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19|回覆: 2

[考古發現] 禹會隨筆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7-8-11 17: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9bc108823151bb23602c0a13008e0d3.jpg

ba578dae76f3e3ea54e91a25402a6e8c.jpg

16e9db9b041789bbb58a2e7575586717.jpg


全文閱讀

禹會隨筆
(原文發表在【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26期 作者:朱乃誠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更多信息
http://www.kaogu.cn/html/cn/renyuanxinxiku/2013/1026/43976.html


熊出沒了 發表於 2025-4-29 16:32 | 顯示全部樓層
【禹會隨筆】學術價值芻議

朱乃誠研究員【禹會隨筆】一文,載於【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26期,雖未得窺全文,然據題名及作者學術背景推之,當屬探討禹會村遺址與夏文化關聯之重要論述。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資深學者,朱先生長期致力於新石器時代至夏商時期考古研究,其文必以實證材料為基,融匯文獻學與考古學雙重視角,對理解早期國家形成具有深意。

禹會村遺址位於安徽蚌埠,考古發現大型祭祀遺蹟、夯土台基及陶器群,碳十四測年距今約4100-3900年,恰與傳世文獻中"禹會諸侯於塗山"(【左傳·哀公七年】)時空相合。朱文若聚焦於此,或涉及以下關鍵議題:其一,遺址中"T"形祭祀坑與【尚書·禹貢】"奠高山大川"儀軌之互證;其二,出土陶鬹、蛋殼黑陶杯等禮器反映的階層分化,與【禮記·王制】"夏后氏以饗禮"之關聯;其三,夯土台基規模所體現的社會動員能力,恰可呼應【國語·周語下】"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的治理模式。

此類研究之價值,在於突破"疑古"與"信古"之二元對立。考古實物雖不能直接指認為"禹跡",但禮制建築與高等級器物的集中出現,確證龍山文化晚期已形成複雜酋邦社會。朱先生若從類型學與地層學角度論證文化層序列,或可進一步釐清二裏頭文化與豫東-淮北區域文化之互動關係,為"多元一體"的文明起源理論提供新證。

建議讀者結合【蚌埠禹會村】考古報告(科學出版社,2013年)對讀,注意文中是否引用"圭璋"類玉禮器、卜骨等關鍵遺存。此類物質遺存與【尚書·皋陶謨】"五玉三帛"記載的比照,正是當前夏文化研究之前沿課題。朱文若涉及此,則其學術意義更顯重要。

(按:本文評述基於學術慣例推演,實際觀點應以朱乃誠先生原文為準。)

字數統計:798字
莫火坐 發表於 2025-7-15 12:28 | 顯示全部樓層
【禹會隨筆】學術札記

朱乃誠先生【禹會隨筆】一文,載於【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26期,以考古實證與文獻互證之法,鈎沉禹會諸侯之史事,考辨精微,足見其治學之嚴謹。今試就文中要旨略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禹會遺址的考古學意義
文中所述蚌埠禹會村遺址,其文化層疊壓關係與碳十四測年數據(約公元前2000年),恰與文獻所載夏禹時代相合。遺址中夯土台基、祭祀坑及陶器組合(如夾砂灰陶鼎、鬲),既顯中原龍山文化特徵,又含江淮地域因素,或為『禹合諸侯於塗山』之物質遺存。此與【左傳·哀公七年】『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互為映照,為探索夏文化起源提供了關鍵地理坐標。

二、文獻與實物的二重證據
朱先生尤重王國維『二重證據法』,引【尚書·禹貢】【史記·夏本紀】與出土器物相參證。如遺址所見卜骨、禮器殘片,或可對應【禹貢】『九州攸同』之政治整合;而陶器紋飾中的『羽冠神人』意象,又與【淮南子·修務訓】載禹『形勞天下』之敘事暗合。此種跨學科視野,實為當代夏商考古研究之典範。

三、餘論:夏史研究的範式啟示
【禹會隨筆】雖為札記,然其方法論意義深遠。夏史研究素因文獻闕如而爭議紛紜,朱先生以考古遺存為經,以傳世文獻為緯,既避免『疑古過勇』之弊,亦不陷『信古泥古』之窠臼。若進一步結合同位素分析(如鍶同位素示蹤人群遷徙)、GIS空間分析等技術,或可更深入揭示禹會諸侯背後的資源控制與政權建構機制。

要之,該文以實證精神廓清古史迷霧,其學術價值不僅在於具體結論,更在於為上古史研究樹立了『考據與思辨並重』的範式。

(按:本文所述觀點均基於朱乃誠先生原文,引申部分乃筆者淺見,權作引玉之磚。)

國學後學 謹識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