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43|回覆: 1

[成語典故] 管中窺豹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9-9 18: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管中窺豹】相關人物

王獻之(344年—386年),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爲“二王”。與張芝、鍾繇、王羲之並稱“書中四賢”。

【管中窺豹】涵義

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管中窺豹】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管中窺豹】辨析

【管中窺豹】讀音:guǎn zhōng kuī bào

【管中窺豹】近義詞:瓮天之見、井蛙之見、一孔之見、以蠡測海、坐井觀天

【管中窺豹】反義詞:目不暇接、見多識廣、一覽無餘、洞若觀火、一目了然

【管中窺豹歇後語】:略見一斑

【管中窺豹】用法:偏正式;作謂語、狀語;含貶義

【管中窺豹】造句

1.這件事情非常複雜,單憑管中窺豹,如何能盡訪其中真象?

2.有的人孤陋寡聞,管中窺豹,卻喜誇誇其談,炫耀自己。

3.儘管只看簡介,但管中窺豹,對這部小說暢銷的原因,我已略知大概。

4.這幾天的考察,只是管中窺豹,要想全面反映這地區的情況,還得深入調查研究。

5.聽他報告後,我才知道他也是管中窺豹,並不全面了解事情的真相。

6.雖然尚未目睹完整影片,但我們從預告片中,也能管中窺豹地略見全片的氣勢。

7.徒雲一葉知秋難免不見森林,管中窺豹結果全是皮毛。

8.雖然我們只是管中窺豹,但憑過去累積的經驗,可能離事實不遠。

9.往往普通修者只是管中窺豹,從不會去看其內在,所以,修到正果的修者往往是萬中無一。

10.統計學老師說抽樣調查有如管中窺豹一樣,都是利用少數樣本去推求事情的全貌。

【管中窺豹】成語典故: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後他也成爲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與父親並稱“二王”。但對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種遊戲)卻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幾個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畫腳地說:“你要輸了。”那個人不高興地看了他一眼說:“這個小孩就像從管子裡看豹,只看見豹身上的一塊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獻之看到他們這樣說自己,不禁大憤,說道:“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就甩開袖子走。

【管中窺豹文言文】:

“王子敬(王獻之)數歲時,嘗看諸門生樗蒱,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畢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管中窺豹】成語接龍:

管中窺豹→豹死留皮→皮相之見→見鞍思馬→馬到功成→成敗論人→人一己百→百思莫解→解兵釋甲→甲冠天下→下車作威→威鳳祥麟→麟角鳳毛→毛遂自薦→薦賢舉能→能上能下→下車伊始→始終若一→一門同氣→氣吞山河→河海清宴→宴安鳩毒→毒瀧惡霧→霧散雲披→披麻帶孝→孝悌忠信→信言不美→美不勝收→收視反聽→聽風聽水→水色山光→光宗耀祖→祖宗成法→法無二門→門戶之見→見利忘義→義海恩山→山清水秀→秀外惠中→中心搖搖→搖頭幌腦→腦滿腸肥→肥馬輕裘→裘馬輕肥→肥頭大面→面折廷爭→爭前恐後→後手不接→接二連三→三頭兩面→面是背非→非常之謀→謀臣武將→將機就機→機難輕失→失驚打怪→怪聲怪氣→氣壯膽粗→粗心浮氣→氣憤填膺→膺籙受圖→圖謀不軌→軌物范世→世態人情→情同手足→足食豐衣→衣不完采→采及葑菲→菲食薄衣→衣不重采→採風問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穿齦血→血跡斑斑→斑駁陸離→離經辨志→志在千里→裡勾外連→連戰皆捷

【管中窺豹】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我們在觀察事情或事物的時候,不能只看一部分就做結論,要將事情看全面後才可下判斷。

 
雨紛飛啊 發表於 2025-6-8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管中窺豹"的認知局限與治學啟示】

"管中窺豹"一典出自【世說新語·方正】,其認知論意義遠超出成語本身的修辭範疇。王獻之觀樗蒲而遭譏諷的典故,實爲魏晉清談中"言意之辨"的生動體現。劉孝標註引【荀粲別傳】載"理之微者,非物象所舉",正與"時見一斑"形成哲學呼應——認知主體若拘於方寸之見,終難體察大道之全。

考此成語的認知結構,"管"爲認知媒介的局限,"豹"指認知對象的整體性。漢代王充【論衡】已有"不睹全牛"之說,至葛洪【抱朴子】更言"寸管測天",皆揭示認知活動中主客體關係的辯證性。值得注意的是,成語在【世說】原語境中兼具雙重意味:既批評片面認知,又暗含"一斑可證全豹"的認知可能,這種張力恰是魏晉玄學"言不盡意"論的具象化。

在治學方法上,該成語警示三種認知誤區:其一爲【文心雕龍】所謂"各照隅隙,鮮觀衢路"的視野狹隘;其二如王弼注【易】批評的"執一隅之見";其三即程頤指出的"一物不知,儒者之恥"的求全之弊。然清代考據學家錢大昕提出"由部分而推全體"的實證方法,又賦予"窺豹"以方法論價值,此即章學誠【文史通義】強調的"即器明道"之理。

當代知識爆炸時代,"管中窺豹"現象更顯其現實意義。蘇軾【日喻】云"識日者非目之罪",今人面對碎片化信息,當效法朱熹"格物致知"的漸進功夫,既保持"一斑"考察的嚴謹,又具備"全豹"觀照的胸襟。王獻之最終成爲與父齊名的書法家,恰證明認知局限可經由"轉識成智"的修爲而超越。治學者當以此爲鑒,在專精與博觀之間保持張力,方不負古人"睹一斑而識全豹"的辯證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