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09|回覆: 0

[儒家文化] 哀憂勞懼危,爲政當知之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25 15: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追念遙遠的歷史,走出國門,放眼四望

追念遙遠的歷史,走出國門,放眼四望

『公曰:「善哉,非子之賢,則寡人不得聞此言也。雖然,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未嘗知哀,未嘗知憂,未嘗知勞,未嘗知懼,未嘗知危,恐不足以行五儀之教。若何?」孔子曰:「君入廟而右,登自阼階,仰視榱桷,俯察機筵。其器皆存而不睹其人。君以此思哀,則哀可知矣。昧爽夙興,正其衣冠,平旦視朝,慮其危難,一物失理,亂亡之端。君以此思憂,則憂可知矣。日出聽政,治乎中昃,諸侯子孫往來爲賓,行禮揖讓,慎其威儀,君以此思勞,則勞可知矣。緬然長思,出乎四門,周章遠望,睹亡國之墟,必將有數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可知矣。夫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可知矣。既明此五者,而又少留意於五儀之事,則於政治乎何有失哉!

出自【群書治要】卷十【孔子家語】。

公曰:「善哉,非子之賢,則寡人不得聞此言也。雖然,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未嘗知哀,未嘗知憂,未嘗知勞,未嘗知懼,未嘗知危,恐不足以行五儀之教。若何?」

哀公說:『太好了,要不是您這樣賢明,寡人就聽不到這樣的至理名言了。儘管如此,寡人從小生在深宮之中,被婦人們撫養長大,未曾感受過哀痛、憂慮、辛勞、恐懼、危險,恐怕不足以推行您所講的關於五等人的教誨。該怎麼辦呢?』

孔子曰:「君入廟而右,登自阼階,仰視榱桷,俯察機筵。其器皆存而不睹其人。君以此思哀,則哀可知矣。」

『阼階』,東階,主人迎接賓客的地方。『榱桷』,屋椽。『機筵』,就是几案和座席。『筵』,【說文解字】:『竹蓆也』,古人鋪在地上的座席。

孔子說:『君主您每次進入宗廟時,沿著右側行走,從東側階梯登上廟堂,抬頭看到屋頂的椽子,低頭看到盛滿祭品的几案和座席。這些器物都在,卻再也見不到逝去的先祖了。君主您因此感到哀傷,就知道什麼是哀傷了。』

昧爽夙興,正其衣冠,平旦視朝,慮其危難,一物失理,亂亡之端。君以此思憂,則憂可知矣。

『昧爽』,就是天將曉而尚暗之時。『夙』,『早敬也』。『昧爽夙興』,天剛剛亮的時候就起床。『平旦』古人根據天色,把夜半以後分爲雞鳴、昧旦、平旦三個階段。雞鳴指天明之前;昧旦指天將亮而未亮的時候;『平旦』指天亮的時間。天未亮就起床,穿戴整齊,天剛亮就臨朝聽政,考慮國家的危機、困難。一件事處理不當,就會成爲禍亂滅亡的開端。君主您以此感受憂慮,就知道什麼是憂慮了。

日出聽政,治乎中昃,諸侯子孫往來爲賓,行禮揖讓,慎其威儀,君以此思勞,則勞可知矣。

『中昃』,是日過午而見西斜,下午太陽西落的時候。『日出聽政』,太陽剛出來就開始處理朝政,一直到下午太陽西斜,接待各國諸侯子孫等來往的賓客,行禮揖讓,謹慎自己的威嚴禮儀,君主您以此感受辛勞,就可知道什麼是辛勞了。

緬然長思,出乎四門,周章遠望,睹亡國之墟,必將有數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可知矣。

『緬然』,遙遠的樣子。『周章』,周遍流行,遍及各地。追念遙遠的歷史,走出國門,放眼四望,看到許多滅亡國家的廢墟。君主,您以此感受恐懼,就可知道什麼是恐懼了!

夫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可知矣。既明此五者,而又少留意於五儀之事,則於政治乎何有失哉!

國君是舟,百姓就是水,水可以載舟,也可以使舟沉沒。國君從這裡感受危險,就可知道什麼是危險了。國君明白這五個方面後,再稍稍留意五等人才的識別任用,那麼辦理政治又怎麼會有失誤呢?』

龍圭 發表於 2025-7-28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五儀之教"的爲政實踐智慧】

【孔子家語】所載魯哀公與孔子這段對話,實爲治國者必修之功課。孔子所陳"哀憂勞懼危"五事,非僅情緒體驗,實乃完整的政治哲學體系。今試析其要義:

