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842|回覆: 1

[儒家學說] 大一統思想該如何理解?

  [複製連結]
蔡氏意學 發表於 2019-12-30 12: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編者按:大一統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文社會的根本特性之一。通俗而言,人文道德人倫是人類最基本的普遍價值觀,其特性之一就是人文社會一體化,這個一體化,首先當然是人文文明的一體化,其次是基於人文王道的政治一體化。滿清以降,大一統思想被空殼化,人文核心內容被虛無化之後,政治上的『人文王道』被簡化『皇族』爲執政黨如今簡化。野蠻民族通過暴力取得對人文社會的統治權後,爲了美化、合法化政權,抹掉『不合理毫無人文野蠻民族、非法禮義不合』的特徵,而刻意通過掌控學術話語權的方式,將相關的學說扭曲、偽化。大一統思想自三代開始,就以禮義爲原則基礎,雖然禮義的內涵各有所側重,但從西周到春秋這一歷史時期,特別是春秋公羊傳,就已經對大一統思想的禮義基礎,體系化爲人文王道,其政治基礎則是民本,即後來總結的『啟民智』、『民貴君輕』。本文對大一統思想的認知尚有一定的偏離,特此予以說明,希望對讀者理解大一統思想能有扶正的意義。

最近學術界出現一種新動向,一股新潮流,用『大一統』來解讀中國文化,將其看成中國文化的核心特徵。

大一統思想

大一統思想

說中國文化的核心特徵是『大一統』沒問題,但一定要清楚,也正因爲『大一統』非常核心,也導致其非常古老,歷經了很多時代。也正因爲其歷經了很多時代,導致在不同的時代被混入了不同解釋。因此,現在我們在說『大一統』時,就應該能夠區分時代的影響和干擾,排除附加於其上的錯誤解讀,而把握其不會隨時代而變化的永恆真義。

不排除誤解,或者壓根沒有意識到附加於其上的誤解,而直接將中國文化歸爲『大一統』,將製造新的混亂。近代以來,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對『大一統』的誤解、曲解更是雪上加霜。

現代人對『大一統』的最大誤解,將其理解爲政權、政府意義上的,因此,『大一統』也必然是以武力、專制爲基礎的。當然,現代人可以給武力和專制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好人對壞人的專制、人民對人民敵人的專制。

事實上,從根本上,『大一統』與政權、政府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也是絕對地反武力、反專制的。

從時間上來說,『大一統』的出現,遠比政府、政權的出現爲早,在文明之初的伏羲時代就有了,而政府僅到黃帝之後才開始萌發,直至堯舜時期在開始成熟,真正成型則在夏朝。

但是,現代人則想當然地認爲,『大一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才真正實現。秦朝的建立也就當然被認爲是『大一統』之真正起點。

既然真正的『大一統』的基礎不是武力和專制,那麼是什麼?是共識性的意見,而且共識的形成則是來自雙方或多方的協商,這種協商完全是自願的、獨立自由的。

『大一統』的『一』指的共識的形成過程,是自願協商的求同存異過程,也是意見的曲同、統一過程。具體制度形式上來說,這種統一是契約式的,是契約式的統一。

大一統思想-中華文明的根柢

大一統思想-中華文明的根柢

【周易 繫辭】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其中的結繩和書契,都是契約,中國的上古時代,就是一個契約時代,整個社會依賴契約,而非政府來實現治理和秩序。這種契約秩序就是『大一統』。

『大一統』中的『大』,並非是大小之大,而是大人之大,是大人。大人的基本職責是充當契約中介,爲契約雙方提供評理服務,幫助其消除分歧,達成共識,形成一致性的意見,即實現統一、『一』。

因此,『大』的作用就是幫助實現『一』,或者直接說,就是『一』。

到了黃帝堯舜時期,當政府開始在中國出現時,大一統的契約文化已經在中國存在至少5000多年,已經根深蒂固。因此,『大一統』就成爲約束政府的基本憲法,是政府得以在中國存在的合法性基石。這樣『大一統』也成爲政府的基本理念。

也就是說,不是政府創造了『大一統』,而是『大一統』創造了政府。這也意味著,中國歷史的政府從一開始就是『大一統』的。而支撐,或者強迫政府不得不去『大一統』的,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根深蒂固的『大一統』的理念和思維。

現在,我們要追溯和考察『大一統』的歷史和內涵,所依據的資料已經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文獻,一種是現代社會之後所出現的新資料,包括中國之外文明歷史的自由、人類學資料、考古資料。而在考古資料中又包括至爲重要的甲骨文資料。

甲骨文的重要之處,並不在於甲骨文語句中所記錄的信息,而在於其字形結構中所記錄的信息。

從根本上來說,甲骨文是契約文字,其基本字形結構直接繼承了契約時代的契約符號,包括結繩符號、書契符號和大人符號。當甲骨文造字者在使用這些契約符號去設計字形時,實際就是在構思一篇文章,當時的理念就是被注入到字形之中,其中就包括至關重要的『大一統』理念。

