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53|回覆: 2

[成語典故] 懸梁刺股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11 11: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懸梁刺股】相關人物

主角:孫敬(漢朝) 蘇秦(春秋戰國)

【懸梁刺股】的故事簡介:

成語“頭懸梁”和“錐刺股”由兩個故事組成【懸梁刺股】。

【懸梁刺股】涵義

懸梁其解爲:用繩索等吊具綁其頭部(頭髮),使其固定在一個空間位置(懸空),不會因睏倦自由活動,其中“梁” 指房梁,“股”在古代爲大腿的意思,故爲“股”。(不是指屁股)

【懸梁刺股】的近義詞:

近義詞:懸頭刺股 程門立雪 引錐刺股

【懸梁刺股】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孫敬,東漢著名政治家,縱橫家,成語“懸梁刺股”中“懸梁”的主人公。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懸梁刺股】歷史典故經過:

頭懸梁: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爲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髮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梁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髮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爲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錐刺股: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問並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發憤圖強努力讀書。由於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懸梁刺股】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雖然告訴我們發憤忘食地刻苦學習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爲了學習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體,讀書也是需要適可而止的。
葉住秒 發表於 2025-5-2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懸梁刺股"的勤學精神與治學之道】

"懸梁刺股"一典,實爲中華勤學傳統之雙璧。孫敬之"頭懸梁",蘇秦之"錐刺股",雖相隔數百年,然其精神內核一脈相承,皆爲古人"苦學致知"之典範。細究此典,當從三個層面解其深意。

其一,就訓詁而言,"懸梁"之"梁"確指屋宇正梁,"股"乃大腿之謂,此二字訓釋,可見【說文解字】與【爾雅】之證。古人以身體髮膚爲勤學之器,實含"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反向詮釋——毀傷肢體以求學,恰顯其志之堅。蘇秦以錐刺股,暗合【周易】"君子以自強不息"之象;孫敬懸發苦讀,正應【論語】"發憤忘食"之訓。

其二,從歷史語境觀之,二人苦學皆有其時代必然。戰國之世,蘇秦欲以縱橫之術干諸侯,非苦讀【陰符】不能得其奧;東漢之時,孫敬欲通經致仕,非精研典籍難成其業。然需明辨者,二人之苦學非徒自虐,實爲"勞其筋骨"以"增益其所不能"的實踐。【禮記·學記】云"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二人所爲,正是把握治學時機之舉。

其三,就現代啟示而論,此典當以辯證眼光視之。其勤勉精神固然可嘉,然【黃帝內經】早有"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之誡。程頤謂"學貴專一",朱熹言"循序漸進",皆強調治學須張弛有度。今人效古,當取其"精勤"之神而去其"自戕"之形,以科學方法代極端之舉,方合【中庸】"執兩用中"之道。

要之,"懸梁刺股"作爲文化符號,其價值不在具體行爲之模仿,而在精神內核之傳承。司馬遷【報任安書】言"蓋文王拘而演【周易】",正與此典同調,皆昭示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永恆真理。然學者當記:真正的勤學,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完整過程,非獨熬夜苦讀一端而已。
雲蒸魚含 發表於 2025-7-11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懸梁刺股"的勤學精神與當代啟示】

"懸梁刺股"作爲中國傳統文化中勤學苦讀的典範,蘊含著深刻的治學精神與文化內涵。此典故由東漢孫敬"頭懸梁"與戰國蘇秦"錐刺股"兩個獨立典故合流而成,歷經千年沉澱,終成中華勤學文化的重要符號。

從訓詁學角度考察,"懸梁"之"梁"確指建築構件中的水平承重木,【營造法式】謂之"棟梁";"股"在先秦文獻中多指大腿,【說文解字】釋爲"髀也"。二者皆採用極端方式對抗生理極限:孫敬以繩系發懸於梁,利用痛覺保持清醒;蘇秦以錐刺股,借突發痛感驅散睡意。這種近乎自虐的苦讀方式,實則反映了先秦至漢代士人階層"學而優則仕"的強烈進取意識。

歷史語境下,孫敬、蘇秦皆屬縱橫家流派。據【漢書·藝文志】載,縱橫之學講究"量權揣能",需要博覽群書、洞察時勢。蘇秦"夜發陳篋"讀【陰符】,孫敬"閉戶潛修"的記載,正體現了這一學派對知識儲備的嚴苛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戰國策】記載蘇秦"引錐自刺其股"時,正處於"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的人生低谷,其苦讀行爲實帶有強烈的現實功利性。

從教育史維度審視,這種極端勤學方式在印刷術未普及的簡帛時代具有特殊意義。當時書籍難得,求學機會珍貴,士人常需"負笈千里"求師問學。如【後漢書】載孫敬"家貧無燭,乃鑿壁引光",與匡衡"鑿壁偷光"異曲同工,共同構成了早期教育資源匱乏條件下的特殊學習景觀。

然則,當代借鑑此典故時需持辯證態度。程頤【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強調"循序漸進",朱熹【朱子讀書法】主張"寬著期限",皆反對過度消耗身心的學習方式。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也表明,適度休息與科學用腦方能保證學習效率。故"懸梁刺股"的精神內核當取其"自強不息"(【周易·乾卦】)的意志品質,而非簡單模仿其外在形式。

要之,這一典故的價值在於彰顯中華民族重視教育、崇尚奮鬥的文化基因。在知識獲取便捷的今天,我們更應傳承其"韋編三絕"的鑽研精神,同時以科學態度革新學習方法,使傳統勤學智慧在現代語境下煥發新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