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31|回覆: 0

[家庭教育方法] 對孩子發火了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8-5-15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對孩子發火了?

對孩子發火了?

對孩子發火後,如何快速和孩子修復關係

有時候我們難免對屢教不改的孩子大動肝火。但愈小的孩子愈不了解成人,愈容易將所有的錯歸咎在自己身上,而且會想:『爸媽不愛我了』。當孩子的心被我們傷害了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跟孩子重修舊好呢?楊瀾在談子女教育時說過,不要做情緒化的媽媽。或許成人的世界有眾多不愉快的事情,可你的孩子是無辜的,他不是你的『出氣筒』,不要把生活的不滿發泄在孩子的身上。

1.首先你要跟自己和好

父母在意識到自己管教失控後的第一個念頭通常是『自責』。看着孩子受驚嚇唯唯諾諾的樣子,衝動過後的父母又懊悔又心酸,很多家長在『風暴』過後,都忍不住用盡方式去彌補、修復親子關係。

家長往往一心一意『哄』孩子,很少反思、了解自己,以至於下次同樣被衝動的情緒沖昏頭腦,陷入惡性循環。因此家長要以『學到經驗』的心態原諒自己,跟自己和好,之後才可能用放鬆的心情與建設性的方式,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反思當時的情緒狀態

和孩子重修舊好前,不妨自己先反思當時管教失控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當時因為某件煩心事而心情很差?是因為身體不舒服?還是因為一再說教很多次都沒用,覺得自己失去耐性了?

重新整理思緒

如果你已經找到自己發脾氣的原因,接下來就是要重新思索自己想要什麼,以及可能的解決辦法。例如:發現自己特別在意孩子頂嘴,是因為他講話的態度令人不舒服?還是自己不容許孩子有個人想法?我想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安定自己

下次再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你不妨採用冷處理方式,比如你發現自己將要爆發時,先離開現場冷靜一下,或者喝杯水,給自己緩衝的時間。你也可以在心中默念『冷靜冷靜』整理一下情緒。

2.跟孩子和好六個步驟

當你已經順利地找到自己情緒失控的原因,並且已經對下次同類事件準備好預案,那麼接下來就是要思考如何跟孩子和好。

第一步:向孩子坦誠你的錯誤。

其實,只要我們示弱,孩子很容易原諒我們的。家長不妨蹲下來跟孩子解釋剛才自己為什麼發脾氣了,請求他原諒自己的一時衝動,讓他知道你的情緒已經平復了,而且無論如何你都是愛他的。比如:『媽媽很抱歉,剛剛有沒有嚇到你?現在心情還好嗎?』鼓勵孩子將心裏的感受說出來,以防憋在心裏留下陰影。

第二步:讓孩子知道你學到的經驗。

家長對孩子發脾氣往往只是很籠統地罵孩子『你怎麼這麼不聽話』,然後孩子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哪裏做錯了。所以在求原諒的時候,不妨跟孩子解釋你這次反思學到的經驗:『媽媽再怎麼生氣、傷心,也不應該那樣說話。如果媽媽下次說「我很生氣,因為你跟我說你要上床去睡覺,卻還在玩玩具,我有受騙的感覺。」這樣講,你會不會了解呢?』這樣孩子下次便更容易懂得你的意思。

第三步:問問他,你想媽媽下次怎麼辦。

孩子喜歡受到尊重的感覺。當孩子確實屢教不聽,而你對此又很生氣的話,你不妨主動出擊,保證自己下次不再隨便發脾氣,但是相同的錯誤再次發生,孩子想媽媽怎麼做。『當媽媽很生氣時,如果以這件事來說,你希望媽媽怎麼說,你才會了解呢?』『下次發生同樣的事情,你不想媽媽發脾氣,你要怎麼做呢?』

第四步:下次讓孩子主動提醒你。

經過這次事件你可以和孩子來個小約定,『下次媽媽再發脾氣的時候,你主動提醒媽媽「不要生氣」,好不好?』這樣的方法既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避免發生傷害事件,又能讓孩子意識到媽媽會生氣,自己是不是也做錯事了。

第五步:回到事情原點,就事論事。

孩子對於你剛才的情緒失控表示理解了,但為了避免同樣的應激事件再次發生,家長就應該針對這件事,好好給他上上教育課,提醒孩子下次不要再犯錯了。比如:『剛剛媽媽叫你吃飯收玩具時,你說的跟做的不一樣。如果再一次,你可以怎麼做,不會讓媽媽覺得你在騙我。』然後討論這件事可以怎麼解決,孩子也就懂得下次該怎樣做得更好了。

第六步:謝謝孩子的原諒。

跟孩子和好的最後一步,不忘謝謝孩子的原諒,你可以和孩子勾勾指頭,約定彼此生氣時的表達方式不能傷害自己和別人,不隨便發脾氣,而是要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心情及想法。

