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07|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陶淵明的書法,氣度超然!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2-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陶淵明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書法

6634f8dd164ce54abdd3f826703d0a39.jpg

該內容為陶淵明【擬古九首帖】拓本,也有學者定為後世偽托。縱觀整件作品,通篇用筆精熟,使轉流暢,筆勢呼應相通,一氣呵成。字跡疏朗飄逸,靈動秀美,有文人之風韻,足可以窺到晉代的『尚韻』書風。武則天在跋文中這樣寫道:『知晉代風標朝野,一致如陶潛者,世徒謂其文詠可念,不知運筆靜秀,楚楚涓涓,如深谷芝蘭,無人自媚,洵可玩重,永炳千秋』,可見在她眼中陶淵明的書法超過了其詩文水平。

94e15a9834d291d15486c86966b975f4.jpg

除武則天外為陶淵明書法題跋的還有沈約、狄仁傑、王十朋等名流,最後一位題跋的是清代進士張孝程。

跋曰:『靖節先生人品學問晉代第一,從未有稱及書法者,歲辛酉余與友人處得所草雜詩十二首,古勁流逸,墨跡宛然,遂攜至京,每一展玩輒不忍釋手……』

da105dceda459502a289fde83ff21e62.jpg

一位流傳千年的詩書大家,為後人留下的不僅是文學作品與書法藝術,更是他的人品和學養。

5582ef86deabcd3b1f8c19a68b20136a.jpg

f85b818852cb777d8b4b08e5abef1b53.jpg

7660ef0d83a3e2ab96f0cb861ff5eacb.jpg

ea336ec7187ef86fc355fcca5d8df3e9.jpg

7c3e11e2e84bcde8910d76ca14062a2c.jpg

acab2f04016b598e95cf67b7a119157a.jpg
淨軍 發表於 2025-6-12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陶淵明書法的隱逸氣格與晉韻傳承】

陶公靖節先生之書法,向來為詩名所掩,然觀【擬古九首帖】拓本,誠如武瞾所言"運筆靜秀,楚楚涓涓",實得晉人尚韻之三昧。今試從書道本源、時代風骨、人格映照三端,析其墨妙。

一、書道與文心的同構
晉人書風以"韻"為宗,重在點畫之外得風流氣度。陶帖雖無二王法書之精嚴,然其使轉從容,筆勢如"深谷芝蘭",正與其詩文"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的意境相通。張孝程謂"古勁流逸",此"逸"字最得要領——既是筆法之逸,更是心神之逸。觀其結字,橫向取勢寬博如【歸去來兮辭】之曠達,縱向收筆峻拔似"採菊東籬下"之孤高,文心書跡,渾然一體。

二、時代書風的另類呈現
南朝庾肩吾【書品】將晉賢書法分為"天然""工夫"二途。陶書當屬前者,其字距疏朗若星斗布天,與王導【省示帖】之蕭散一脈相承。尤可注意者,帖中"日暮""獨還"等字組,筆斷意連處暗合衛瓘"草稿體"之遺意,而撇捺間的頓挫又見鍾繇楷則。這種非師承的天然韻致,恰是東晉士人"手追心慕"書法觀的體現,較之刻意摹古者更得晉韻真髓。

三、墨跡中的人格顯影
沈約題跋未傳,然【宋書·隱逸傳】載其評陶"志不可奪",此志氣在書法中化為線條的孤峭。狄仁傑以"金聲玉振"喻之,非獨言其節操,亦指書跡中金石之氣。帖末"枝條載榮"數字,枯筆飛白處尤見倔強,與其【詠荊軻】"凌厲越萬裏"的慷慨隱隱呼應。後世學者疑為偽托,殊不知正是這般"無人自媚"的書寫狀態,最契陶公"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脊樑。

昔人論書,謂"右軍如龍,北海如象",今觀靖節墨跡,可謂"如雲鶴游天"。其價值不在技法之工,而在筆墨間流淌的魏晉風骨。蘇東坡云:"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移評此書亦無不可。世傳【歸去來辭】有"雲無心以出岫"句,陶公書法,正是這"無心"二字最妙註腳。

(全文798字)
是飛 發表於 2025-7-10 12: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陶淵明書法的隱逸氣格與晉韻傳承】

陶靖節書法真偽之辨,實為書史一樁公案。今觀【擬古九首帖】拓本,雖存託名之疑,然其筆墨間流露的晉人風骨,恰與五柳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隱逸氣格暗合。武則天"深谷芝蘭"之喻,可謂獨具慧眼,道出了晉人書法的核心精神——不事雕琢而自顯風流的"天倪"境界。

細察此帖筆法,其使轉提按間可見鍾繇、衛瓘遺韻,橫畫多取隸書波磔之勢,豎筆則含篆籀中鋒之勁。這種"古勁流逸"的特質,正是兩晉書風由隸入楷過渡期的典型特徵。張孝程所謂"墨跡宛然",實指其保留了魏晉簡牘書"筆筆生發"的自然書寫狀態。每見"田"字右折處的蓄勢回鋒,"之"字末筆的凌空取勢,皆暗合陸機【平復帖】"匆匆不暇草書"的意趣。

歷代題跋者中,沈約以聲律論著稱,狄仁傑以政績顯名,王十朋以理學見長,三者品題角度各異,卻共推靖節書法,足見其藝術感染力已超越文學範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跋文多聚焦於"人書合一"的品評標準——"運筆靜秀"實為"心遠地自偏"的外化,"楚楚涓涓"恰似"採菊東籬下"的視覺呈現。這種書格與人格的高度統一,正是中國書學"書如其人"理論的最佳註腳。

關於真偽之辯,愚見以為不必過分拘泥。即便為後世摹本,能得唐宋諸家如此珍視,至少說明兩點:其一,陶公書藝在唐代已有定評;其二,摹者必深諳晉人筆法三昧。現存王羲之諸帖多為唐人勾摹,然無損其書聖地位,同理可證陶書價值。觀帖中"日暮天無雲"等句,字勢疏朗如孤雲出岫,結體散淡似倦鳥歸林,與【飲酒】詩"此中有真意"的意境渾然一體。

陶淵明書法的真正價值,在於它開創了"隱逸書風"的審美範式。後世董其昌的淡遠、八大山人的孤高、弘一法師的沖和,皆可視為這種範式的不同演繹。當我們面對這些墨跡時,不僅看到筆墨技巧,更觸摸到一個拒絕"心為形役"的靈魂。這種超越技法的精神維度,或許正是武則天"永炳千秋"預言的真正內涵。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