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13|回覆: 0

[成語典故] 懸崖勒馬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2 17: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懸崖勒馬】涵義

懸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馬:收住韁繩,使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邊上勒住馬。比喻到了危險的邊緣及時清醒回頭。

【懸崖勒馬】出處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此書生懸崖勒馬,可謂大智矣。”

【懸崖勒馬】辨析

【懸崖勒馬】讀音:xuán yá lè mǎ

【懸崖勒馬】近義詞:回頭是岸

【懸崖勒馬】反義詞:執迷不悟

【懸崖勒馬歇後語】:回頭是岸

【懸崖勒馬】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分句;用於勸誡人

【懸崖勒馬】造句

1、人生如果錯了方向,止步就是進步。懸崖勒馬,爲時未晚;船到江心,補漏已遲。

2、大家勸王明懸崖勒馬,儘快改正錯誤。

3、幸虧小明懸崖勒馬,要不然已進入監獄了。

4、犯了錯誤如果能夠懸崖勒馬,那麼就能得到從寬處理。

5、直面失敗,你才有懸崖勒馬,改變你錯誤的抉擇,重新選擇目標,重新調整方位,用我們的堅強與毅力和未來再作一次拼搏。

6、犯罪分子必須懸崖勒馬,否則將變成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7、你已經鑄成大錯,千萬不可一誤再誤,趕快懸崖勒馬吧!

8、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現在懸崖勒馬,錯誤還是可以挽救的。

9、你冒犯他是愚蠢的,你必須立刻懸崖勒馬

10、你吸毒成癮,屢勸不改,如再不懸崖勒馬,那就十分危險了。

【懸崖勒馬】成語典故:

益都的朱天門講,有個書生寄居在京師的雲居寺中,見到一個十四五歲的童子,時常往來於寺中。那書生本是個浪蕩子,就引誘童子與他親熱,把他留在寺中同宿。天亮時,有位客人推門進來。書生很窘迫,但客人似乎什麼也沒看到。不久僧人送來茶飯,也像沒有看到。書生疑心有異,等客人離開,就抱過那童子追問。童子說:“您不要害怕,我實是杏花精。”書生驚駭地問:“你是來誘惑我的嗎?”

童子說:“精與鬼不同。山魈厲鬼,依附草木作祟,那才叫鬼。千年的老樹,英華內聚,時間長了成爲人形,如同道家結爲聖胎,這叫作精。鬼危害人,精是不害人的。”書生問:“花妖多爲女子,爲什麼唯獨你是男子呢?”童子說:“杏有雌雄,我是雄杏。”書生又問:“你爲什麼像女人一樣呢?”童子說:“那是前緣。”書生問:“人與草木之間會有前緣嗎?”童子慚愧忸怩了好一會兒,說:“不藉助人的精氣,我是不能修煉成人形的。”書生說:“那麼你還是在媚惑我了。”他立即推開枕頭起來。那童子也不高興地離開了。這書生能懸崖勒馬,可以說是很明智的人了。他是朱天門的弟子,因此天門不肯說出他的名字。

【懸崖勒馬】成語接龍:

懸崖勒馬→馬牛襟裾→裾馬襟牛→牛角之歌→歌舞昇平→平地青雲→雲飛煙滅→滅頂之災→災難深重→重理舊業→業精於勤→勤學苦練→練達老成→成算在心→心長綆短→短見薄識→識時通變→變幻無窮→窮山竭澤→澤吻磨牙→牙牙學語→語不投機→機不容發→發家致業→業業兢兢→兢兢戰戰→戰戰業業→業業矜矜→矜名妒能→能伸能屈→屈高就下→下車伊始→始終不易→易俗移風→風瀟雨晦→晦盲否塞→塞翁之馬→馬瘦毛長→長念卻慮→慮周藻密→密鑼緊鼓→鼓唇搖舌→舌橋不下→下馬看花→花朝月夕→夕惕若厲→厲世磨鈍→鈍學累功→功高震主→主聖臣良→良弓無改→改換門閭→閭閻撲地→地上天宮→宮鄰金虎→虎落平陽→陽春白雪→雪窗螢火→火然泉達→達人知命→命里註定→定傾扶危→危急存亡→亡不待夕→夕惕朝干→乾淨利索→索隱行怪→怪事咄咄→咄咄怪事→事必躬親→親當矢石→石沈大海→海納百川→川流不息→息事寧人→人己一視→視爲知己→己溺己飢→饑寒交切→切齒痛恨

 
陸香系 發表於 2025-5-15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懸崖勒馬"的警世價值與處世智慧】

"懸崖勒馬"一詞語出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其意象之險峻、勸誡之深切,實爲中華處世哲學之精髓。本文擬從訓詁、哲理、實踐三端,闡發此成語之深層價值。

一、字義訓詁與意象解析
"懸"者垂也,"崖"者山邊,"勒"本指馬轡銜鐵,引申爲強力約束。四字合觀,構成"千鈞一髮之際以人力挽危局"的動態畫面。較之佛家"回頭是岸"的靜態譬喻,此語更強調危機中的主動抉擇。紀昀以"大智"評之,正著眼於當事者在混沌中突現的清明覺性。

二、儒道互補的哲學意蘊
儒家"知幾其神"(【周易·繫辭】)與此語暗合。孔子云"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正是反對盲目冒進。而道家"知止不殆"(【道德經】四十四章)之說,更與此語形成互文。值得注意的是,典故中杏花精"英華內聚"的解說,實以精怪之口闡發道家"守柔曰強"的處世智慧——所謂勒馬之智,本質是對"勢"的清醒認知。

三、當代社會的實踐意義
觀今日社會,網貸青年以貸養貸、企業盲目擴張而資金鍊斷裂等案例,皆因缺乏"勒馬"意識。古人云"船到江心補漏遲",然現代決策心理學指出,多數重大失誤前都存在"認知失調"的預警期。此時若能效法典故中書生的警覺("疑心有異"而追問),便可避免沉沒成本效應導致的悲劇。

結語:此語之妙,在於將生死抉擇具象爲馭馬場景,比西方"潘多拉魔盒"之喻更具行動指導性。讀者當識得:所謂"勒馬",非怯懦退縮,恰是【孫子兵法】"先爲不可勝"的大勇。若能參透此中三昧,則處世立身,自可於激流中得從容。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