一、宗廟之哀與政治倫理
孔子以"入廟思哀"爲首要,深具制度設計之智慧。宗廟作爲禮制空間,其"器存人亡"的意象直指政治傳承本質。【禮記·祭統】云:"廟中者,竟內之象也。"君主在宗廟中產生的哀思,實爲對政治合法性的敬畏。這種"制度性哀思"使統治者超越個體情感,形成對歷史責任的自覺。

二、昧爽之憂與危機管理
"平旦視朝"的作息制度,在【周禮·天官】中已有系統記載。孔子將生理性的早起轉化爲政治隱喻:天色將明未明之際,恰似治國者當有的危機意識。【管子·牧民】所謂"備患於未形",與此思慮同源。這種"晨昏之憂"實爲古代政治中的風險預判機制。

三、揖讓之勞與權力規訓
諸侯往來時的禮儀操演,表面是形體之勞,實質是權力制約的藝術。【儀禮·覲禮】詳細記載的"行禮揖讓",實爲政治博弈的儀式化表達。孔子強調"慎其威儀",正是看到禮儀對權力的馴化作用。這種"禮儀性勞動"構成了周代政治文明的緩衝機制。

四、四門之懼與歷史鏡鑒
"睹亡國之墟"的實踐教學,體現孔子"殷鑑不遠"的歷史觀。【尚書·無逸】載周公"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正與此懼患意識相通。古代"採風"制度中官員巡視列國的傳統,實爲這種"地理性恐懼"的制度化實踐。

五、水舟之危與民本思想
"水能載舟覆舟"之喻,早見於【荀子·王制】,而孔子此說更具實踐指向。這種"流體力學式"的政治比喻,將抽象的民本思想轉化爲可感知的物理關係。【孟子】"民爲貴"之說,在此獲得具象化表達。

結語:
五儀之教構成閉環體系:哀(歷史維度)→憂(時間維度)→勞(空間維度)→懼(地理維度)→危(物理維度)。這種多維度的爲政訓練,使生於深宮的君主獲得"體驗式治理"能力。今日觀之,孔子實開創了"情境政治學"的先河,其將抽象政治原則轉化爲可操作的身體實踐,對當代領導力培養仍具啟示意義。治政者當於此五者"格物致知",方得治國平天下之要。
聰辯先生 發表於 2025-7-29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五儀之教"的爲政實踐智慧】

【孔子家語】所載魯哀公與孔子這段對話,實爲君主修養論之精髓。孔子以"思"爲樞機,通過五種具象情境的建構,將抽象的爲政之道轉化爲可感知、可踐行的修養工夫,此中深意值得細究。

一、宗廟之思與哀的體認
孔子首言"入廟思哀",實爲一種儀式化的情感訓練。阼階作爲主人之位,榱桷象徵宗廟建制,機筵承載祭祀器物,三者構成完整的禮制空間。當君主在此空間中感受"器存人亡"的對比時,實則是通過禮器的"在場性"觸發對先祖的"缺席性"感知。這種情感體驗不同於世俗之哀,而是將個體情感升華爲對政權延續性的敬畏,暗合【禮記】"祭思敬,喪思哀"的禮意。

二、視朝之思與憂的轉化
"昧爽夙興"的作息規範,表面是時間管理,實質是建立"憂患意識"的生理基礎。孔子將"一物失理"與"亂亡之端"建立因果聯繫,體現了"顯微無間"的治國思維。這種憂不是消極情緒,而是如【周易】"君子安而不忘危"的預警機制,通過日常儀軌將抽象憂患轉化爲具體的政治敏感度。

三、揖讓之思與勞的辯證
諸侯往來時的"行禮揖讓",看似是儀節之勞,實爲權力平衡的藝術。孔子在此揭示爲政之勞的特殊性:它既是體力的付出,更是精神的高度專注。這種勞不同於庶民之勞,而是如【孟子】所言"勞心者治人"的治理性勞動,通過威儀展現統治效能。

四、遠望之思與懼的警示
"睹亡國之墟"的視覺訓練,構建了歷史鏡鑒的空間隱喻。這種懼不是怯懦,而是如【詩經】"戰戰兢兢"的敬畏,通過地理空間的直觀呈現,將歷史教訓轉化爲現實警覺,與後來杜牧【阿房宮賦】"秦人不暇自哀"的反思異曲同工。

五、水舟之喻與危的哲學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喻,超越具體情境上升爲政治哲學命題。此說雖早見於【荀子·王制】,但孔子將其置於"五思"體系,使之成爲動態平衡的治理模型。這種危不是靜態威脅,而是如【尚書】"民惟邦本"的互動關係認知。

結語:
孔子五儀之教實爲"情感政治學"的典範,通過具象化的思維訓練,將君主修養分解爲可操作的實踐單元。在當代治理中,這種將抽象理念轉化爲日常踐履的智慧,仍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真正的爲政之道,不在於知識的獲取,而在於通過制度化情境實現德性的內在轉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