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80|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墨法對書法的影響

[複製連結]
書法超市 發表於 2018-7-8 22: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法是書法技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濃、淡、潤等不同變化,表現出十分豐富的藝術效果。墨色的變化不僅影響到作品章法和整體布白的藝術效果,而且對作者貫注於作品中的思想情慷及意境的表現均影響重大,明代書家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說:『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故爾歷代書家都非常注重用墨這一書法技法的運用與研究,『濃墨宰相』劉墉與『淡墨探花』王文治即是指清代以用墨之法引人注目的兩位書法家。下文擬對傳統書法用墨之法作一番淺嘗輒止的探尋,籍以拋磚引玉,共同提升。

一、濃墨

用濃墨創作給人以筆沉墨酣富於力度之感,篆、隸、正、行書之創作皆宜使用。宋代蘇軾作書善用濃墨,東坡居士謂用墨『須湛湛如小兒目睛乃佳』,觀其書違筆墨沉酣豐腴、神凝韻厚、力透紙背。使用濃墨時,注意應以墨下凝滯筆毫為度,用筆必須沉勁於紙內而不能浮於紙面。

  

濃墨在傳統哲學範疇陰陽兩極中屬陽極,反之,淡墨則屬陰極,故此濃墨作出較能表現出雄健剛正的內蘊氣度,當需要表達一種端嚴、激昂、高亢的情緒時,選用濃墨采作出,可以促成這種意境的表現,顏真卿、康有為、沙孟海、陸維釗等大師的書作墨跡即是明證。

濃墨在傳統哲學範疇陰陽兩極中屬陽極

濃墨在傳統哲學範疇陰陽兩極中屬陽極

 二、淡墨

淡墨作書予人淡雅古逸之韻,但淡墨不宜太淡,不然掌握不好易傷神采,一般宜用於草、行書創作,不宜作篆、隸、正書。明代董其昌、清代王文治最擅長用淡墨。董其昌書跡書嬋一味,清淡古雅、秀逸淳和,給人飄然欲仙不染凡塵煙火的氣息;當代學者書家沃興華先生的書作,偶爾以此法『另逗人一種別想。』近代日本友人在進行書法創作時,喜用淡墨表現出和敬清寂的茶遭禪意與仙風遭骨;國內現代派書法的創作也較多借鑑用之。

  

使用淡墨有三種方法:

一是用清水將濃墨稀釋沖淡後使用;

二是筆毫先蘸少許濃墨,再多蘸清水後運筆,

三是筆肚飽蘸清水後,筆鋒蘸少許濃墨使用。

當想要表現清和靜雅的意境時,不妨以淡墨法一試,或許能取得較為意外的效果。

淡墨作書予人淡雅古逸之韻

淡墨作書予人淡雅古逸之韻

三、枯墨

飛白、枯筆、渴筆是作者運用枯墨進行創作時較常出現的三種筆法(形態),能較好地體現沉着痛快的氣勢和古拙老辣的筆意,唐代孫過庭【書譜】中『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所指即為枯墨用法。飛白。其筆觸特徵為筆遭中絲絲露白。相傳是漢代書家蔡邕於鴻都門見役人以堊帚

  

刷牆成宇得到啟發,便心領神會用於書法創作中稱之為『飛白書』,曾經廣泛應用於漢、魏官闕的題字上。唐代武則天女皇喜作飛白書,其親書(升仙大子之碑)的碑額,現收藏於浙江海鹽縣博物館中。枯筆。指揮運中筆毫墨干用筆迅猛磨擦紙面,筆畫所呈現出的毛而不光的筆觸線狀。宋代書家米芾善用此筆法。

渴筆。是指筆毫以迅疾道勁的筆勢筆力磨擦紙面而形成的枯澀蒼勁的墨痕,其筆觸特徵為疾中帶濕,枯中有潤,似干而實腴,古人稱之為『乾裂秋風』。近代書柬徐生翁先生,當代書家王鏞、張海等先生擅用此法張揚自我個性。山東的現代派書家邵岩先生在七後中膏展上的獲獎作品『留得殘荷聽雨聲』,是他運用枯筆與渴筆這兩種主要筆法,賦予其作品中豐富的內涵、意境,給予枯筆、渴筆的運用以新的表現力與生命力。枯墨宜於表現蒼古雄峻的意境,適用於這類風格特點的篆、行、草書的創作。

唐代孫過庭【書譜】中『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所指即為枯墨用法

唐代孫過庭【書譜】中『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所指即為枯墨用法

四、潤墨

潤墨指潤澤的墨色從點畫中微微漫潤暈化開來,古人形容這種富於韻味的墨法為『潤含春雨』。由於墨之潤滋,」故爾潤墨行筆需快捷靈動,不可凝滯,於墨色暈潤中使點畫有豐腴圓滿而不禾+農肥的韻致。

明代書家王鐸喜用潤墨並創立了獨樹一幟的 『漲墨法』,加之『飛沙走石虎跳熊奔』的筆勢,使人不難理解詩人杜工部:元氣淋漓嶂猶濕』之意。『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融會書法、繪畫、詩詞韻律之理,妙用潤墨創作出許多瀟散逸仙的書法佳構成為後人取法的又一墨法經典。潤墨適宜於表現外柔內剛、勁秀峻爽的意境,此類風格的行、草書創作適用。

