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88|回覆: 1

故宮專用宣紙製作人曹建勤古法造紙已傳承27代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6-17 16: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故宮專用宣紙製作人曹建勤古法造紙已傳承27代

故宮專用宣紙製作人曹建勤古法造紙已傳承27代

曹建勤正在演示撈紙技藝。

故宮專用宣紙製作人曹建勤古法造紙已傳承27代

故宮專用宣紙製作人曹建勤古法造紙已傳承27代

曹建勤正在演示撈紙技藝

午後。清華美院。

53歲的曹建勤正在一間教室內,對著滿屋的學生們滔滔不絕。他講的是宣紙製作。課程並不枯燥,尤其是到了動手操作環節,看得出,每個學生都躍躍欲試,想親手做出一張宣紙。曹建勤也在一旁悉心指導著學生每一個微小的動作。

曹建勤是安徽省級宣紙製作傳統技藝的傳承人。他在這一行里摸爬滾打了30多年,一身正氣,清白傳家是祖傳家訓。曹建勤說,這是工藝之道,亦是生活之道。

手工造紙走進高校

這已經不是曹建勤第一次走進大學講堂了。

很多人好奇,這位來自南方鄉下的手工藝人,爲何能到國內頂尖學府教學?其實,這緣於文化部的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習項目。這個項目意在促進非遺傳承人和藝術院校間的合作,解決非遺在傳承過程中面臨的現實課題,比如,研發能力不足、如何通過設計提升效益等。

一般人都知道宣紙產於安徽宣城,但很少人知道,其實它的發源地在涇縣小嶺村。曹建勤說,宣紙作爲中華文化的瑰寶,2009年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研習書法的人越來越多,宣紙也被越來越廣泛的使用,但能真正說清什麼紙叫宣紙的人還不多。

按照嚴格定義,宣紙是指採用安徽省涇縣及周邊地區的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不摻雜其他原材料,利用涇縣地區獨有的山泉水,按照傳統工藝方法製作而成的高級藝術用紙。

這種紙,具有墨分五彩的特色,即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再加上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故有紙中之王、紙壽千年的美譽。真正意義上的宣紙,是有國家原產地地域認證的,也就是說,只有涇縣生產的才叫宣紙。川湘等地也有古法造紙,不過用料不同,後來,人們理解的宣紙,已經變成了一種書畫載體的廣泛定義。

宣紙世家傳承百年

曹氏宣紙始於宋代,到曹建勤這一代,已經傳承了27代。曹建勤的爺爺曹一清是小嶺村最好的撈紙師傅。造紙分18道大工序、108道小工序。其中,製漿和撈紙是最關鍵的兩大步驟,也是最考究製紙奧義和手上功夫的兩項。每年掃墓,曹一清都會帶一卷宣紙新產品,祭祀祖宗,報告宣紙無恙。至今,這個傳統依然保留著。

曹建勤的父親曹人傑,從14歲就開始跟隨其父學習傳統宣紙製作,掌握了原料加工、撈紙、曬紙等關鍵工藝,直至退休,他從未離開宣紙生產。失傳了兩百多年的白鹿宣紙,就是在他的指導下恢復生產的。這種精製紙品,紙面上印有數頭奔跑的白鹿暗紋,高超的製作技藝令人嘆爲觀止。

1980年高中畢業後,曹建勤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宣紙製作,1986年他創辦紫金樓宣紙廠,3年後註冊曹氏宣紙商標。那時候,涇縣的宣紙廠很少,只有一家國營的紅星宣紙廠。私人辦宣紙廠非常困難。我是縣裡第一個辦宣紙廠的個體戶,當時爲了一個營業執照的審批,不知道跑了多少路。

