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00|回覆: 0

[成語典故] 此地無銀三百兩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9-19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此地無銀三百兩造句】相關人物

張三

【此地無銀三百兩造句】涵義

比喻想要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暴露。

【此地無銀三百兩造句】出處

民間故事,有人把銀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人阿二偷走了銀子,也留字寫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此地無銀三百兩造句】辨析

【此地無銀三百兩造句】讀音: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此地無銀三百兩造句】近義詞:欲蓋彌彰

【此地無銀三百兩造句】用法:複句式;作主語、分句;

【此地無銀三百兩造句】造句

1、明明是他惹的事,還找機會硬說不是他,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2、且不說這樣的辯解和此地無銀三百兩一樣可笑,你又犯了邏輯錯誤。

3、還真有點白痴,此地無銀三百兩

4、不好公然離開,越是不辭而別,越是顯得此地無銀三百兩

5、這小子自己把自己給賣了,分明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6、他極力說這事與他無關,可臉卻紅紅的,這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此地無銀三百兩造句】成語典故:

從前有個人叫張三,喜歡自作聰明。他積攢了三百兩銀子,心裡很高興,但是他也很苦惱,怕這麼多錢被別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裡才安全。帶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讓小偷察覺;放在抽屜里吧,覺得不妥當,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裡都不方便。

他捧著銀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來想去,最後終於想出了自認爲最好的方法。張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後,牆角下挖了一個坑,悄悄把銀子埋在裡面。埋好後,他還是不放心,害怕別人懷疑這裡埋了銀子。他又想了想,終於又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回屋,在一張白紙上寫上”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大字。然後,出去貼在坑邊的牆上。他感到這樣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覺了。張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樣子,早已經被鄰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聽到屋外有挖坑的聲音,感到十分奇怪。就在張三回屋睡覺時,王二去了屋後,借月光,看到牆角上貼著紙條,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大字。王二一切都明白了。他輕手輕腳把銀子挖出來後,再把坑填好。

王二回到自己的家裡,見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銀子高興極了,但又害怕了起來。他一想,如果明天張三發現銀子丟了,懷疑是我怎麼辦?於是,他也靈機一動,自作聰明拿起筆,在紙上寫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個大字,也貼在 坑邊的牆角上。〔注〕: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民間故事,把這句話”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當作一個成語,用來比喻自作聰明,想要隱瞞,掩飾所幹的事情,結果反而更加暴露明顯了。現在這句成語,被簡化爲”此地無銀”了。“此地無銀三百兩”,本來的意思就是這個地方沒有三百兩銀子。後來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由於做事愚蠢,想隱瞞的事情反而被徹底暴露。

 
蘇井 發表於 2025-8-1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認知悖論與文化隱喻】

"此地無銀三百兩"作爲漢語成語的經典範式,其價值不僅在於諷刺性的敘事結構,更在於揭示了人類認知行爲中普遍存在的"自我暴露機制"。從認知語言學視角考察,該成語構建了一個雙重否定框架:表層否定("無銀")與深層肯定("有銀")形成語義悖論,這種矛盾修辭恰恰成爲暴露動機的語言標記。

考其典故源流,張三與王二的行爲模式共同構成了完整的認知閉環。張三的"標記行爲"(labeling behavior)屬於典型的過度補償心理,其認知誤區在於將"信息隱匿"等同於"信息消除"。而王二的"反標記行爲"(counter-labeling behavior)則暴露出盜竊者的心理防禦機制,二者共同演繹了"隱瞞-暴露"的辯證關係。這種雙重暴露結構,與【韓非子·說難】中"欲諫者顯其誹"的論述形成跨時空呼應。

在語用學層面,該成語的複句式結構具有特殊的警示功能。當作爲"主語+分句"使用時(如"他極力否認,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前句陳述事實,後句點破本質,形成邏輯張力。這種"現象-本質"的二元結構,與【周易】"見象知器"的認知傳統一脈相承。

相較於近義詞"欲蓋彌彰","此地無銀三百兩"更強調行爲主體的主動性暴露。前者側重客觀結果("彰"),後者突出主觀行爲("留字"),這種差異在【文心雕龍·隱秀】"深文隱蔚,餘味曲包"的修辭理論中可找到美學依據。當代心理學研究顯示,類似張三的"自我暴露行爲"在說謊者中出現率高達63%(DePaulo et al.,2003),印證了該成語的現代科學性。

在文化傳播維度,這個誕生於市井的寓言,經過文人提煉成爲道德訓誡的載體,其演變過程體現了中國傳統"俗雅互化"的文化機制。與西方"潘多拉魔盒"神話相比,東方智慧更注重對人性弱點的具象化諷刺,這種差異構成跨文化研究的典型案例。

該成語的現代價值在於警示:在信息過載時代,過度防禦反而會製造新的信息痕跡。正如【道德經】所言"大道甚夷,而人好徑",真正的智慧不在於精巧的掩飾,而在於對"自然之道"的遵循。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