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88|回覆: 0

[道學研究] 【莊子】雜篇卷3則陽詩解2聖人愛人人安不已無終無始得其兩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26 14: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3則陽詩解2聖人愛人人安不已無終無始得其兩見
題文詩:
聖達綢纓,周盡一體,不知其然,使然.
復命搖作,爲師,從而命之.憂乎智慮,
所行,恆無幾時,其有止也,若之何焉!
生而美者,人與之鑑,不告不知,其美於人.
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
其可喜也,終無已時,好之,亦無已時,
自然.聖之愛人,人與之名,不告不知,
其愛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
若不聞之,其愛人也,終無已時,人之安之,
亦無己時,天自然.舊國舊都,望之暢然,
雖使丘陵,草木之緡,入者十九,猶之暢然,
見見,聞聞者也,十仞台,眾問也.
冉相氏也,得其環中,隨成與物,無終無始,
無幾無時.日與物化,一不化,闔嘗舍之!
夫師天而,不得師天,與物皆殉,其以爲事,
若之何?夫聖人者,未始有天,未始有人,
未始有始,未始有物,與世偕行,而不替廢,
所行之備,而不洫敗,其合之也,若之何?
湯得司御,門尹登恆,之名贏乃,爲之傅之,
從師不圃,得其隨成,仲尼盡慮,爲之傅之,
爲司名法,得其兩見.容成氏曰:除日無歲,
無內無外.聖人真情,內外兼顧,非有非無.
 【原文】
  聖人達綢纓(1),周盡一體矣(2),而不知其然(3),性也(4)。復命搖作(5), 而以爲師(6),人則從而命之也(7)。憂乎知(8),而所行恆無幾時(9),其有止也若之何(10)!生而美者,人與之鑑(11),不告則不知其美於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其可喜也終無已,人之好之亦無已,性也。聖人之愛人也,人與之名,不告,則不知其愛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其愛人也終無已,人之安之亦無己,性也。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雖使丘陵草木之緡(12),入之者十九,猶之暢然(13),況見見聞聞者 也(14),以十仞之台縣眾問者也(15)。  冉相氏得其環中以隨成(16),與物無終無始(17),無幾無時(18)。日與物化者(19),一不化者也(20),闔嘗舍之(21)!夫師天而不得師天(22),與物皆殉(23),其以爲事也若之何?夫聖人未始有天,未 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與世偕行而不替(24),所行之備而不洫(25), 其合之也若之何?   湯得其司御門尹登恆(26),爲之傅之(27),從師而不圃(28), 得其隨成,爲之司其名,之名贏法(29)得其兩見(30),仲尼之盡慮,爲之傅之。容成氏曰(31):『除日無歲(32),無內無外(33)。』【譯文】
聖人通達糾葛,周遍萬物爲一體,但不知其所以然,是由本性決定的。 復歸於天命搖動作作,而以天爲宗師,人們因此命名他爲聖人。憂心於智慮,因而行爲常常不會持久,時而有所終止,又能將怎樣呢!生來就美的人,得別人給他鏡子才知道美,別人不告訴他美便不知道比別人美。象是知道,又象不知道,象聽說過,又象沒聽說過,他的喜悅沒有終止之時,別人喜歡他也沒有終止之時,這就是自然本性。
聖人的愛人, 別人給他命名爲聖人,別人不告訴他,就不知道他愛人。象知道他,又象不知道他,象聽說過他,又象沒聽說過他,他愛人沒有終止之時,人們安於他的愛也沒終止之時,這也是自然本性。對自己的祖國和故都,看到它就心情舒暢;即使丘陵草木的混朦不清,掩蓋的有十分之九,心裡還是特別舒暢。何況是親身所見的見到而親身所聽的聽到了呢!聖人之德就象以十刃之台一樣懸立於眾人之間的。
