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34|回覆: 0

[國學灌水] 半日閒譚總有『涼友』送清風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7-27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半日閒譚:總有『涼友』送清風

天氣入伏,正是烈日炎炎的時節。這個時候,自然是躲在空調房裡最爲舒適愜意。『甜』外思『苦』,難免生出『沒有空調的時候人是怎麼過的』這樣的感慨來。其實沒有空調,還有一位節能環保的『夏日之友』,至今日依然兢兢業業地在不少人手中服役,它就是——扇子。

扇子,其名似乎有點通俗,宋人有云:『淨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涼友,恰是古人贈予扇子的美名。古人日用器物多矣,何以梳子未得名『發小』,杯子未得名『水友』,卻偏偏給扇子一個如此親切的擬人化稱呼?對『救人於酷暑』的感恩或許是原因之一,但扇子超越器物之用而承載的文化含義,也應是重要的理由。

說到扇子,人們先想到的大概是今日街頭巷尾最常見的摺扇,但有據可查的歷史中最早出現的,很可能是『羽扇』,也就是大家心目中常與『綸巾』相伴、『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那個『羽扇』。拜【三國演義】所賜,羽扇成爲了謀略和智慧的化身,也進一步證明了至少在三國時期,羽扇就已不罕見,算來少說也有兩千年的歷史。其取材天然,扇出的風也徐然綿軟,頗有些天人合一的仙氣,堪稱扇子家族中的老大哥。

若說羽扇是『雄姿英發』的大哥,那麼扇子家族的另一位成員——團扇,則更像是嬌柔美麗的小妹。團扇的結構其實和羽扇頗爲相似,只是把羽扇的羽毛扇骨換成了木質、竹質,將羽毛的扇面替換成了紙質、綢緞等,因此少了幾分自然天成的灑脫,多了幾分人工細作的精緻。因其精美,多成爲達官貴人、仕女貴婦手中的把玩之物,古人與團扇相關的詩句,也往往沾染了一些『輕羅小扇撲流螢』的貴氣和脂粉氣,而班婕妤的【怨歌行】,則將團扇中的陰柔哀怨寫絕了:『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爲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哀婉之處,令人讀之動容。

另外,還有因【西遊記】家喻戶曉的芭蕉扇、充滿市井風情的蒲扇等。但到今天,最普遍最多見的,還是要數之前提到的摺扇。

摺扇出現的時間,有說源於南北朝,有說源於唐代,有說源於明代,說法不一,但其出現晚於羽扇團扇等不具備摺疊功能的扇子,應是不爭的事實。而摺扇的設計,也仿佛天外來物一般無跡可尋。摺扇取消了傳統扇子的扇柄,並將傳統的固定扇骨、扇面開創性地改作可摺疊的設計,將寬敞大氣的扇面收爲精巧狹長的『一段』,開合間頗有『虛實相生』的妙趣,而開啟時的扇形弧面與收起時的狹長立方,又有些『天圓地方』的禪意。作爲一項延續數百年乃至上千年而依舊屹立不倒的設計,堪稱絕妙。

用今天的話講,摺扇的出現使得扇子的『可玩性』更上了一個台階。首先,和精緻小巧的團扇相比,摺扇堪稱『精緻大氣』,不僅女性可用,男性也終於可以理直氣壯地執扇在手,不僅不會顯得『娘』,而且更顯風雅瀟灑;不同材質的扇骨扇面可以產生非常豐富的搭配,可以紫檀貢緞,亦可竹木粗絹,可以雕花鏤空,亦可『大懶不工』,豐儉由人,足以彰顯個性;而展開後平整的扇面,可以題詞,可以作畫,成爲文人揮灑才華的絕好舞台。扇面一節一節打開的形式,亦天然地適合題寫古詩詞;扇面的扇形,作爲作畫的畫布也有其獨到之處,以至於後來扇面詩文及扇面畫,成爲一種獨立的書畫藝術形式,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渾然一體。

文人墨客鍾愛玩物的摺扇,也慢慢化身成文人符號的一部分。一把摺扇,衣袂翩翩,構成了今人對古代『風流才子』的想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戲說乾隆】【楚留香】在國內電視上熱播,一場場精彩帥氣的『扇子戲』傾倒了無數男女,也在街頭巷尾掀起了一股模仿熱潮。學著鄭少秋的樣子執一把摺扇在手,『嘩』的一聲打開,『嗒』的一聲合上,大概是不少人當初人前背後操練過的標準動作。而爲此甩裂扇面、弄斷扇骨,爲了『瀟灑』竟亦在所不惜。