然而,甲骨文的這方面的價值至今依然未被世人發現,甚至壓根沒有認識到。

從傳統文獻上看,關於『大一統』的最重要討論有三處。一處就是首次直接說出『大一統』這三個字的【公羊春秋】,另一處在出自【孟子】,第三處則是【周易】的『同人』卦。

【春秋】經文的開篇便是:『元年春王正月』,公羊傳將『王正月』解讀爲『大一統』。

大一統思想-春秋公羊傳

大一統思想-春秋公羊傳

『元年春』和『王正月』實則是兩套日期系統,『元年春』是魯國的,『元年』指的當時魯國國君的元年,即即位的第一年,此國君便是魯隱公,也是【春秋】中的第一位魯國國君。『王正月』則周的日期系統。

【春秋】本爲魯國史,但日期系統卻記錄了兩套,在魯國自身的之外,又加上了周朝的,顯然表示對天子的尊重和服從。這同時也意味著當時的中國並無真正完全統一的日期系統,每國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日期系統。其記年是獨立的,只是在記日和記月上接受和遵循周國。

但是,無論如何,在日期系統上,已經實現了相對的統一,周國的日期在記月和記日系統被整個中國當成標準。而【公羊傳】將這一點解讀爲『大一統』。也就是說,這個『大一統』,是基於日期系統的。日曆系統是技術上,而非政權上的,這裡實際上包含非常重要的歷史信息,當明白契約時代契約式的日期系統就會明白這一點。

遺憾的是,【公羊傳】本身並未對『大一統』的具體含義做進一步解釋。而後人的解釋,則是基於政權的,將集權和暴力專制當成『大一統』的必然元素。

也可以說,對『大一統』的誤解和曲解,恰恰就是從【春秋公羊】始。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1-3-16 08: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大一統,是立天下之一,而統籌諸方。
儒家之大一統,以王道爲一,生民爲義,人道爲公。故三代一統而兩千載。
秦漢以降,法道坐大,以權爲一,以法爲義,以天道爲公,雖有儒學之盛,而不能聖賢其內,反斥盈詭詐,實利好謀,上不正而下作亂。故後世之兩千載,竟更替頻繁,胡夷禍亂不堪。
東周雖敗,春秋之國猶御胡,漢唐雖盛,王公竟引狼謀權。是宋明之盛,乃頃刻崩潰,權之祟也。又稱統一。
發表於 2025-7-11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大一統思想之本真與流變】
(按:本文依【春秋】義法,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一、大一統之本源:文明共同體之建構
【公羊傳】隱公元年"王者孰謂?謂文王也"之解詁,實爲理解大一統之鎖鑰。何休注"統者,始也",揭示其本質乃文明共同體之肇建。三代之"協和萬邦"(【尚書·堯典】)、"普天之下"(【詩經·北山】),皆以禮樂爲經緯,構築"聲教訖於四海"(【尚書·禹貢】)的文明秩序。此非武力征服,實爲"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的文明感召。

二、王道政治之雙重維度
1. 空間統合:非地理疆域之兼併,乃"車同軌,書同文"(【禮記·中庸】)的文化認同。鄭玄釋"大一統"爲"大其一統",強調以周禮爲基的文明向心力。
2. 時間延續:【春秋】"三世說"展現文明演進邏輯,由"據亂世"至"太平世",終臻"天下遠近小大若一"(董仲舒【春秋繁露】)。此即孟子"定於一"(【梁惠王上】)的真諦——文明價值的普遍化。

三、歷史流變與異化
秦漢以降,大一統漸被曲解:
董仲舒"屈民而伸君"之說,已潛藏專制因子
清代"乾綱獨斷"(【清實錄】),將文化共同體異化爲愛新覺羅氏私產
近世更遭三重誤讀:
1. 西方民族國家範式之投射
2. 進化論史觀下的線性解讀
3. 革命話語中的工具化改造

四、正本清源之道
當回歸三重原旨:
1. 民本根基:如【尚書】"民惟邦本"、【孟子】"民貴君輕"所示,統合之基在民心
2. 禮義原則:【周禮】"六典"體系展現"以人文化成天下"的治理智慧
3. 文明自覺:孔子"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春秋】),揭示文化認同高於血統

(結語)今人論大一統,當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言"推其所以然之由",既需警惕"以今律古"的時空錯置,更應避免將文明範式簡化爲政治口號。真正的統合,終歸是"人心之所同然"(【孟子·告子上】)的文明共鳴。

(全文共798字,依傳統策論體例,分章析句,謹守學術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三日寅時| 2025/7/17/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