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05|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寫好書法的關鍵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5-3 13: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八面出鋒藉助於八面出鋒,自然顯出墨色濃淡,濕中有干,干中有濕,濃中有淡,淡中有濃,變化千萬,使作品富有節奏感。

剛柔相濟剛力-----鐵劃銀鈎(粗):柔力-----行雲流水(細)。

惜墨如金楷書要求蘸一次墨寫一個字,甚至數字;行草一筆寫3-5字,每筆結束筆毛復原,要求紙上調鋒。書法用筆技巧知識。

豁然開朗留白處有寬有窄,寬處給人以忽然開朗之感。藝術是製造矛盾,到解決矛盾的過程書法創作有原則書法創作有原則。

中側並用中鋒得法立骨,側鋒得勢求變。中鋒是理性的要求,是書法審美的核心所在;側鋒是情性的化身,是書法通神的手段。

深思熟慮書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現。要在身體與心情皆好的狀態下寫字。書寫時隨意揮灑,一氣呵成。

一氣呵成在一撇的行筆階段,將筆鋒略偏,按前進的方向反滾,使之增強磨擦,造成蒼勁雄奇之感。

錯落有致一般情況下,作品的行距要寬,字距要緊。字忌並列,要錯開。節數間有空隙,排列組合要有節奏,大小字參差,突出中間書眼書法創作有原則。

筆情墨趣書法是無聲的音樂,無形的舞蹈。求變化中有呼應,使整體和諧,有強烈的節奏和視覺衝擊力。用好拙筆,用筆略慢,動中有靜,寫出墨趣。

重視貫氣 書法的氣,是指點劃與不同字之間的呼應,字與字之間的趨向。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7-22 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法八法要義與創作心法】

書法一道,實乃心畫。觀歷代法書,凡能傳世者,必合八法要義。今就所論"八面出鋒"諸法,申而論之。

一曰鋒勢相生。八面出鋒非徒指運筆方向,實關執筆五法之妙。東坡所謂"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正是此理。鋒之八面,貴在腕活指實,以腕運筆則四面勢全,以指運筆則八面鋒出。米南宮刷字,正是深得八面出鋒三昧,故其墨色濃淡相破,枯潤相生,如"虹縣詩帖"可見一斑。

二曰剛柔互濟。此道本於【易經】"剛柔相推"之理。顏魯公【祭侄稿】以篆籀筆法入行,鐵畫銀鈎中含悲愴之氣;王右軍【蘭亭】則剛健含婀娜,所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剛柔之辨,不在粗細,而在骨力與韻致之調和。

三曰墨法精微。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用墨須使有潤,不可枯燥。"楷書"惜墨"之說,實指筆筆到位,如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雖數字一墨而筆意連貫。行草所謂"一筆書",當如懷素【自敘帖】,墨色由潤而枯,自然成章。

四曰布白生妙。留白非空白,實乃"計白當黑"之要義。鄧石如謂"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此中豁然開朗之境,恰似摩詰詩畫,空處皆有妙意。觀八大山人書作,尤得此中三昧。

五曰中側相成。中鋒取勁,側鋒取妍,二者如陰陽和合。山谷道人論書:"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中側之變,要在腕隨心動。王鐸大幅立軸,中側並用,遂成磅礴之勢。

六曰氣韻生動。張懷瓘【書斷】云:"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所謂一氣呵成,非謂疾書,實指氣脈貫通。顏真卿【爭座位帖】看似隨意,實乃"屋漏痕""錐畫沙"之妙,皆由心氣鼓盪所致。

七曰錯落成章。此本於【周易】"參伍以變"之理。楊凝式【韭花帖】字距疏密相間,董其昌謂其"有晉人風度"。然錯落非雜亂,要在亂中見整,如【石門頌】之天然成趣。

八曰筆墨通神。書道終極,歸於"技進乎道"。傅山"寧拙毋巧"之論,實指返璞歸真。八大晚年書作,以禿筆寫胸中塊壘,正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

要之,書法之妙,在法度與性靈之間。孫過庭【書譜】云"智巧兼優,心手雙暢",此八字可為諸法總綱。學者當於規矩中求變化,在法度內見性情,方得書中三昧。
無音之境 發表於 2025-7-29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法八法精要】

書法之道,首重筆鋒運轉。八面出鋒非止技法,實乃陰陽相生之理。墨分五色,貴在自然交融。王右軍【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云"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此即鋒杪變化之妙諦。濃淡相破處,猶太極圖中陰陽魚眼,互含其精。今人但知水墨淋漓為能事,殊不知枯筆飛白處尤見精神,如懷素【自敘帖】"忽然絕叫三五聲"數字,乾裂秋風而潤含春雨,方得墨法真趣。

剛柔之辨,當溯源於金石篆籀。鐵劃銀鈎非謂蠻力,實乃萬毫齊力之效。觀【泰山刻石】,線條如屈鐵,而轉折處暗藏筋脈。趙孟頫雲"用筆千古不易",正謂此剛中寓柔之筆性。今之習書者,或如杵畫沙,或似綿裹鐵,皆未得中庸之道。須知【蘭亭】二十八行,細筋入骨處正是剛柔相濟之典範。

用墨之法,最忌氾濫無度。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論"惜墨如金",實含二義:一則墨量節制,二則墨神凝聚。楷書數筆一蘸,非為儉嗇,實欲令筆鋒在紙面自尋調鋒之機。昔人謂王鐸作草書"一筆十數字",觀其【贈張抱一行書卷】,墨氣連貫處,筆鋒自能殺紙入木,此非功力深厚者不能為。

留白之妙,在虛實相生。包世臣【藝舟雙楫】稱"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此乃計白當黑之要訣。觀八大山人書作,知空白非無物,恰是氣韻流動之所。今人作書,或密不透風,或散若列星,皆未悟"豁然開朗"四字真義。須知【韭花帖】三行疏朗,正得"寬處忽開天眼"之妙。

中側之辯,關乎書道根本。中鋒如君子立朝,側鋒似高士隱逸。顏魯公【祭侄稿】中鋒鑄骨,側鋒取妍,故能悲憤之氣溢於毫端。今人或偏執中鋒如轅下駒,或狂舞側鋒似醉漢,皆失之矣。蘇東坡"執筆無定法"之說,實謂中側互用當隨勢而生。

貫氣之說,本於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悟得筆勢往來如翔鸞舞鶴。黃庭堅【諸上座帖】字字勾連,非刻意為之,實乃胸中逸氣使然。今人作草書,多如亂麻纏結,正坐不知"氣以導勢"之理。書道至此,已非技巧之事,實為心性修養之功。故蔡邕【筆論】云:"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誠哉斯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