扇面書畫也是摺扇樂趣中極重要的一部分,前些年唐伯虎的【江亭談古圖扇面】曾在拍賣會上拍出千萬天價,這是藏界風雲,與我等百姓無關,市購日用所見最多的扇面,乃是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另有一篇名曰【莫生氣】的打油詩,也令人印象頗深。『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爲有緣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該去珍惜』云云,至今還朗朗上口。近些年『無厘頭』之風盛行,曾見一扇面上題五個大字:『還是空調好』,詼諧戲謔,令人莞爾。扇面的趣味有古今之分,材質與工藝亦有貴賤之別,但無論如何,扇出的涼風卻是一樣的清爽。正如其雅號,『涼友』與『良友』的共性,便是待人不分高低貴賤一視同仁,召之即來,扇之有風,所到之處,天下同此涼熱,身清爽,心安寧。

辣基痛擊 發表於 2025-8-2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扇之三昧:從器物之用至人文之載】

扇之爲物,微而著矣。今人觀扇,但見招風之器;古人觀扇,則見載道之文。宋人所謂"涼友"者,非獨言其功用,實寓人文化成之深意。扇之於中華,猶劍之於武士,非止於形而下者。

考扇之源流,當以羽扇爲最古。【世本】載"舜作五明扇",雖不可盡信,然殷商甲骨文中已有"扇"字象形。至三國時,諸葛武侯羽扇綸巾,遂使羽扇成爲韜略之象徵。此非偶然,蓋羽扇取禽鳥之翮,合"觀物取象"之道,其徐緩之風暗合"治大國若烹小鮮"之理。陸機【羽扇賦】云:"移圓質於方柄,播惠風於微形",正道出其中三昧。

團扇之興,實爲女史文化之鏡像。班婕妤【怨歌行】以扇喻人,開"閨怨體"之先河。唐人王建【調笑令】"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宋人晏幾道"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皆承此脈。團扇之圓,暗合"圓滿"之思;其紈素之質,又寓"皎潔"之德。此非單純器物,實爲女性情感之載體。

摺扇之妙,尤見古人巧思。明人劉若愚【酌中志】詳載摺扇製作之精:"以湘妃竹爲骨,以迴文錦爲面,開之則舒,斂之則卷"。其開合之際,暗合【周易】"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干"之理。董其昌嘗言:"展卷如對江山,收扇若懷璧玉",正是悟得此中玄機。

今人但知空調之涼,不知扇底之風實含三重境界:一曰生理之涼,二曰心理之靜,三曰哲理之悟。東坡【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此清風即扇中所求之至境。扇之消亡非關實用,實因現代人已難體會"搖扇望雲霓"的閒適心境。

扇道之微,可觀世變。當"涼友"變爲博物館陳列時,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件器物,更是一種"徐引清風"的生活美學。願今人把玩摺扇時,不僅能覺其涼,更能會其文心,如此方不負古人"淨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之雅意。
葉住秒 發表於 2025-8-2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扇之三昧:從器物之用窺見華夏雅道精神】

扇之爲物,看似尋常日用,實則蘊藏華夏文明三昧真火。宋人呼爲"涼友",非獨言其消暑之功,實乃道出器物與人性相通之妙諦。扇之演變,恰似一部微縮的華夏文明史,羽扇之清逸、團扇之婉約、摺扇之機巧,各具性靈,各得其所。

羽扇之貴,貴在"道法自然"。【世說新語】載諸葛亮"乘素輿,葛巾毛扇",其羽扇非獨納涼,實爲名士風骨之外化。陸機【羽扇賦】云:"飄縞羽於清霄,擬妙姿於白雪",此中可見魏晉名士以羽扇爲媒介,將天地清氣引入塵世。羽扇之骨多用鶴翎,其形制上銳下豐,暗合【周易】"仰觀俯察"之道,執扇者搖動間,儼然有"與天地精神往來"之象。

團扇之妙,妙在"哀而不傷"。班婕妤【怨歌行】以團扇喻女子命運,實開"托物言志"之先河。唐人王建【調笑令】詠:"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更將團扇化爲情感載體。考其形制,圓如滿月,柄居正中,暗合"中庸"之道。宋徽宗【枇杷山鳥圖】中團扇,絹本設色,繪事精微,可見團扇已從實用器升華爲藝術載體,承載著文人"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

摺扇之奇,奇在"陰陽和合"。其開合之妙,深得【道德經】"三十輻共一轂"之要義。明人文震亨【長物志】詳載摺扇製作:"以湘妃竹爲骨,雪白連四爲面",開之則成圓弧,合之則歸方正,恰是"天圓地方"宇宙觀的微觀呈現。董其昌等文人尤喜在扇面題詩作畫,方寸之間盡顯乾坤,遂使摺扇成爲"行走的文人書房"。

扇道之衰微,實爲雅道式微之徵兆。今人但知空調之涼,不解搖扇之趣。殊不知執扇者腕底生風之際,正是身心與天地共鳴之時。東坡詩云:"輕衫蒲葵扇,自在林下風",此中真意,正在人與物的相知相得。扇之三昧,終歸是華夏文明"器以載道"精神的鮮活註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