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93|回覆: 1

[國學觀點] 如何讀國學經典,如何選擇註疏版本?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0-6-16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知乎上受邀回答了一個問題:如何搜集論語以往的評論?

問題的描述是:我在讀論語過程中,選擇出一條語錄,如何搜集以往的傳統評論,從來形成集解?

這是一個十分普遍的問題,特別是對那些國學尚未入門的朋友來說,選擇正確的經典註疏本,能少走許多彎路,也能避免被誤導。

如何讀國學經典,如何選擇註疏版本

如何讀國學經典,如何選擇註疏版本

如何讀國學經典,如何選擇註疏版本

關於問題的回答如下:

評論?註疏吧?題主講的是搜集先賢的註疏發明吧?

我發現,很多人讀經典,特別喜歡誰的都讀一讀,不止是今人,古人也一樣,比如唐宋就出現很多搜羅萬象的各種集注。比如近人程樹德就編撰了一本【論語集釋】,他將歷史上論語的註疏都收羅進去了。

但是,這種學習方法並不好。

首先,人的思維、思想發展,很容易形成先入爲主的固執。什麼意思呢?比如你學習論語,如果你首先讀的是某個人的註疏本,那麼,你理解的論語,就會直接複製這個人的註疏認知,而至於這些認知是否符合論語的原意,則是未必的,最麻煩的是,你日後再接觸到別人對論語的解讀,你會以這個人灌輸給你的認知爲中心去批判別人的認知。

其次,論語是一本『學』(學習理論知識)與『習』(練習應用知識)並重的,論語這本書並不像現代的學術文獻那樣,做一大堆的證偽,論證。論語是孔子及其門人『學習』儒家學說的一些重點記錄,這些論點是來自古代的六經的,特別是【易】。所以論語的學習方法 不是死讀,而是活用,把原文背熟了,在生活中就可以一點一滴的反思應用,並且不斷的『溫故』,在實踐中再『知新』。

如果要讀前人註疏的匯集本,還有一個問題,如果你文言文基礎好,你會發現各人的註疏意見往往會相左,如果你文言文不好,不知所云,就會讀一個人的註疏,就實踐一個人的,這樣就會造成每個人的註疏你都思考一遍,用一遍,最後卻全忘了,相當於都沒讀過,你無法從這些集注版本裡,學習到對你有幫助 的知識。

如果一定要讀一本集注版本,我建議還是朱熹的【論語章句集注】,這本書經過了幾百年的應用,思想還是很正宗很實用的,總比其他一些學術有名聲,實踐上不見有炮響的人的註疏本要好。朱子的注本,可是官方在全社會強推幾百年吖!

其他人的回答大概亦如此意思:

@色空不二

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了解一下,如果從文意註疏是說,朱熹的學問應該算是非常靠得住的。當然,如果你想要更多了解儒家踐仁知天的心性之學,可能還需要了解更多一點,比如孟子,傳習錄等。

當然,原典永遠是第一位的

@梨花

經典千人千解,看書的目的是爲了化爲己用。不用執迷於收集名家注本,需要做的是踐行經典。

知秋 發表於 2020-8-5 16:5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很多人讀經典,特別喜歡誰的都讀一讀,不止是今人,古人也一樣,比如唐宋就出現很多搜羅萬象的各種集注。比如近人程樹德就編撰了一本【論語集釋】,他將歷史上論語的註疏都收羅進去了。
龍依 發表於 2025-6-28 02:2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國學經典研習之法與註疏擇取之道】

來函所詢"如何搜集【論語】舊注以成集解"一問,實爲治經之要樞。今就經學門徑與版本擇取之道,分述如下:

一、註疏擇取當循"由源及流"之法
昔賢注經,漢唐重訓詁,宋明尚義理,清儒主考據。初學者當以【十三經註疏】爲基,此乃漢唐經學之淵藪。朱子【四書章句集注】雖爲宋儒典範,然必先知漢唐舊注,方能明其變革之由。程樹德【論語集釋】雖稱完備,然未經訓練者遽入眾說之林,易生"五色目迷"之弊。建議先精讀何晏【論語集解】、皇侃【論語義疏】,再及朱注,終至劉寶楠【論語正義】,如此方得源流本末。

二、經典研習須持"體用合一"之要
【論語】非徒記言,實爲踐履之書。子曰"學而時習之",朱注云:"學之爲言效也。"此道破儒家學問本質——必於日用倫常中印證。故讀經時當:
1. 熟誦經文,以經解經
2. 擇善注而深研,不務博覽
3. 每得一義,必反諸身心
如"吾日三省吾身"章,當結合【大戴禮·曾子立事】篇互參,更須每日切實反省,方爲真得。

三、版本甄別應明"四重標準"
1. 校勘精審者:如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
2. 師承有自者:如焦循【孟子正義】本於戴震之學
3. 體例嚴謹者:如孫詒讓【周禮正義】之"疏不破注"
4. 切於實用者:如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之重實踐

四、特別建議:
1. 初學宜用中華書局"三全本"(全注全譯全評),次及上海古籍"國學典藏"系列
2. 避坊間"白話解""心得談"之類,此皆如買櫝還珠
3. 可參錢穆【論語新解】,其學兼采漢宋,文白得當

要之,治經如治病,註疏如藥方。善醫者必明君臣佐使之配伍,善學者當知漢宋今古之短長。倘能守"專精一經,博觀約取"之法,假以時日,自可升堂入室,不致爲眾說所淆。若急求集解之功,恐終成"獺祭魚"之態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未時| 2025/7/25/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