     冉相氏得到了虛無之道,聽任外物隨順而成長,所以能和萬物無終無始、無時無刻地相處。雖然天天與外物一起變化,但是那內在的精神是不變的。何曾嘗試離開過虛空呢!效法天而得不到效法天的效果, 與外物變化皆犧牲自身,這樣還怎能做到順應人事呢?聖人不知道有天,不知道有人,不知道有開始,不知道有外物,與世道同行而沒有偏廢,所行完備而不會受到敗壞,他和自然契合的如此又怎樣呢?
 湯聽說他的司御門尹登恆講說名的絕對性的消息,便請來作老師。他學得靈活不爲老師所構限,學得隨物自成的道理。又聽到仲尼多方思考的觀點,便請來作老師,致力於名的相對性,學到相對看待事物的功夫。容成子說:『沒有日子的積累,就難以成歲; 沒有內,外就不能存在。』
( 商湯得到司御門尹登恆,拜爲老師,隨師學習而又不受其局限,得到他的隨順成物的本性,稱舉老師的大名,而自己卻不在意。孔子得其兩端,象仲尼盡絕思慮的態度一樣,作爲湯的老師。容成氏說:『除掉每一天就沒有年了,這就象離開內就沒有外一樣。』)
【注釋】
(1)綢纓(móu):糾葛、纏綿。達:通達。
(2)周盡一體:周遍萬物爲一體。
(3)不知其然:不知道它的所以然,因出於自然。
(4)性:本性,自然本性。
(5)復命:復歸於無命。一說爲『靜』。搖作:搖動而作。
(6)以天爲師:以天爲宗,即以道爲大宗師,以自然爲主。
(7)命:命名。
(8)憂乎知:憂慮自己所知的事怕別人知道。
(9)恆:常。無幾時:沒有多少時間。恆無幾時:沒有少許間歇時間。
(10)其有止也若之何:若之何其有止的倒文。
(11)鑒:鑑別,評估。原意爲鏡子。
(12)緡(mín):合,混朦不清。
(13)十九:十分之九,十人中有九人。
(14)見見聞聞:見所見的,聞所聞的,無所不見,無所不聞。
(15)以十仞之台縣眾間者:指聖人的德行就象十仞高台懸立在眾人之間一樣無人不聞不知。
(16)冉相氏:傳說中遠古時代的帝王。環中:指虛空。【齊物淪】有『樞始得環中,以應無窮』。 隨成:隨道而成。
(17)與物無終無始:指環中。
(18)無幾無時:指隨成。
(19)日與物化:指外物隨時變化。
(20)一不化者:指內心靈明不變化。
(21)闔,通盍,何。而:則。
(22)師天夭:效法自然。
(23)殉:爲追求而不惜殉身。
(24)替:廢。不替:無偏廢。
(25)洫:敗壞。
(26)司御:官名,一說非官名,指主天下御萬物。門尹:官名。一說人名。登恆:人名,一說登於恆道。
(27)傅:師傅。
(28)圃:局限,限制。
(29)之名贏法:名法是多餘的東西。
(30)得其兩見:此指仲尼而言,兩見猶兩端。
(31)容成氏:古代聖人,作歷數的人。【漢書·藝文志】有【容成子】十四篇,今性。
(32)除日無歲:除掉每一天就沒有年。
(33)無內無外:就象沒有內就沒有外一樣。
湯得其司御門尹登恆,爲之傅之,從師而不圃,得其隨成,爲之司其名,之名贏法得其兩見,仲尼之盡慮,爲之傅之。
這段文字應是:
『湯得其司御門尹登恆之名贏①,爲之傅之,從師而不囿,得其隨成②。得仲尼之盡慮③,爲之傅之,司其名法④,得其兩見⑤。』
與原文對校,『之名贏』上提置於『司御門尹登恆』之下。『仲尼之盡慮』上脫『得』字。『司其名』上的『爲之』涉『爲之傅之』而誤衍。『司其名法,得其兩見』移置『得仲尼之盡慮,爲之傅之』之下。解說從校文。
①『湯得其司御門尹登恆之名贏』: 『司御』是職,『門尹』是姓,『登恆』是名,是一個人。『贏』通『盈』,充滿,實在。『名贏』名的實在,術語即名的絕對性。
②『得其隨成』:『隨成』任其自成。
③『得仲尼之盡慮』:『盡慮』多方思考。
④『司其名法』:『法』本字爲『法』,古假以爲『廢』,爲近年出土的簡帛書所常見。『名廢』與『名贏』相對,意爲名的廢棄,即名的相對性。
⑤『得其兩見』:『兩見』郭嵩燾以爲『對待者也』(郭慶藩【莊子集釋】 引) 是可信的。表示相對的看法。)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7-13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則陽】聖人之道發微

