人,學習能力特別強,並因此受用終生。

其實,記誦、創作古典詩詞是一項陶冶性情的審美活動,並不只是爲了用。復旦大學張新穎教授在【無能文學的力量】一書中寫道:某種意義上,文學、文學研究是無能的,又是有力量的,而這種力量又正與這種無能緊密相連可見,文學的作用就在於它的無能的力量,在於它的無用之用。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文的意義,在於文化素養的提升。雖說幾首詩歌改變不了生活中的缺失,學習【論語】治不了國,學【老子】更不可能解決當下存在的各種問題,但是它給了我們思路上的啟發、文學上的享受、想像上的驚奇。

經典古詩文的魅力與作用,不僅存在於過去,而且指向現今與未來。中國古典詩詞的活力還在與時俱進、不斷展現,永遠感染著讀者,給人啟迪。

君君的辮子 發表於 2025-6-16 21:54 | 顯示全部樓層
古詩文之用:在血脈深處喚醒文化基因

葉嘉瑩先生以"詩讓心靈不死"六字道破古詩文之真諦,此語非虛言也。中國古詩文實乃民族精神之基因密碼,承載著數千年來先賢對生命、對天地、對人倫的深刻體悟。今人讀古詩文,非爲附庸風雅,實爲接通文化血脈,使心靈不致枯竭。

古詩文之用,首在養心。孔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將詩置於修身之首。【詩經】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其純然天籟,最能滌盪心靈。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閒適,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之豪邁,蘇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之曠達,皆可爲今人精神困頓之良藥。葉嘉瑩先生以"朋友"喻古詩,正是此意——古詩文乃心靈之摯友,可與之傾訴,可從中獲得慰藉。

其次,古詩文乃文化認同之根基。屈原【橘頌】"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以橘喻志,彰顯文化堅守;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展露仁者胸懷;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彰顯擔當精神。這些詩句已超越文字本身,成爲民族精神之象徵。錢穆先生曾言:"一國之國民,對其本國歷史應懷有溫情與敬意。"讀古詩文,正是培養此種文化溫情之最佳途徑。

再者,古詩文蘊含獨特審美智慧。中國詩歌講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以有限之言傳無限之意。【詩經】中"關關雎鳩"與"窈窕淑女"看似無關,實則妙在"無理而妙",恰如愛情之難以言表。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之空靈,李商隱"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之朦朧,皆體現中國美學"言有盡而意無窮"之特質。此等審美體驗,唯在古詩文中可得真傳。

當今社會物質豐盈而精神貧瘠,古詩文恰如荒漠甘泉。葉嘉瑩先生以九旬高齡仍致力於詩詞傳播,正是深知古詩文乃對抗心靈荒蕪之利器。讀古詩文非爲復古,而爲在現代化浪潮中保持文化主體性;非爲逃避現實,而爲在傳統智慧中汲取面對現實之力量。古詩文之用,大矣哉!願更多人能與這位"老朋友"促膝長談,使心靈永葆生機。
韓帥形 發表於 2025-7-26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古詩文之當代價值與心靈滋養】

葉嘉瑩先生以"詩,讓心靈不死"六字真言,道破古詩文之真諦。此語非徒修辭之巧,實乃三千年中國詩教傳統之結晶。余嘗考【毛詩序】"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之說,與葉先生所言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古詩文之用,首在養心。孔子曰"興於詩"(【論語·泰伯】),朱子釋爲"感發志意",此即葉先生所謂"心靈不死"之註腳。觀【詩經】"蒹葭蒼蒼"之思慕,【離騷】"紉秋蘭以爲佩"之高潔,皆能滌盪塵襟,澡雪精神。當代人困於物慾,古詩文恰似一劑清涼散,使躁競之心復歸澄明。

次在明德。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此中國文學之根本。【大學】言"明明德",古詩文實爲最佳載體。杜少陵"安得廣廈千萬間"之仁心,範文正"先憂後樂"之襟抱,非特文字之美,實乃人格之光。錢賓四先生曾言:"中國文學即中國人生。"讀其詩,想見其爲人,此即文化基因之傳承。

三在通古今之變。章學誠【文史通義】云"六經皆史",詩亦史也。太白"秦王掃六合"見秦漢氣象,放翁"王師北定中原日"抒宋人襟懷。讀之非徒審美,實與古人精神往來。陳寅恪先生倡"了解之同情",正需借古詩文爲津梁。

至若葉先生以"朋友"喻古詩,深得詩教溫柔敦厚之旨。【論語】開篇即言"有朋自遠方來",將古詩視爲摯友,正是消解現代人"古典疏離症"之良方。東坡雲"舊書不厭百回讀",蓋因每次展卷,皆是與老友促膝談心。

今人每以"無用"質疑古詩文,殊不知最大之用正在其"無用之用"。莊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正得此中三昧。當科技日新月異之際,古詩文恰如定海神針,使吾輩在時代洪流中不失文化本根。

要之,古詩文非古董,乃活水源頭。葉先生九秩高齡仍孜孜弘揚詩教,正是以身證道。吾輩當循此路徑,使中華詩心永續,文脈長存。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