以上墨法並非一成不變,只有在掌握其法後,沉酣墨池,漫潤先哲,工夫精熟自然水到渠威。在具體創作中(特別是行、草書的創作),幾種用墨方法臂融會貫通、靈活運用,使作品墨色淋漓,變化多端,盡顯墨法之趣味,意境之韻致,方能讓作品展現作者的心靈流露,呈現作品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

潤墨指潤澤的墨色從點畫中微微漫潤暈化開來

潤墨指潤澤的墨色從點畫中微微漫潤暈化開來

我們在欣賞唐代顛魯公的名作【祭侄文稿】時,就可以發現其墨豐富多變之特色,其作品第一行使用潤墨;第二行、第四行用墨潤中帶枯;第三行用墨則枯中有潤。墨色的交替變化真實地映現出顛真卿痛失親侄秀明後,時而悲傷痛楚、時而憤激痛恨的內心情狀,所以墨法,也映射出作者的心靈感觸。

總言之,用墨之法關鍵在於創作時對立統一、自然完美地運用。

堅強 發表於 2025-7-21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墨法在書法藝術中的哲學意蘊與技法表現】

墨法作為書法藝術的核心要素之一,其重要性不亞於筆法。董其昌"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之論,實為的見。本文擬從墨法的哲學內涵與藝術表現兩個維度展開探討。

一、墨法的陰陽哲學基礎
濃淡二象實為【周易】陰陽觀念在書法中的具體呈現。濃墨屬陽,其性剛健,如蘇軾所言"湛湛如小兒目睛",體現的是儒家"充實之謂美"的審美理想;淡墨屬陰,其質柔潤,董其昌"清淡古雅"之作,正合道家"致虛極,守靜篤"的哲學追求。二者相生相剋,構成書法藝術的完整宇宙觀。王鐸"漲墨"法的創新,恰是打破陰陽界限的辯證實踐。

二、墨色層次的技術表現
1. 濃墨技法:非單純墨汁稠度問題,關鍵在於"墨下凝滯筆毫"的掌控。顏真卿【祭侄稿】以濃墨表現悲憤,墨色隨情緒起伏而變化,形成獨特的節奏韻律。當代書家應注意避免"墨豬"之病,當如黃賓虹所言"濃墨法在能黑而不板"。

2. 淡墨運用:王文治"淡墨探花"之譽,實建立在對筆力絕對掌控的基礎上。其【快雨堂題跋】墨色雖淡而骨力不減,此即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的真諦。今人習淡墨,當先練中鋒用筆,否則易入浮滑之弊。

3. 枯墨意境:孫過庭"帶燥方潤"揭示出墨法最高境界。懷素【自敘帖】中飛白與濃墨交替出現,形成"屋漏痕"般的自然韻律。當代實驗書法往往忽視"燥潤相生"的辯證關係,致使作品失去傳統書法的內在張力。

三、墨法的當代性思考
現代書法創作中,墨法被賦予新的內涵。日本"少字數派"通過墨色漸變表現時空意識,林散之將水墨畫技法融入草書,都是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然萬變不離其宗,所有創新都應建立在對"筆精墨妙"傳統準則的深刻理解之上。

結語:
墨法之妙,在於它是書家心性的直接呈現。從王羲之"把筆抵鋒,肇乎本性"到徐渭"不求形似求生韻",中國書法始終追求的是"技進乎道"的境界。當代書家當以墨為媒,在黑白世界中構築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

(全文798字)
是飛 發表於 2025-7-24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法三昧與書道精神芻議】

休竹客君論墨法之文,深得書學要旨。墨法實乃"六法"之外又一關鍵,非僅技法層面,實關書道氣韻之根本。今試從三方面申論之:

一、墨法源流與哲學意蘊
墨法肇始於魏晉,成熟於唐宋。衛夫人【筆陣圖】言"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已暗含墨色與筆力之關聯。至董其昌提出"用墨如用兵",始成系統理論。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實與五行相配:濃墨屬土,其性敦厚;淡墨屬水,其性靈動。王羲之【書論】謂"凡書貴乎沉靜",正是墨法中和之道的體現。劉墉濃墨如廟堂鐘鼎,王文治淡墨似林泉煙霞,二者各得陰陽之妙。

二、墨法實踐的三個維度
1. 材質維度:宋墨"輕膠十萬杵"與明墨"漆煙製法"不同,直接影響墨色表現。蘇軾喜用李廷圭墨,因其"湛湛如目"的特性正合其"石壓蛤蟆"的筆勢。
2. 時序維度:孫過庭"帶燥方潤"揭示墨色隨時間變化的規律。觀顏真卿【祭侄稿】,由潤而枯的墨跡變化,恰是情感遞進的物質載體。
3. 空間維度:董其昌善用"墨分疆"之法,通過淡墨製造空間縱深感,其【臨閣帖】可見虛實相生之妙。

三、當代墨法新探
現代書法對墨法的拓展有三途:一是張大千"潑墨法"的借鑑,二是日本"少字數派"的墨象表現,三是實驗書法中的"非紙本墨韻"。然需警惕者,林散之先生曾告誡:"無筆之墨如無骨之肉",任何墨法創新皆須以筆法為根基。

墨法之要,終歸"氣韻生動"四字。昔人云"墨戲",今人言"墨趣",其實皆未離謝赫"六法"本義。當代書家當於墨海中立定精神,方不致為表象所惑。願與諸同道共參此中三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午時| 2025/7/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