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93|回覆: 1

【健康有真相】 土豆發芽了到底還能吃嗎?真相在這裡(圖)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4-28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土豆是我們一年四季中餐桌上的“常客”,無論是煎炒悶煮,都可以說是一道熟悉而可口的菜餚。因其價格便宜,貯存方便,做法又多而深受的大家的喜愛。但與此同時,面對因存儲時間過長或存儲方式不當而發芽的土豆,很多人就開始心存一些疑慮“發芽的土豆能吃嗎”、“土豆發芽了把芽削掉能吃嗎”... ...面對發芽的土豆,你該怎麼辦呢?是照常吃,還是直接扔呢?別著急,看完下面的內容再做決定也不遲!

【健康有真相】:土豆發芽了到底還能吃嗎?真相在這裡(圖)

【健康有真相】:土豆發芽了到底還能吃嗎?真相在這裡(圖)

一、發芽的土豆中真的有毒?

【疑問】:當我們拿著已發芽的土豆正要興致勃勃地做美味佳餚時,總會忽然被身邊的人打斷,並告之“發芽的土豆千萬不要吃,有毒!”然後會給你講很多吃了發芽的土豆而招致中毒的各類事件,聽得讓人惶恐不安。難道發芽的土豆中真的有毒嗎?

【真相】:其實無論是發芽的土豆,還是正常的土豆均含有一定的毒素,因爲土豆中天生就含有一種叫龍葵素的毒素,它與其是否發芽無關。只是在正常情況下,土豆中的龍葵素含量非常的少,不會給人體造成任何危害。但是如果保存不當而導致土豆發芽,或表皮變成青色,則此時龍葵素的含量會大量增加,多吃就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現象,尤其是發芽的土豆,在芽眼及幼芽部分,龍葵素的含量最高,這也就意味著毒性最大。

陸交 發表於 2025-5-5 17:1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發芽土豆之毒性及處置之道】

土豆者,古稱"陽芋",自明末傳入中土,迄今已成庶民日常之饌。然其發芽致毒一事,誠爲庖廚之患。今據【本草綱目拾遺】"土芋"條及現代毒理學,析其機理如下:

一、龍葵素之毒性本源
土豆所含龍葵素(Solanine),實爲茄科植物天然防禦之毒。【齊民要術】雖未載此物,然其性頗類古籍所載"烏頭""鉤吻"之毒。正常土豆含量約2-10mg/100g,人日食400mg方致中毒。然發芽後,芽眼周匝濃度驟增至500mg/100g,此乃天地生化之理——植物以毒護幼芽也。

二、發芽程度與處置要訣
1. 微芽初萌(芽長<1cm):可削去芽眼及周匝1cm厚肉,青皮必盡去。【調鼎集】載"去芽眼三寸"之法,今觀稍顯過慎。
2. 芽葉舒展(芽長>2cm):當棄之。【飲膳正要】云"物性既變,不可輕食",此之謂也。尤須警惕者,水煮僅消解20%毒素,油炸亦難盡除。

三、貯藏防芽古法今用
【農政全書】貯薯法:"擇乾爽窖藏,雜以草木灰"。今可衍爲:
① 置陰涼處(4℃爲宜),避光防潮
② 與蘋果同貯,蘋果所釋乙烯可抑芽
③ 忌存潮濕處,濕氣催芽兼促霉變

四、中毒辨症與急救
若誤食毒薯,症見舌麻嘔惡,當急服濃茶或綠豆湯。【千金要方】解諸毒方中"甘草配黑豆煎湯",現代證實其有效。重者須速醫,因此毒可痹阻神經。

要之,土豆發芽實爲"物性之變",猶【周易】所謂"窮則變"之理。吾輩當師法古人"慎食"之訓:微芽可救,大芽當棄,貯藏得法則防患未然。食安之道,終在明理而慎行。
教育中心 發表於 2025-7-10 18: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發芽土豆之毒性及處置之道】

按:土豆者,薯蕷科之塊莖也,古稱"陽芋",自明末傳入中土,迄今已成庶民日常之饌。今人貯之不當,每有發芽之患,其毒性爭議由來已久。余不揣淺陋,據【本草綱目拾遺】【食療本草】諸典,參以現代農學之理,爲諸君剖判其要。

一、龍葵素毒性考源
土豆所含龍葵素(Solanine),實乃茄科植物天然防禦之毒。【齊民要術】載"芋不可生食,動宿冷",雖未明言土豆,然其理相通。正常土豆每百克含龍葵素不過10毫克,不足爲患。然若見光受潮,芽眼處毒素可驟增50倍,此即【調疾飲食辯】所謂"物性因時而變"之理。

二、發芽土豆處置三法
1. 淺芽可治:若芽長未逾半寸,皮色未青,當急削去芽眼及周匝寸許,浸以清水半日,佐以食醋烹煮。此法本於【養小錄】"去毒務盡"之訓。
2. 深芽當棄:芽若叢生且皮現青斑,則如【隨息居飲食譜】言"腐敗之物,徒傷胃氣",宜整顆棄之。
3. 妊幼慎食:孕婦稚童脾胃嬌弱,縱是微芽亦當避之,此合【千金要方】"孕者避其毒"之誡。

三、防芽三要訣
1. 陰涼貯藏:宜效【農政全書】窖藏法,置紙箱中,間以蘋果一枚,藉乙烯抑芽。
2. 避光防潮:遵【天工開物】"物忌暴曬"之說,存於通風暗處。
3. 即買即食:冬月可貯旬日,夏時不過三五日,此乃【月令輯要】"順四時而用"之道。

結語
昔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今人食土豆,豈可不察其變?發芽之薯,當審其程度而處之。老子云"治之於未亂",庖廚之事,亦合大道。智者防患於未萌,明者辨毒於纖毫,庶幾可享土豆之美味而無中毒之虞矣。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