創業初期,曹建勤靠在報紙上做廣告,積攢了不少人氣。書法愛好者們從全國各地給他匯過錢來買紙。不過,沒多久,當地的工商部門就找到了他。因爲宣紙行業有特殊性,除了秘不外傳的獨門絕技,還有行業保密條例進一步規範著。市場雖是開放的,但是並不允許製作者公開做廣告。所以,剛剛起步的曹建勤,面對怎麼能做廣告的質問,只能選擇停發廣告。至今,回想起初入行時的無知,曹建勤仍會忍俊不禁。

爲故宮特製專用宣紙

比起賣紙,曹建勤更愛的是做紙。他說,這是他的一個情結,作爲曹氏宣紙的後代,他想在這上面做點成績出來。

要想讓更多的人知道曹氏宣紙,就必須走出小縣城。在字畫行里,北京琉璃廠一直以來都是尖貨扎堆的地方。1990年,曹建勤在這裡開了一家直營店,同時還有幾家店代銷他做的宣紙。不過,因爲總出現拖欠貨款的情況,2000年,曹建勤決定自己開店。他在琉璃廠西街76號租下了一間破舊的小屋。小屋的上一任房主經營的是飯店,騰退後,曹建勤沒捨得花錢裝修,只是把這間不到70平方米的小屋,按照兩堵隔斷的劃分,簡單分成了賣貨、睡覺和吃飯的地方。那時,爲了照顧生意,父親、老婆、妹妹、妹夫也都舉家北漂,5個人擠在一間小屋裡。

當時的琉璃廠,雖然路面破舊,但是從這條街上傳出的淘寶故事常被人津津樂道。那時,在琉璃廠賣紙以四川人居多,他們賣的主要是由竹子做原材料的宣紙,還有幾家國營店,來自安徽的造紙人並不多。在北京打拼的日子很艱苦。曹建勤的印象中,北京的冬天一直很冷,租住的小屋四面透風,冷的時候,他就靠喝二鍋頭取暖。屋子的排水差,每到下雨全家就要拿起盆盆罐罐往外淘水。後來,生意越來越有起色,他將店搬到了55號,條件也改善了一些。

幾年前,曹建勤又將店面搬到了條件更好的新鋪面。不過,至今他仍覺得,這一行里的事,有他看不透的地方。比如,在老家賣不了的、長了霉斑的紙,這裡都有人搶著要。碰到的人更是形形色色,有錢的人,進店不問價格,專挑最貴的買;有的日子過得細,5分錢一張的紙,還要數上好幾遍

這些年中,曹建勤曾爲國家圖書館敦煌殘卷的修復、永樂大典的重印以及故宮博物院乾隆花園等建築物的維修特製過專用宣紙,啟功、韓美林等書畫家還找他訂製過宣紙。

他說,宣紙這一行最好的年份是上世紀80年代,那時涇縣大大小小的宣紙廠產的紙,幾乎都供不應求,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買家。一時間紙比字貴。即便那些有名的書畫家到涇縣,揮毫潑墨也不一定能換來幾刀好紙。但到了2000年,這種情況就反過來了,宣紙的價值漸漸被人低估。

製作宣紙是一項繁複細緻的工藝,從原料到成品的生產周期至少要一年。曹建勤說,他做的每張紙都要對得起祖訓,所以,他希望自己能繼續守住本心,也希望他的兒子,作爲曹家第28代傳人,能將老祖宗留下的這份手藝傳承下去。

原標題:宣紙無言傳藝有聲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4-6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曹氏宣紙的工藝道統與文化守正】

曹建勤先生作爲涇縣曹氏宣紙第二十七代傳人,其家族技藝的延續實爲中華物質文明活態傳承之典範。故宮專用宣紙的殊榮,非僅源於地理標誌認證,更在於其對"青檀皮—沙田稻草"二元配比、山泉浸潤、百日曝曬等核心古法的恪守。這種以匠人肢體記憶爲載體的知識體系,恰是【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理念的當代實踐。

