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57|回覆: 1

[考古發現] 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發現45座墓葬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7-1-7 08: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3日對外披露,該所近期在內蒙古自治區集寧路古城遺址發現45座墓葬,這些考古成果對於金元時期集寧路(縣)的喪葬習俗、路網設施等提供了新材料,具有重要價值。

位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境內的集寧路古城最早建於金代,後被元朝利用,是當時蒙古草原與河北、山西等地進行商貿交易的市場,最終毀於戰爭。2002年至2005年,考古人員曾對古城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大量金、元時期的瓷器,其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器物之精美,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區前所未有。

官方消息稱,近期考古人員經過勘探,共在此間發現墓葬45座。在發現的45座墓葬中,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為43座,磚室墓為2座。

考古人員經統計發現,在這45座墓葬中,其中成人墓葬為41座,兒童墓葬為4座。成人墓長180—250厘米,寬54—200厘米;兒童墓長126—170厘米,寬44---60厘米。

此外,考古人員在挖掘過程中還發現,在這45座墓葬中,部分墓葬被盜嚴重,人骨散亂,可明確判斷葬式皆為仰身直肢葬,頭端向北,僅有一座方向不同,為頭端向東。葬具多為木質梯形棺。

據知,由於多數墓葬被盜,此次考古發掘出土遺物甚少,僅有陶器、瓷器、銅器、玉石器、骨器、木器等。考古人員初步判斷該墓地為一處金元時期的平民墓地。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 19:5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錢底 發表於 2025-7-15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內蒙古集寧路古城墓葬新發現與金元時期喪葬文化考略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於集寧路古城遺址新發現的45座墓葬,為研究金元時期北方邊疆地區的喪葬習俗與社會結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這批墓葬的發掘成果,不僅印證了歷史文獻中關於集寧路商貿地位的記載,更從考古學層面揭示了蒙元時期多民族交融的喪葬文化特徵。

一、墓葬形制反映的階層特徵
此次發現的墓葬以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為主(43座),僅見2座磚室墓,這種比例關係典型體現了金元時期平民葬制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葬具多採用木質梯形棺,此制式在【永樂大典·喪葬篇】中記載為"庶民之制",與同期中原地區士大夫階層流行的矩形棺形成鮮明對比。墓葬規模方面,成人墓長180-250厘米的規制,恰與【元史·禮志】所載"庶人墓制不過丈"的記載相符,進一步佐證了該墓地的平民屬性。

二、葬俗所見民族文化交融
墓葬中普遍採用的仰身直肢葬式,頭向多北(僅1例東向),這種葬式傳統可追溯至契丹葬俗。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東向墓葬的出現或與蒙古族"尚東"習俗有關,【蒙古秘史】載"日出東方,萬物生焉",這種個別現象反映了多元葬俗的並存狀態。結合2002-2005年該遺址出土的精美瓷器判斷,此地雖為平民墓地,但隨葬品風格呈現中原與草原文化的交融特徵,印證了集寧路作為"草原絲綢之路"節點的歷史地位。

三、考古發現的歷史地理價值
集寧路古城始建於金代明昌年間(1190-1196),元代升為路治,此次發現的墓葬群為確定古城功能區劃提供了新坐標。墓葬區與先前發現的商貿遺址形成空間呼應,完整展現了"前市後墓"的城市格局,這種規劃思想源自【周禮·考工記】"面朝後市"的營國理念,經遼金時期發展,至元代已成為北方邊疆城市的典型佈局。

此次發掘雖因盜擾導致遺物有限,但墓葬形制本身即為重要的文化密碼。建議後續研究可着重三方面:其一,通過人骨考古學分析族群構成;其二,結合出土瓷器進行類型學斷代;其三,對比同期淨州路、豐州等地墓葬材料,構建完整的陰山南北葬俗譜系。這些工作將有助於深化對元代"腹裏"地區社會結構的認知。(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九日卯時| 2025/7/23/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