丁映文 發表於 2025-7-2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親子失和後的修復之道】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今觀親子之倫,父母動氣於孺子,實乃"色難"之極致。然聖人又雲"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故發火之後如何修復,實為現代父母必修之課。

一、自省為先:克己復禮的工夫
【大學】言"修身而後家齊",父母失控當首察己過。如帖中所言"自責"乃人之常情,然止於自責則如"困而不學",終成惡性循環。昔孟子言"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宜細究發怒之由:是外事遷怒?是身倦神疲?抑或"數則不孫"(【論語·述而】)之故?王陽明【傳習錄】云"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父母當效古人"吾日三省"之法,於情緒將沸之際,不妨效法程門"靜坐"之功,暫離現場以"致中和"。

二、修睦之道:誠明相濟的智慧
與子和好當循六藝之教:
1. 坦誠致歉如"天子有諍臣"(【孝經】),父母亦需放下身段。孔子曰"不遷怒",今既遷矣,當如"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坦然告罪。然言辭需合【禮記】"幼子常視毋誑"之訓,不可敷衍。
2. 明理傳道【顏氏家訓】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宜將反思所得化為"義方之教"。若因頂嘴生嗔,可引【弟子規】"父母教,須敬聽"相商;若因頑劣動怒,可借"孟母斷機"之典共勉。
3. 察言觀色【小兒語】有雲"最要體認,是童稚心",當觀孩子"眸子裏眊否"(【孟子·離婁上】),若見驚惶猶存,可效法"徐行後長"(【孟子·告子下】)之態,以柔克剛。

三、防患未然:豫則立的教育
【學記】言"禁於未發之謂豫",平日當:
立規矩如"懸法象魏",使孩子知"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自設"怒之將發"的儀式,如朱子"半日靜坐"、或誦"克己復禮"四字真言
常行"父子有親"(【孟子·滕文公上】)的日常,通過"昏定晨省"培養默契

楊瀾女士所言"勿為情緒之母",實暗合【女誡】"清閒貞靜"之旨。然古人更進一層,【溫公家范】引荀爽語"夫婦人倫之始,王化之端",可見親子之和實為天下之和的縮影。今人若能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旻】)之心待孩童,則何愁"家道之不雍"?

蓋親子之倫,貴在"中庸"二字。發火乃人之常情,然知過能改,方顯"苟日新,日日新"(【大學】)的君子之道。願天下父母皆能"知止而後有定"(【大學】),使"父子有親"的五倫之美,重現於當世。
薛佛 發表於 2025-7-19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親子忿恚後修好之道】

童蒙之教,貴在春風化雨。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盛怒之下言語失當,實乃常情。昔顏淵問仁,夫子以"克己復禮"為訓,此理於親子尤切。今就"忿後修好"之道,分三綱而論之。

一、自省其過,先正己心
【禮記】云"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父母震怒之後,當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一省忿怒之源,是疲累所致,抑或遷怒於人?二省失控之由,是否以童稚之過苛責成人?三省補救之方,當效法大禹"聞過則拜"之誠。王陽明【傳習錄】謂"克己須要掃除廓清",父母宜於靜室默坐,觀想怒氣如濁水沉澱,終見本心澄明。

二、與子言和,以誠為貴
修復之儀當循六法:
1. 降階請罪:如周公"一飯三吐哺",蹲身平視,坦言己過。【袁氏世范】云"父子之間不可責善",認錯非損威儀,反顯大勇。
2. 明示所學:若【論語】"不遷怒,不貳過"之教,可告稚子:"阿母方才如雷雨過急,今知當效細雨潤物。"
3. 察納雅言:效舜帝"好問而好察邇言",耐心聽童子傾訴,縱童言稚語,亦當如聽鐘磬。
4. 共商對策:依【朱子家訓】"宜未雨而綢繆",與子約法三章,如設"紅臉停戰"之暗號。
5. 肢體達情:可效老萊子彩衣娛親之意,輕撫其背,使血氣復通。
6. 事後追蹤:如孔子"視其所以,觀其所由",三日後溫言詢問:"前日之事,汝心尚痛否?"

三、防患未然,養氣為要
【黃帝內經】言"怒傷肝",平日當習"治怒"之術:晨起可誦【定性書】"廓然而大公",就寢可習"調息法"。若覺怒氣將作,默念陸九淵"收拾精神,自作主宰"八字真言,或效林則徐懸"制怒"匾額之法,於手機壁紙書"如保赤子"四字。

昔程顥見人忿爭,曰"天下事非一家事",今觀親子之怒,實乃修身最佳契機。願天下父母皆能轉怒為教,化戾為祥,使童子如坐春風中,此即【易經】"蒙以養正"之真諦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八日酉時|(大暑) 2025/7/22/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