宣紙之"宣",在當代已泛化爲書畫用紙的代稱,然其本義特指涇縣地理空間與人文技藝的複合產物。曹氏作坊遵循的"水火相濟"法則——以榔樹鹼液蒸煮脫膠,借喀斯特山泉漂白,憑皖南溫濕氣候自然分揭——構成不可複製的生態智慧。其"墨分五彩"的特性,實爲纖維孔隙率與礦物墨粒的微觀對話,這種物質性審美,正是中國書畫"澄懷味象"美學觀的物質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曹氏家族將造紙工序神聖化的儀式實踐。以新紙祭祖的儀軌,暗合【周禮】"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的造物倫理。白鹿宣的復原尤具深意:明代【遵生八箋】載其"瑩潤如玉",曹人傑先生通過逆向工程破解失傳的盪簾打浪技法,使暗紋浮沉如霧豹隱現,此乃技術人類學所謂"重構性傳承"的典型案例。

當下非遺進高校的研習模式,實爲應對"體知"困境的雙贏之策。美院學子在撈紙的"一沉一提"間,不僅習得"計秒成膜"的肌肉控制,更領悟【髹飾錄】"巧法造化,質則人身"的工藝哲學。曹建勤的教學實踐,恰是打破"技—道"二元對立的文化實踐,使千年紙脈在青年學子的掌紋中續寫新章。

傳統工藝的當代存續,需以"守正"爲前提。曹氏宣紙的啟示在於:真正的文化遺產從不是博物館的標本,而是持續參與文明對話的活性基因。當機械造紙追求"均質化"時,手工宣紙的每道簾紋都在訴說"和而不同"的東方價值——這或許正是"紙壽千年"的深層密碼。
發表於 2025-7-14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涇縣曹氏宣紙的工藝道統與文化守正】
(文/國學研究所 明德)

觀曹建勤先生古法造紙事,乃見中華器物精神之活態傳承。涇縣曹氏一脈,自宋迄今二十七代薪火不絕,非獨技藝之延續,實爲"格物致知"傳統在當代之顯揚。【考工記】云:"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曹氏宣紙正得此四者和合之妙。

一、法天象地的工藝哲學
真宣紙必取涇縣青檀皮、沙田稻草,此乃"因地制宜"之智。青檀纖維柔韌似筋,稻草漿質綿密如肌,二者陰陽相濟,暗合【周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之理。其用水必取山澗活泉,蓋因"水者,地之血氣"(【管子·水地】),涇縣水質清冽含礦,與原料相遇而生墨韻層次,此即莊子所謂"道進乎技"之境。曹氏祭祀必攜新紙告祖,正是【禮記】"不忘本"之教,將器物賦予生命倫理。

二、匠心獨運的工夫體系
108道工序非虛數,實對應【周易】乾坤二卦之數。撈紙時"盪簾"手法,須合"中庸"之道——力道過猛則紙薄易裂,不足則厚滯失透。曹建勤教學時強調"手隨心轉",恰是【尚書】"惟精惟一"的現世註腳。白鹿宣之復現尤具深意,此紙昔爲宮廷秘藏,其"瑩潤如玉"之質,正是對"繪事後素"(【論語】)美學理念的極致詮釋。

三、守文持重的當代意義
今人常見"非遺"二字而難悟其髓。曹氏入清華授藝,非止技藝傳遞,實開"師徒相授"與"學院教育"融合新途。【大學】言"苟日新,日日新",傳統工藝之存續,正需如曹建勤般既守"紙壽千年"之本真,復探現代應用之可能。其家訓"清白傳家",恰是【朱子家訓】"慎勿貪求"在匠道中的迴響。

昔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稱"宣紙百金不易",今觀曹氏造紙,乃知此非虛譽。當機械複製時代,古法宣紙猶存"斫輪之手"(【莊子】)的體溫與靈韻,此即中華文明"道器合一"的活化石。曹門二十七代堅守,非爲一家之私,實系文化命脈之公器。學者當從此中體認:真正的傳承,乃是讓古老智慧在當代生活中繼續"生生不息"。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