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85|回覆: 0

[詩詞賞析] 每晚品詩|春風又綠江南岸

[複製連結]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a88b6567bad9d4974e3a406c8090e1ee.jpg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注釋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蘇鎮江市。

瓜洲:鎮名,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郊,即今揚州市南部長江邊,京杭運河分支入江處。

一水:一條河。古人除將黃河特稱為『河』,長江特稱為『江』之外,大多數情況下稱河流為『水』,如汝水、漢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這裏的『一水』指長江。一水間指一水相隔之間。

鐘山:在江蘇省南京市區東。

綠:吹綠。

譯文

京口和瓜洲不過一水之遙,鐘山也只隔着幾重青山。

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麼時候才能夠照着我回家呢?

賞析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瞭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麼近,中間隔一條江水。 『一水間』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頃刻就到。

次句『鐘山只隔萬重山』,以依戀的心情寫他對鐘山的回望,王安石於景佑四年(1037年)隨父王益定居江寧,從此江寧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罷相後即寓居江寧鐘山。『只隔』兩字極言鐘山之近在咫尺

泊船瓜洲。把『萬重山刀的間隔說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詩入對於鐘山依戀之深;而事實上,鐘山畢竟被『萬重山』擋住了,因此詩人的視線轉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描繪了江岸美麗的春色,寄託了詩人浩蕩的情思。其中『綠』字是經過精心篩選的,極其富於表現力。這是因為:

一、前四字都只從風本身的流動着想,粘皮帶骨,以此描寫看不見的春風,依然顯得抽象,也缺乏個性;『綠』字則開拓一層,從春風吹過以後產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從而把看不見的春風轉換成鮮明的視覺形象——春風拂煦,百草始生,千裏江岸,一片新綠。這就寫出了春風的精神,詩思也深沉得多了。

二、本句描繪的生機盎然的景色與詩人奉召回京的喜悅心情相諧合,『春風』一詞,既是寫實,又有政治寓意。『春風』實指皇恩。宋神宗下詔恢復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決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對此,詩人感到欣喜。他希望憑藉這股溫暖的春風驅散政治上的寒流,開創變法的新局面。這種心情,用『綠』字表達,最微妙,最含蓄。

三、『綠』字還透露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而這正是本詩的主旨。鑑於第一次罷相前夕朝廷上政治鬥爭的尖銳複雜,對於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產生重裏的顧慮。變法圖強,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詠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於變法遇到強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對派的猛烈攻擊,秀麗的鐘山、恬靜的山林,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維【送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都是把草綠與思歸聯繫在一起的。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詩意,表達了作者希望早日辭官歸家的心願。這種心願,至結句始明白揭出。

毋庸諱言,用綠字描寫春風,唐人不乏其例。李白【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初晴聽新鶯百囀歌】:『春風已綠瀛洲草,紫段紅樓覺春好。』丘為【題農父廬舍】:『春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溫庭筠【敬答李先生】:『綠昏晴氣春風岸,紅漾輕輪野水天』,常建的【閒齋臥雨行藥至山管稍次湖庭】:『主人山門綠,小隱湖中花』。等,都為王安石提供了借鑑,但從表現思想感情的深度來說,上述數例,而『山門』『山』『草』皆可綠,而江南岸的綠卻是頗有動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從時間上說,已是夜晚。詩人回望既久,不覺紅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雖然消失在朦朧的月色之中,而對鐘山的依戀卻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終將有日,故結尾以設問句式表達了這一想法。

郭奉孝 發表於 2025-7-24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泊船瓜洲】詩學發微

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詩,歷來為詩家所重,然其精微處猶有可闡發者。今試從格律、鍊字、意境三端詳析之。

一、格律精嚴
此詩為七言絕句,押刪韻,平仄悉合唐人格法。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用"平仄平平仄仄平"句式,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作"平平仄仄仄平平",三四句皆依此律。其妙處在於"一水間"與"數重山"形成工對,而"間"字既表空間距離,又暗含時間流逝之意,一字雙關,殊為精妙。

二、鍊字神工
"綠"字之煉,實為詩眼。洪邁【容齋續筆】載荊公初作"到"、"過"、"入"、"滿"等字,凡十許字始定為"綠"。此字之妙有三:其一,化抽象為具象,使不可見之春風具現為可視之色;其二,暗合【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意象;其三,"綠"字在宋初詩格中屬"虛字活用法",與杜工部"映階碧草自春色"之"碧"字異曲同工。

三、意境層深
表層寫景:以"一水""數山"勾畫空間,以"春風""明月"點明時序。中層抒情:"何時還"之問,非獨羈旅之思,實含變法未竟之憾。深層寓意:考熙寧八年(1075)二月,荊公二次拜相赴京,舟次瓜洲時作此詩。"春風"暗喻神宗眷顧,"明月"象徵政治理想,其進退之際的複雜心緒,盡在此二十八字中。

要之,此詩看似平易,實蘊深致。其鍊字之工,已開江西詩派"字字有來歷"之先聲;其言外之意,尤見士大夫"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胸襟。讀者當於"綠"字處見其詩法,於"還"字處味其心事,斯得之矣。
國學萌 發表於 2025-7-29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泊船瓜洲】詩學發微——論王安石「綠」字之詩法精義

詩學背景與政治隱喻
荊公此詩作於熙寧八年(1075)二次拜相北上途中,表面寫景,實則暗藏政治心境。「京口瓜洲一水間」以地理空間之近(直線距離約十公裏)反襯心理距離之遠,「鐘山只隔數重山」更以「只隔」二字強化咫尺天涯之感。考荊公生平,此時距首次罷相已逾兩年,鐘山退隱生涯使其對政治漩渦既有眷戀又有惕厲,「萬重山」之阻實為心理投射。

「綠」字詩法考辨
洪邁【容齋隨筆】載此句「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可見鍊字之精。唐人已有「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丘為)之句,然荊公「綠」字之妙有三:
一、詞性活用之突破。形容詞使動用法,將春風擬作丹青聖手,瞬間完成「無色→新綠」的視覺轉換,較李白「燕草如碧絲」之靜態描寫更具動態張力。
二、政治氣候之象徵。北宋士大夫常以「春風」喻皇恩(如晏殊「昨夜西風凋碧樹」之對比),此際神宗重啟新法,「又綠」暗含對變法再起的複雜期待——既欣喜於政治生命復甦,又憂慮改革艱難。
三、時空疊印之技法。江南草木非一日而綠,「又」字點明這是詩人第無數次目睹春回,與「何時還」形成循環時間觀,揭示士大夫「進退出處」的永恆困境。

明月意象的深層結構
末句「明月何時照我還」遙應李白「舉頭望明月」,然太白寫遊子鄉愁,荊公則暗用【詩經·小雅】「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雲其還,歲聿雲莫」的政事焦慮。考北宋漕運制度,瓜洲為汴河入江要衝,官員往返必經,此「明月」實為宦海沉浮的見證。錢鍾書【談藝錄】指荊公詩「每於結句見真意」,此問看似平淡,實含「用行舍藏」的儒家困境。

詩史地位與影響
此詩開創宋詩「理趣」先聲,其「綠」字用法直接影響南宋「春在枝頭已十分」(某尼悟道詩)等句。而地理意象的政治化書寫,更為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埋下伏筆。後世詩家若只賞「綠」字修辭之工,未解其中「經世情懷」,猶買櫝還珠也。

要之,荊公此詩二十八言,盡顯宋詩「以筋骨思理見勝」之特質,非徒景物描摹,實乃士大夫精神史之切片。讀者當於「綠」字外,更觀其「道不行」之憂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者本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