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19|回覆: 1

[詩詞賞析] 歸來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複製連結]
中華古詩詞 發表於 2019-3-12 23: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歸來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歸來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悟道詩
 【宋•無名氏】
 盡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譯文:

費盡了時光尋找盎然的春意卻見不到春的蹤跡,腳下的芒鞋已踏遍了籠罩在山頭的白雲。重返家園將梅花拿在手指間輕轉偶然一嗅,哎!禁不住暗笑自己就在這眼前的枝頭上春意正熱鬧十分。

昨天的淚 發表於 2025-4-28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歸來笑拈梅花嗅"中的禪悟境界

宋代無名氏的這首悟道詩,以尋春爲喻,道出了禪宗"即心即佛"的深刻哲理。詩中"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二句,描繪了修行者向外求索的艱辛歷程。芒鞋踏雲,既是實寫尋春之勞頓,更暗喻參禪問道之執著。這種執著恰如禪宗所謂"騎驢覓驢"的迷障,將本自具足的佛性投射於外境,終致徒勞無功。

"歸來笑拈梅花嗅"一句,轉折尤爲精妙。一個"笑"字,既含自嘲之意,又顯頓悟之喜。梅花在此不僅是報春之物,更是本心的象徵。禪宗典籍【景德傳燈錄】載:"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詩人拈花而笑,正與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的禪門公案遙相呼應,暗示真如不在遠求,而在當下的一念清淨。

末句"春在枝頭已十分"點明主旨,與六祖慧能"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的教誨一脈相承。詩人歷經千山萬水,方知春意原在自家門前。此中真意,非關梅花,而在心性。程顥【秋日偶成】云:"萬物靜觀皆自得",正是此境。禪者所謂"平常心是道",蓋謂返觀自性時,那春意盎然的本來面目從未失去。

此詩藝術上融理於景,以尋春喻求道,以梅花顯本心,深得"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妙。較之朱熹"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理學趣味,更多一分禪門的直截痛快。詩中由外求到內觀的思想軌跡,恰似【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生動註腳,爲後世留下了一幅明心見性的精神畫卷。
天生審力 發表於 2025-7-12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宋人悟道詩中的禪機與理學旨趣——兼釋"歸來笑拈梅花嗅"之境】

這首傳世悟道詩雖署"無名氏",然細辨其肌理,實爲兩宋之際禪林與理學家交融互滲之典型文本。全詩以"尋春"爲喻,層層遞進,終至"即物即道"的悟境,其間暗合程朱"格物致知"與禪宗"頓悟"之雙重視野。

首聯"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以苦修意象開篇。"芒鞋踏雲"之語,既見禪家行腳參訪之實相,又暗合朱熹"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漸修功夫。詩人將"春"這一自然意象提升爲"道"的象徵,其"不見"之嘆,恰如理學家所謂"理在事中而人不識"的困頓。隴頭雲霧的遮蔽,正是陸九淵批評的"支離事業"之喻。

詩眼在"歸來笑拈"的轉折。"笑"字蘊三重妙諦:一者頓悟後的自嘲,二者得道時的法喜,三者主客泯然的化境。梅花在此非僅物象,實爲"天理流行"的具現。邵雍【觀物篇】云"以物觀物,性也",詩人拈花之瞬,正是褪卻認知執著後"性即理"的當下證會。禪門所謂"青青翠竹儘是法身",與此詩"春在枝頭"之悟異曲同工。

末句"已十分"三字尤見功夫。非謂春意十足,實指"理一分殊"的圓滿呈現。朱熹解【中庸】"致中和"時強調"隨處充滿,無少欠闕",正可與此句互參。詩人歷經"格物"之勞,終在回歸本然時見得"萬物靜觀皆自得"的天地春色——此乃二程"物來順應"之境,亦臨濟宗"隨處作主"之旨。

此詩之妙,在融禪家機鋒於理學家法。其"尋春-見春"的結構,恰似禪門公案中"見山是山"的三重境界。而梅花作爲理學"格物"對象與禪宗"心印"載體的雙重身份,完美詮釋了南宋"儒釋互證"的思想特質。讀者若於"笑拈"處會心,便知陽明"庭前格竹"非虛,象山"六經注我"非妄,大抵聖賢悟道,皆在此"枝頭十分"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一日亥時| 2025/7/15/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