【則陽】此章以『聖達綢纓,周盡一體』爲綱,揭示聖人合道之境界。『綢纓』者,綿密貫通;『周盡一體』者,渾融無礙。此非刻意爲之,乃天性自然流露,故曰『不知其然,天性使然』。聖人如天地化育,不執不滯,隨物宛轉,其動其靜皆師法自然,所謂『復命搖作,以天爲師』是也。

世人常困於智慮憂患,營營逐逐,而聖人『從而命之』,隨順大化,故無終始之執。其行跡『恆無幾時,其有止也』,恰似流水行雲,不留痕跡。此中深意,非拘泥形跡者可解,故嘆曰『若之何焉』!此即【齊物論】『和之以天倪』之實踐,破除人爲割裂,復歸本然之序。

『生而美者』之喻,尤見莊學精微。美者不自知美,猶聖人不自居聖,其德充於內而外應於物,如鏡照影,不迎不拒。郭象注云:『鑒物無私,故人美之。』此非外力強加,乃物我玄同之自然顯現。聖人之愛民,亦復如是——非刻意施仁,而民自安其生,如【老子】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末句『無終無始,得其兩見』,直指道體圓融。終始乃世俗妄分,大道本無斷續;聖人『兩見』萬物而不落邊見,故能『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齊物論】)。此即『天鈞』『天倪』之妙用,超越對立而統攝萬有。

要之,此段以聖人境界彰顯道家『無爲而治』之核心:破除智巧執著,復歸天性自然。其文簡而義豐,讀者當離言會意,方得濠上之真詮。
袁侍占 發表於 2025-7-31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則陽】篇聖人之德詮微

【莊子·雜篇·則陽】此章所論,實爲道家聖人之境要義。所謂"聖達綢繆,周盡一體",乃言聖人通貫萬物,與道冥合。此非刻意爲之,實爲"天性使然",即【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具體展現。

一、聖人之修爲境界
"復命搖作,以天爲師"八字,可作兩重解會:其一指聖人動靜皆合天道,如【周易】"與天地合其德";其二暗含【老子】"歸根曰靜,是謂復命"之旨。此中"搖作"與"復命"對舉,正是陰陽互根之妙用。莊子特言"憂乎智慮",實針砭儒家"勞神明爲一"之弊,與【應帝王】篇"無爲名屍,無爲謀府"相呼應。

二、時間觀與存在境域
"其行恆無幾時,其有止也"之嘆,非謂聖人行跡短暫,乃揭示"無終無始"的永恆當下性。郭象注"忽已涉新"最得神髓,此即【大宗師】"見獨"之境——超越古今對待,在"得其兩見"中照見"未始有封"的本真狀態。

三、美之本體論啟示
"生而美者"之喻,非徒言容貌,實隱喻德性之本然。成玄英疏"鏡鑒妍媸"而未達本根。細究"不告不知"四字,實指大道"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老子】三十五章)的特性,然聖人能"用心若鏡"(【應帝王】),使萬物自顯其性。

四、愛人之道的超越性
篇中"聖人愛人"非儒家仁愛之謂,乃"利澤施乎萬世不爲仁"(【大宗師】)的至愛。這種愛使"人安不已",因其根於"天地與我並生"的一體感通,較之墨家"兼愛"更具形上深度。

要之,此章以"無終無始"破線性時間執,以"周盡一體"破空間局限,最終指向"得其兩見"的圓融觀照。錢穆先生謂"莊子言時空皆屬心證",正可爲此段註腳。學者當透過文字,體認那"綢繆"中的虛明,"搖作"里的寂靜,方不負莊生垂訓之深意。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