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64|回覆: 1

[成語典故] 噤若寒蟬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9-12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噤若寒蟬】相關人物

杜密 劉勝

【噤若寒蟬】怎麼讀:

jìn ruò hán chán

【噤若寒蟬】涵義

成語“噤若寒蟬”,原指像深秋的蟬那樣不鳴叫。形容不敢做聲。中含貶意。蟬嘶於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不察,以爲蟬到寒天,不能發聲,形容因爲害怕而不敢說話。

【噤若寒蟬】出處

【出處】: 【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爲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噤若寒蟬】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噤若寒蟬】近義詞:緘口結舌、守口如瓶、沉默寡言

【噤若寒蟬】反義詞:口若懸河、侃侃而談、直言不諱

【噤若寒蟬】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杜密(?-169年),字周甫。潁川陽城(今中國河南省登封市)人。東漢名臣。

劉勝(前165年-前113年),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異母兄,母爲賈夫人,西漢中山靖王。

【噤若寒蟬】造句

1、母親只用眼角一瞄,我們馬上閉緊嘴巴,噤若寒蟬。

2、這國家如此不自由民主,也難怪大家噤若寒蟬,不敢發表言論。

3、人群擠滿了廣場,他們秩序井然,噤若寒蟬。

4、爸爸正在氣頭上,大家都噤若寒蟬,深怕再惹他生氣。

5、平日高談闊論,但該他們說話時,卻又噤若寒蟬。

6、當知識分子對政治都噤若寒蟬時,國家的活力也就喪失掉了。

7、我們噤若寒蟬地站著,眼看那條蛇逍遙自在地游來游去。

8、道不行則隱,莫怪我噤若寒蟬,不談國事。

9、美國的建築市場可能噤若寒蟬,但是在中國、印度的建築工地、礦井和農場中,卡特彼勒的黃色大機器正發揮著幾倍的速度。

10、在這關鍵時刻,你要作一個讜論直發的勇者,還是噤若寒蟬的懦夫?

【噤若寒蟬】歷史典故經過:

東漢杜密在任太守期間,秉公辦事,爲政清廉,執法嚴明,對官宦子弟的違法行爲,都能有罪必究。當他被革職回家鄉穎川郡後,仍愛憎分明,關心國家大事,常向當地官員推薦好人好事,揭發壞人壞事。同郡的劉勝雖也是個告官還鄉的太守,卻閉門謝客,對世事不聞不問。

穎川太守王昱對杜密說:劉勝真清高。杜密回答:劉勝雖然地位很高,但他對賢士不推薦,對壞事不指責,只求保全自己,像冬天的蟬一樣不聲不響。這種人其實是社會的罪人。寒蟬:冬天的蟬。這個成語比喻人像冬天的蟬一樣不聲不響,不敢說話。

 
猴子撈月 發表於 2025-4-9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噤若寒蟬"的士人風骨與當代啟示】

"噤若寒蟬"典出【後漢書·杜密傳】,其深層意蘊遠超字面所示不敢發聲的表象。杜密以"寒蟬"喻劉勝"知善不薦,聞惡無言"的處世態度,實爲東漢士人階層對政治倫理的深刻思辨。細究此典,當從三個維度解其真義。

一、歷史語境中的政治隱喻
東漢桓靈之際,宦官專權達到頂峰。杜密作爲"黨錮之禍"的受難者,其批判劉勝"隱情惜己"實爲對當時士大夫群體生存困境的折射。據【後漢書】載,建寧二年(169年)第二次黨錮之禍時,杜密與李膺同被下獄自殺,而劉勝式的明哲保身者卻得以善終。這種"寒蟬現象"實爲專制政治下知識分子的異化表徵,范曄在史論中特記此典,暗含對士人風骨淪喪的痛惜。

二、儒家倫理的實踐困境
杜密所秉持的"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論語·季氏】)精神,與劉勝"自同寒蟬"形成鮮明對比。值得注意的是,劉勝身爲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其沉默更具象徵意義。漢代經學強調"大夫有爭臣三人"(【孝經·諫諍】),而杜密以"罪人"斥之,實指其違背了"士志於道"的儒家根本準則。這種倫理衝突在【白虎通義】中已有預兆:"知而不言,是不忠也。"

三、當代社會的鏡鑒價值
在現代語境下,"噤若寒蟬"現象已演變爲組織行爲學中的"沉默螺旋"理論。觀察發現,當個體感知自身意見屬少數時,約76%會選擇保持沉默(諾依曼,1974)。但杜密式的諍言傳統啟示我們:真正的士人精神在於"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勇氣。如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所言:"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此乃"噤若寒蟬"反義的最佳註腳。

結語:
該成語的價值不在其貶義本身,而在其揭示的永恆命題:知識分子當在"道統"與"政統"間保持何種張力?杜密以生命踐行的"鳴蟬"精神,恰是對"寒蟬"現象最有力的批判。當代人重溫此典,當思"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語)的深刻警示。
黃文勇 發表於 2025-7-18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噤若寒蟬"之文化意蘊與當代啟示】

"噤若寒蟬"一典,出自【後漢書·杜密傳】,其文化內涵遠非字面所示之"不敢發聲"這般淺顯。今試從訓詁、倫理、政治三端剖析之。

一、訓詁考源
"噤"字從口禁聲,【說文】釋爲"閉口",其甲骨文象形爲繩索縛口之狀。"寒蟬"之喻尤爲精妙,【淮南子·說山訓】載"蟬不知雪",古人觀察蟬鳴止於霜降,遂以"寒蟬"喻失語狀態。杜密以"自同寒蟬"斥劉勝,實暗含【周易·繫辭】"君子之道,或默或語"的辯證思維——當語而不語,則失君子之德。

二、倫理維度
此典折射東漢士人"處士橫議"之風。范曄在【黨錮列傳】中記載"匹夫抗憤,處士橫議",正與杜密之行爲相呼應。劉勝所爲,違背【論語·衛靈公】"邦有道,危言危行"之訓。值得注意的是,杜密最終死於黨錮之禍,其人生結局恰構成對"噤若寒蟬"現象的歷史反諷——當整個士人群體被迫"寒蟬"時,便是國運將頹之兆。

三、當代啟示
今人用此成語,多側重個體畏縮之態,然其深層警示在於公共話語空間的健康度。王充【論衡·言毒】云"君子不畏虎,獨畏讒夫之口",揭示沉默往往源於制度環境。觀現代社會,"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已成爲法學專有名詞,指因恐懼懲罰而產生的自我審查現象。古今映照,杜密所批判的不僅是個人操守,更是某種制度性失語機制。

結語:
"噤若寒蟬"作爲文化基因,仍活躍在現代漢語中。其價值不在貶斥個體之懦弱,而在警示我們:一個健康的社會,當如【詩經·大雅】所言"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既能容"寒蟬"之蟄伏,更應育"黃鐘大呂"之清音。讀此成語,當思杜密風骨,亦當自省:吾輩今日之言默,究竟是爲"惜己"而隱,還是爲"弘道"而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