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33|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心得] 3.4 凡事要適度,有節制,禮法也是這樣,不能繁瑣化,也不能簡易化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2-26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八佾】第四章: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林放請教禮法的根本,孔子說,『這個問題重大了。禮法,與其奢侈繁瑣,寧願節儉適度;對於喪禮,與其簡易省事,寧願充分表達哀傷。遵行禮法,要的是體現事物的道義啊。』
論語新解·八佾篇】林放問:『什麼是禮的本原?』先生說:『你所問,意義大了。一切的禮,與其過於奢侈,寧過在節儉上。喪禮與其過於治辦,寧過在哀戚上。』
論語譯註·八佾篇】林放問禮的本質。孔子說:『你的問題意義重大呀,就一般禮儀說,與其鋪張浪費,寧可樸素儉約;就喪禮說,與其儀文周到,寧可過度悲哀。』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在【學而篇】第十二章『禮之用,和爲貴』第十三章『恭近於禮,遠恥辱也』,我們已經學習過:禮是義的表現,義是禮的本質。先王制定禮法,目的就是要表達、體現、維護事物的道義。通過禮法節制我們的行爲,以使我們的處事方式、過程,都不違背事物的道義,以達到和諧的狀態。
二、林放問禮的根本,孔子不直接告訴林放禮的根本是義,主要是怕他不明白義是什麼,以及爲何說義是禮的根本,所以用日常生活中的禮法案例來告訴他,禮法的主要作用是適度的節制,以充分的體現事物的道義。所以,禮法應當如何節制,如何制定,就要看如何才能體現事物的道義。就好像一棵樹,枝葉能長成什麼樣,完全要看它的根本有多發達。
三、總體而言,禮法是剛好能體現事物的道義就可以了,所以不要太過繁瑣,也不要太簡易。這個『剛好能體現』,就是『剛好夠用』,就是『儉』;『奢』就是繁瑣了、多餘了、過度了。喪禮,目的是給父母,給祖先盡最後的孝,向他們表達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以及他們的恩義,並將他們的恩義,傳承給子子孫孫永不終結。所以喪禮不需要奢侈,也不能太簡易,太簡易就無法體現後代與祖先之間的道義。
四、在現代社會,傳統的喪禮被政府以迷信的理由強制簡化了,其後果就是人民對於孝悌,對於家庭,對於祖先的觀念逐漸淡化;甚至,由於不能親身體驗作爲子孫,與父母、先祖之間的道義,而對孝悌的理解,產生變異。而【論語·學而】第二章就警告我們了:『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歟』,伴隨著人們孝悌觀念的淡化、變異,仁義也從人民的稟性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無限的貪慾。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禮法的制定和執行,要適度、節制,以能體現事物的道義爲標準。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一、要有節制、適度的思維。多加一點沒必要,減少一點又不行的時候,就是剛好、節儉。
二、事物的道義、義理,是禮法的制定標準,也就是我們的處事原則。

詞語注釋
林放,魯人,或謂孔子弟子之一。
易,【禮記·檀弓上】云:『子路曰,「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可以看做『與其易也,寧戚』的最早的解釋,『易』有把事情辦妥的意思,如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因此這裡譯爲『儀文周到』。按:從【禮記·檀弓上】所說,這裡的『易』應該是指『禮不足』,『禮不足』明顯就是禮法過於簡省,沒有達到節儉的效果,起不到體現『親親』的道義。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熊委 發表於 2025-5-21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禮之本"的現代詮釋與文明困境】

林放問禮一章,實爲孔門禮學之樞要。孔子以"大哉問"三字定調,揭示此問觸及禮樂文明之核心命題。今試從三重維度闡釋其精義:

一、禮制本質論:文質之辨
孔子以"奢-儉"、"易-戚"兩組對立概念,構建起禮制的辯證法則。此非簡單取捨,實爲"文質彬彬"思想的具體呈現。【禮記·檀弓】載子游論喪具"有直情而逕行者",正與此章呼應。禮之本質,在於通過適度規範(儉)實現情感表達(戚),使外在儀軌與內在情感保持動態平衡。朱子【集注】謂"禮貴得中",正是此意。

二、文明演進論:損益之道
孔子此言實爲周禮"損益"思想之延續。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現象,既表現爲僭越(奢),亦體現爲荒疏(易)。夫子以"寧儉"、"寧戚"的抉擇,揭示禮制演進的根本原則:形式可變(損),精神必存(益)。程頤解此章曰:"禮之本,在於序人倫、明教化",恰說明禮之"本"在維繫文明延續性。

三、現代困境論:傳統的斷裂
當代社會面臨的"禮義危機",恰成此章最佳註腳。當傳統喪儀被簡化爲追悼會,孝親倫理隨之異化爲法律義務;當婚禮淪爲消費表演,夫婦之義便退化爲契約關係。觀今日"厚葬薄養"之怪象、"婚禮貸"之荒誕,皆因失卻"儉戚"之道。王陽明【傳習錄】云:"禮者,天理之節文",今人捨本逐末,終致"節文"失序、"天理"隱沒。

要之,此章啟示在於:任何文明傳統皆需保持"節制性智慧"。禮之"本"不在繁簡,而在使人倫情感獲得恰當表達。當代重建禮樂文明,當以"情感真實性"爲體,以"儀式適度性"爲用,方得夫子"大哉問"之深意。此理放諸現代社會治理、企業文化乃至家庭倫理,莫不皆然。
imtest01 發表於 2025-7-4 09:39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禮之本與文質之辨——釋"林放問禮"章精義】

林放問禮之本,夫子以"大哉問"三字作斷,此非尋常客套,實因禮之本原乃儒學核心命題。考【禮記·禮器】云"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正與此章相發明。今就經義分三層闡發:

一、禮有本末之辨
禮之本質在"義"而非"儀",此即【禮記·郊特牲】"禮之所尊,尊其義也"之旨。夫子以"奢儉"對舉,非謂當取法乎下,實示"得中"之難。鄭玄注"喪尚哀不尚文"深得聖意,蓋哀戚發於中,儀文飾於外。朱子【集注】謂"儉者物之質,戚者心之誠",可謂抉發精微。

二、中庸之道在禮制中的體現
"與其...寧..."句式非簡單取捨,乃權變之法。【春秋繁露·玉杯】言"禮之所重者在其志",正與此章呼應。考【儀禮】所載,士喪禮既備"朝夕哭"以盡哀,又設"奠徹"以節悲,恰合"文質彬彬"之教。程頤謂"禮貴得中,過猶不及",此章"奢儉""易戚"之論,實爲後世制禮者樹圭臬。

三、當代禮俗異化之反思
今人治喪或流於形式化,或趨於商業化,皆失"戚"之本。觀【孝經·喪親章】"哭不偯,禮無容"之訓,可知古禮重真情實感。司馬光【書儀】載"朔望奠"之制,既存追遠之誠,又防哀毀之弊,深得夫子微意。今日簡化喪儀而致孝道式微,恰如船山所警"禮亡則義晦,義晦則人禽幾希"。

要之,此章揭示禮制"因人情而節文"的本質特徵。夫子雖未明言"義"字,然通過"奢儉""易戚"之辨,已將"緣情制禮"的深意昭示無遺。讀此章當與【檀弓】"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參看,則禮之本末體用益明。今人若明此理,自能於傳統禮制與現代生活間求得中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一日卯時| 2025/7/15/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